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奇葩皇帝合集 > 第23章 严嵩弄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严嵩凭借一手锦绣青词获得朱厚熜的青睐,严家父子便如藤蔓般缠绕上大明的权力中枢,将朝堂变成了他们肆意妄为的舞台。严嵩深谙帝王心术,每日在西苑道观外候旨时,总能将朱厚熜的心思揣摩得分毫不差。他从不直接反驳皇帝的修仙之举,反而以 “辅陛下求长生,固国本安万民” 为由,将朝政大权一点点揽入怀中。每当朱厚熜炼丹正酣,或是在祭坛上与道士们探讨玄机时,严嵩便捧着奏折跪在丹墀下,声音谦卑得如同尘埃:“陛下潜心修道,乃万民之福,这些俗务交由老臣便是。” 久而久之,朱厚熜竟真的将批红权拱手相让,连六部奏章都要先经严府过目,才敢递到西苑。

严世蕃则比父亲更为嚣张。这位被人私下称为 “小丞相” 的公子,仗着父亲的权势,在朝堂上横冲直撞。他在府中设下 “过路费”,凡想升迁者,需按官职大小缴纳银两,从知府到尚书,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有位刚正不阿的御史不肯行贿,上任不过三月,便被严世蕃罗织了 “勾结边将,意图不轨” 的罪名,贬到千里之外的荒漠戍边。那些不肯依附严家的正直官员,更是难逃厄运。夏言曾是严嵩的顶头上司,只因反对朱厚熜沉迷修仙,又不肯与严家同流合污,便被严嵩诬陷为 “谤讪君上,动摇国本”,最终在西市引颈就戮。临刑前,夏言望着紫禁城的方向,高声疾呼:“严嵩奸贼,祸国殃民,必遭天谴!” 可他的声音很快被人群的嘈杂淹没,只换来严世蕃嘴角一抹冷笑。

杨继盛弹劾严嵩的奏章,字字泣血,列举了严家父子十大罪状,从结党营私到贪污军饷,桩桩件件都有实证。可这封奏章还没送到朱厚熜案前,就被严嵩截获。他连夜带着奏章入宫,在朱厚熜面前哭诉自己被诬陷,又暗示杨继盛是因升迁无望而怀恨在心。朱厚熜此刻正为丹炉火候不稳而心烦,哪里听得进半句忠言,只挥了挥手:“拖下去,好生看管。” 结果,这位铁骨铮铮的谏臣竟在天牢里被折磨了三年,最终被处以极刑。刑场上,杨继盛慷慨悲歌,围观百姓无不落泪,可严府的人却在酒楼上推杯换盏,庆祝又除去一个心腹大患。

朝堂之上,很快便成了严家的天下。六部尚书中,有五位是严嵩的门生;各地督抚,大半出自严府门下。官员们上朝时,眼神都要先瞟向严嵩的座位,生怕自己哪句话说错,触怒了这位 “无冕之王”。有位新科进士不懂规矩,在朝堂上直言不讳地批评严家党羽办事不力,当场就被严嵩的亲信呵斥,吓得他面如土色,此后再不敢多言。连皇室宗亲见了严世蕃,都要礼让三分,生怕被他寻到错处。严府门前,每日车水马龙,送礼的官员排起长队,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堆积如山,严家的库房竟要专门雇人看管,清点财物的账簿能装满十几个大箱子。

而此时的朱厚熜,正躲在西苑的万法殿里,对着那尊和田玉三清像顶礼膜拜。道士们告诉他,只要服用了新炼的 “九转还丹”,便能与天地同寿。他哪里知道,自己赏赐给道士的黄金,有一半都流入了严家的腰包;边防军兵缺粮少饷,冻饿而死,而军饷却被严世蕃用来修建自家的园林。偶尔有忠臣冒死将实情密报给他,他却总以为是有人嫉妒严嵩的才干,或是故意扰乱他修仙的心神,轻则呵斥,重则下狱。久而久之,再也无人敢在他面前提及严家的恶行。

紫禁城的太和殿上,依旧悬挂着 “建极绥猷” 的匾额,可朝堂之上早已乌烟瘴气。官员们不再谈论如何治国安邦,而是比拼谁给严家的孝敬更丰厚;奏章里不再有民生疾苦的陈述,只剩下对严家父子的歌功颂德。朱厚熜亲手种下的修仙之树,如今已被严家父子的藤蔓缠绕得面目全非,而他却还在梦中以为,自己的江山依旧固若金汤。明朝的政治腐败,就像一场蔓延的瘟疫,从朝堂扩散到地方,从官员传染到百姓,最终让这个曾经强盛的王朝,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一步步走向了衰败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