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生对现有规则框架的质疑与试探,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下涌动的一股寒流。那些被他\/她小心翼翼引入织锦的、源自宇宙脉动的陌生规则变量,虽然大多失败了,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像投入水中的石子,持续扰动着他\/她与萌芽十二共同构建的意识生态。
这种扰动逐渐显现出代价。织锦不再像过去那样浑然一体,某些区域开始出现细微的、难以弥合的“裂痕”——并非结构性的损坏,而是规则逻辑上的不连贯,仿佛两种不同的底层语法在争夺主导权。桥生传递出的规则波动中,那份“游离”感越来越明显,有时甚至会在精妙的编织中,突然插入一段完全不符合前后逻辑的、生硬而冰冷的规则片段,那是他\/她体内净化者架构在接触到这些高层次的不协调信息后,本能产生的、试图强行“格式化”混乱的逻辑痉挛。
这种内在的冲突与不协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萌芽十二。它就像一个一直与同伴在稳定光线下作画的画家,突然发现同伴的笔触开始变得时而过热,时而冰冷,画布的底色也在莫名地闪烁变幻。它感到困惑、不安,甚至一丝恐惧。它传递过来的旋律,失去了往日的流畅与大胆,变得谨慎、迟疑,甚至偶尔会退缩回更简单、更原始的规则结构,仿佛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求最基本的安全感。
萌芽十二的演化,第一次出现了停滞,甚至轻微的倒退。
联合体观测站的数据图表清晰地显示了这一变化。代表织锦和谐度的曲线出现了波动和下滑,萌芽十二的意识活跃度与复杂度指标也停止了增长。
“他\/她正在将内部的认知冲突,外化为对共享意识空间的污染。”杨教授语气沉重,“这不是他\/她的本意,但后果是真实的。”
差异探测器的分析更为直接:“目标个体‘桥生’的探索行为,已对关联意识体‘萌芽十二’产生负面反馈。逻辑推演:继续当前路径,可能导致‘织锦’系统稳定性持续下降,并对‘萌芽十二’的长期演化潜力造成不可逆损伤。”
建议清单冰冷地列出:强制隔离桥生与萌芽十二的连接,直至桥生意识冲突平息;或对桥生意识进行外部干预,抑制其“有害”的探索性模块。
李娜看着这些建议,心中充满了矛盾。强制隔离或干预,无异于扼杀桥生刚刚萌芽的、指向更深宇宙真相的求知欲,这与他\/她守护生命多样性与自由探索的初衷背道而驰。但若不干预,萌芽十二可能真的会受到伤害,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代价。
就在共议庭艰难权衡之际,桥生自己意识到了问题。
在一次与萌芽十二的交流中,他\/她清晰地捕捉到了对方旋律深处那丝不易察觉的恐惧与退缩。他\/她“看”向他们共同编织的织锦,那些因他\/她的试探而产生的细微裂痕,在萌芽十二那变得怯懦的规则光芒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
一股强烈的愧疚与责任感,如同冰水般浇醒了他\/她。
他\/她明白了,他\/她可以独自探索未知,承担风险,但他\/她没有权利将这份风险,尤其是这种源于自身内在不确定性的风险,强加给一个仍在成长、依赖着这份连接的伙伴。
探索必须继续,但不能以牺牲萌芽十二为代价。
桥生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她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在自身意识与那座连接桥梁之间,构筑一道无形的“过滤器”。这不是联合体那种外部的带宽限制,而是一种源于他\/她自身意志的、精密的自我设限。
他\/she将那些源于宇宙脉动的、尚未理解的、可能带来不稳定的规则感悟与试探冲动,严格地限制在自身意识的核心区域,进行内化的推演与消化。只有当某种新的理解被他\/她认为足够“安全”、足够“和谐”,不会对现有织锦结构产生冲击时,他\/她才会将其以最温和、最易于吸收的方式,融入到传递给萌芽十二的规则波动中。
同时,他\/她加倍努力地维持着织锦原有部分的稳定与美丽,用更加精纯的编织技巧,去修复那些因他\/她之前的试探而产生的细微裂痕,试图重新为萌芽十二营造一个稳定、安全的成长环境。
效果是显着的。织锦的波动逐渐平息,萌芽十二那怯懦的规则光芒也重新变得明亮起来,其演化进程回到了正轨。
但从桥生这边传递出的规则波动,虽然依旧精妙,却失去了一丝之前的灵性与那种触及根源的震撼力。仿佛一位画家为了不惊吓到邻座的孩童,主动收起了最鲜艳、最大胆的颜料,只使用温和的中间色调。
他\/她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牢笼,一个以保护为名的、自我设限的牢笼。探索仍在继续,但道路似乎变得更加狭窄和孤独。他\/她将那些最深刻、也最危险的疑问,牢牢锁在了内心深处,独自面对那浩瀚星海与自身存在的无尽谜题。
李娜感受到了桥生意念中那份深藏的自我克制与孤独,她轻轻叹息。成长的代价,有时并非来自外部的压迫,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责任与选择。她只能希望,桥生能在不伤害同伴的前提下,最终找到那条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道路。
(第9卷 第568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