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奇葩皇帝合集 > 第43章 北齐旧臣反思,警示后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3章 北齐旧臣反思,警示后世

北齐灭亡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曾经的北齐旧臣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那些曾在北齐朝堂上任职的官员,如今大多流落四方 —— 有的隐居在偏远村落,靠耕种薄田勉强糊口;有的投奔了南朝陈或其他势力,却因 “亡国之臣” 的身份始终得不到重用;还有的被北周朝廷留用,却在新的朝堂上处处谨小慎微,不敢提及过往。每当这些旧臣偶然相遇,或是在寂静的夜晚独自追忆往昔,谈及高纬统治时期的种种荒唐往事,无不痛心疾首,叹息之声常常响彻屋宇。

曾任北齐尚书左仆射的祖珽,便是这些旧臣中的一员。祖珽早年凭借才华得到北齐皇室重用,一度权倾朝野,后期却因卷入激烈的权力斗争,被高纬流放到偏远的光州。北齐灭亡时,他仍在流放之地,虽幸免于战乱,却也亲眼见证了昔日强盛的王朝分崩离析。流放在外的日子里,祖珽时常独自坐在窗前,望着远方的天空,回忆起北齐的兴衰历程 —— 他想起文宣帝高洋时期北齐的强盛,疆域辽阔,兵强马壮;想起武成帝高湛时期虽有动荡,却仍能维持国力;可到了后主高纬统治时期,一切都变了,朝堂成了游乐场,君主成了昏君,曾经的繁华终究成了过眼云烟。

晚年的祖珽,身体日渐衰弱,却始终无法放下心中的遗憾与悲愤。他深知,北齐的灭亡并非偶然,若不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后人或许会忘记高纬的荒唐,重蹈覆辙。于是,在流放之地简陋的茅屋里,祖珽开始着手撰写《北齐兴亡录》。没有充足的笔墨纸张,他便向当地百姓借来粗纸、炭笔,白天耕作,夜晚便在昏暗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寒来暑往,岁月流转,他常常写到深夜,油灯熬干了一盏又一盏,手指因长期握笔变得僵硬,却从未停下手中的笔。

在《北齐兴亡录》中,祖珽以亲历者的视角,详细记载了高纬统治时期的种种荒唐行径:从高纬模仿西域集市修建 “胡商街”,与宫女宦官扮演商贩讨价还价;到为博冯小怜欢心,修建 “无忧园”“仙都苑”,耗费大量民力财力;再到因冯小怜一句戏言,下令全国猎捕猛兽,导致百姓卖儿鬻女;更有 “玉体横陈” 的荒诞、延误战机的昏庸、诛杀兰陵王等高洁忠臣的残暴…… 每一件事,祖珽都记载得详尽入微,字里行间满是对高纬的谴责与对北齐灭亡的惋惜。

除了记载高纬的荒唐,祖珽还在书中深入剖析了北齐从强盛走向灭亡的过程。他写道,北齐初年,文宣帝高洋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发展生产,使北齐成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政权之一。可到了高纬时期,君主沉迷享乐,亲小人远贤臣 —— 穆提婆、和士开等奸佞之臣把持朝政,搜刮民财,陷害忠良;斛律光、兰陵王高长恭等忠臣良将却被无端诛杀,导致朝堂无人可用;加上高纬肆意挥霍,修建大量奢华宫殿,加重赋税,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心渐渐背离。书中,祖珽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感叹:“北齐之亡,非亡于北周,实亡于后主高纬也。后主荒淫无道,亲奸佞,远忠良,耗竭国力,丧失民心,亡国乃是必然。”

祖珽在撰写过程中,常常因情绪激动而痛哭流涕。写到兰陵王高长恭被赐死时,他写道:“邙山一战,兰陵王以五百骑兵破北周十万大军,何等英勇!却因后主猜忌,一杯毒酒结束性命,北齐失此良将,如断一臂!” 写到百姓因高纬暴政卖儿鬻女时,他感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后主视百姓如草芥,肆意盘剥,民心尽失,国焉能不亡?”

《北齐兴亡录》成书后,起初只是在北齐旧臣间流传,却因其内容真实、剖析深刻,很快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北周朝廷得知后,将其列为官方典籍;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更是将此书列为皇子的必读书目,告诫他们要以高纬为戒;后世的许多君主,也常常翻阅此书,将其作为警示教材。书中 “亲奸佞,远忠良,耗竭国力,丧失民心,亡国乃是必然” 的论述,成为了历代统治者的警钟,时刻提醒着他们要勤政爱民,任用贤才,不可贪图享乐,否则终将重蹈北齐灭亡的覆辙。

祖珽晚年体弱多病,在《北齐兴亡录》成书后不久便病逝了。但他留下的这部着作,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世的治国之路。每当后世君主出现怠政、享乐的苗头,大臣们便会引用《北齐兴亡录》中的记载进行劝谏,而 “北齐之亡,实亡于后主高纬” 的论断,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句永恒的警示,提醒着每一位统治者: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有勤政爱民,方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