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奇葩皇帝合集 > 第7章 修仙之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嘉靖三年深秋的紫禁城,银杏叶在金砖地上铺成金色的地毯。大礼议的余温尚未散尽,朱厚熜却在处理完堆积如山的奏章后,生出一种莫名的空落。这日午后,他屏退随从,独自走向御花园东侧的文渊阁 —— 这座藏书楼藏着从永乐年间积累的七万余册典籍,平日里除了史官校勘,少有人踏足。

推开雕花木门时,一股混合着樟木与墨香的气息扑面而来。阁内三层木架直达穹顶,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泛黄的书页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朱厚熜的指尖划过一排排经史子集,忽然被角落一个蒙尘的紫檀木匣吸引。匣上的铜锁已生绿锈,打开时竟 “咔嗒” 一声断裂,露出里面泛黄的绢封,题着三个古朴的篆字 ——《抱朴子》。

他在窗边的楠木榻上坐下,展开那卷薄如蝉翼的竹简。开篇 “畅玄” 篇中 “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 的句子,像一道清泉注入心田。读到 “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 时,少年天子忽然想起幼时在安陆听过的 “铁柱宫仙人” 传说,指尖不由自主地加快了翻页的速度。

书中对修仙境界的描述尤为精妙:“仙有九品,一曰混元仙,二曰太极仙…… 至九品者,可与天地同寿。” 旁边还附着朱砂绘制的丹药图谱,铅汞配比、火候控制标注得极为详尽,甚至提到 “以朱砂为引,合千年雪莲,炼百日可得还丹”。朱厚熜想起父皇临终前咳血的模样,又想起史书中那些英年早逝的帝王,忽然觉得龙椅上的权力再大,终究抵不过生老病死的轮回。

暮色漫入窗棂时,他已将《抱朴子》通读三遍。竹简最后一页记载着一则秘闻:“洪武年间,有方士冷谦居于南京冶城山,炼出九转金丹,后白日飞升。” 这行小字让朱厚熜心头剧跳 —— 冷谦是太祖年间的画士,他幼时在兴王府见过其临摹的《蓬莱仙弈图》,那时只当是神话,此刻却觉得其中或许藏着真意。

自此,文渊阁成了朱厚熜常去的地方。他命内侍将所有涉及神仙方术的典籍都搬到偏殿,从《汉武帝内传》到《太平经》,逐字逐句地研读。读到 “黄帝问道崆峒,得鼎湖飞天之术” 时,便命人在御花园仿建了一座小型鼎炉;见《周易参同契》中 “坎离匡廓,运毂正轴” 的丹道理论,竟亲自用朱砂在纸上画起卦象,与奏折上的朱批形成奇妙的呼应。

一日深夜,他在批阅《嘉靖改元诏书》的间隙,忽然想起礼部档案中曾记载 “江西龙虎山正一真人张彦頨,善祈禳之术”。当即命司礼监秉笔太监崔文,以 “寻访道教典籍” 为名,悄悄南下龙虎山。为掩人耳目,他特意让崔文带上几箱宋版《道德经》,对外只说是 “充实内府藏书”。

崔文离京后,朱厚熜的心思愈发沉浸在修仙之道中。他命人将文渊阁中所有丹药配方抄录成册,在御书房辟出一间密室,用黄绸布遮盖着一尊青铜鼎炉。每当夜深人静,便亲自按书中所说,将朱砂、雄黄等药材按比例放入炉中,用松枝文火慢炼。虽只炼出些通红的矿渣,却让他对 “九转还丹” 的说法越发笃信。

那年冬至,崔文带回了张彦頨的弟子邵元节。这位身着八卦道袍的方士,刚入殿便声称 “观陛下紫气绕身,有仙骨之相”。朱厚熜见他谈吐不凡,当即屏退左右,请教 “如何筑基炼己”。邵元节从袖中取出一面罗盘,指针在他掌心转了三圈后停下:“陛下龙气太盛,需先以静养气,每日辰时诵读《黄庭经》,三月后自有感应。”

此后,紫禁城便多了一道奇特的景象。早朝结束后,朱厚熜常会在钦安殿独处,手持玉如意盘膝而坐,殿内香烟缭绕,伴着他低沉的诵经声。内侍们发现,天子近来常穿绣着日月星辰的道袍,批阅奏折时案头总摆着一本《修真十书》,甚至在给边镇的诏书中,也偶尔会用上 “乾坤清气”“阴阳调和” 之类的词句。

嘉靖四年上元节,邵元节献上第一炉 “凝神丹”。丹药呈琥珀色,散发着异香。朱厚熜接过玉瓶时,指尖微微颤抖 —— 他知道,这或许只是修仙路上的第一步,却仿佛已触碰到那扇通往长生的大门。窗外的宫灯在风中摇曳,少年天子望着夜空的星辰,忽然觉得比起朝堂上的权力博弈,那 “与天地同寿” 的境界,才是更值得追求的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