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奇葩皇帝合集 > 第42章 戚继光抗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俺答汗叩关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京畿之地的烽火余烬仍在提醒着朱厚熜边防空虚的危机。国库虽因查核丹银稍有整顿,可边关的军饷依旧拖欠,士兵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奏报如雪片般飞来。徐阶在朝堂上力荐:“浙江倭患未平,北边俺答虎视眈眈,非有强兵不能安邦。戚继光在甘肃大败吐鲁番,其练兵之法独到,可委以重任。”

朱厚熜看着奏折上 “戚继光” 三个字,恍惚间想起多年前那个在西北战场上横刀立马的身影。彼时他正沉迷于陶仲文的 “长生术”,对边功只淡淡赏了些金银,未曾放在心上。而今国难思良将,他终于点了头:“准奏。令戚继光在浙江编练新军,所需粮饷,从查没的严党赃款中拨付。”

旨意传到浙江时,戚继光正在府中研究东南沿海的地形。他褪去战袍,换上便服,在沙盘上一遍遍推演着抗倭的战术。听闻皇帝委以编练新军的重任,这位年近四十的将领眼中燃起了久违的光芒。他连夜画出练兵计划,从士兵选拔到武器锻造,事无巨细,尤其在阵法一栏,详细绘制了自己独创的 “鸳鸯阵”。

三个月后,戚继光奉旨回京述职。他带着精心制作的沙盘,在西苑的观星台觐见朱厚熜。此时的朱厚熜已不再终日围着丹炉打转,案头虽仍摆着道家经典,却也多了几本蒙尘的兵书。当戚继光将沙盘摆开,用细竹枝指着阵图讲解时,他不由得凑近了些。

“陛下请看,此乃鸳鸯阵。十二人为一队,前有盾牌手掩护,后有长枪兵刺杀,两侧配以狼筅与短刀,可攻可守,能应对倭寇的散兵战术。” 戚继光的手指在沙盘上移动,演示着各兵种如何协同作战,“若遇开阔地,可变纵队为横队;若入街巷,又能化整为零,如鸳鸯戏水般灵活。”

朱厚熜盯着沙盘上那交错纵横的阵形,眉头微蹙。那些相互配合的兵力部署,竟让他莫名想起了道观里的八卦图。沉默良久,他忽然开口:“此阵如八卦相生,阴阳相济,可合修仙之理?”

戚继光闻言一怔,随即叩首道:“臣乃武将,不知仙理。但臣深知,兵者,保民之盾也。保民即保国,保国即保君。此阵能杀敌,能护民,便是对陛下、对江山最大的忠诚。”

这番话没有半句虚言,却像惊雷般在朱厚熜耳边炸响。他看着戚继光刚毅的侧脸,想起海瑞血书上的 “天下因修仙而困”,又想起俺答军入关时百姓的惨状。修仙求长生,终究是为了永掌江山,可若江山不保,长生又有何用?

朱厚熜沉默片刻,突然转身对太监说:“取《武经总要》来。” 那本被束之高阁多年的兵书,封面早已泛黄,他却一页页翻得认真。当看到戚继光的练兵计划中 “选兵需精悍,不求数量求质量” 一句时,他拿起朱笔,在旁边圈了个红圈,批注道:“准。着户部优先拨付粮饷,不得延误。”

这是十年来,他首次认真批阅军事奏折。朱笔落下的那一刻,观星台的空气仿佛都变得凝重起来。戚继光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是难以言喻的激动。他知道,这圈红批注,不仅是对自己的肯定,更是这位沉迷修仙的帝王,向治国安邦迈出的一小步。

离开西苑时,戚继光回头望了一眼那片缭绕的青烟。他不知道皇帝的转变能持续多久,但手中的练兵计划上那抹鲜红的圈注,却让他充满了力量。浙江的海岸线上,正有无数百姓在倭寇的铁蹄下挣扎,而他即将带去的新军,将是守护他们的最后一道屏障。

朱厚熜站在观星台上,看着戚继光远去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武经总要》。丹炉的青烟依旧在眼前飘荡,可心中那片被修仙迷雾笼罩的角落,似乎有了一丝光亮。他或许还没完全醒悟,但至少此刻,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能保江山的,从来不是丹药,而是像戚继光这样的忠勇之士,是能护佑百姓的刀枪剑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