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铁骑朔风:我在汉匈当战神 > 第123章 未央宫前月如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未央宫的夜总是来得特别沉。

汉武帝刘彻站在宣室殿的台阶上,望着檐角的铜铃在风里晃出细碎的响。阶下的石砖缝里,几株车前草借着月光探出头,叶片上凝着露,像谁落的泪。他手里攥着李铮早上递来的奏章,纸角被捏得发皱,“燕然山”三个字透过灯影,刺得他眼睛发疼。

“陛下。”张汤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几分谨慎,“公孙弘大人领着九卿在殿外候着,说有要事启奏。”

刘彻转身,龙袍的下摆扫过台阶上的青苔。殿内的烛火跳了跳,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头蛰伏的虎,“让他们进来。”

公孙弘的鞋履踩在金砖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穿着绣着仙鹤的朝服,须眉皆白,手里捧着奏章,腰弯得像株被霜打了的稻穗,“陛下,李铮率匈奴降众入塞,所带部众四千余人,其中匈奴归附者竟占半数。臣以为,此乃养虎为患啊!”

“公孙大人此言差矣。”卫青从队列里站出来,青色的将军服上绣着虎纹,腰间挂着宝剑,“李铮带回来的,是被伊稚斜迫害的匈奴部众,还有三百二十七名汉地俘虏。这些人恨透了伊稚斜的暴政,愿意归附我汉地,为何不能收?”

“卫将军说得好听。”公孙弘抬起头,眼睛里带着怒意,“匈奴人素来反复无常,当年冒顿单于还不是先称臣再反戈?李铮让汉匈士兵混编,用匈奴武器,穿匈奴服饰,这不是要把我汉军变成匈奴军吗?”

“公孙大人可曾见过铁林军?”霍去病往前迈了一步,红色战袍猎猎作响,“他们的武器是汉式强弩与匈奴复合弓结合,甲胄是札甲与皮甲改良,连旗帜都统一成‘铁林’二字。李铮说过,不分汉匈,都是铁林军的人。这样的军队,怎么会变成匈奴军?”

“霍将军年轻气盛,不懂人心。”公孙弘转向刘彻,膝盖一弯跪下来,“陛下,李铮本是匈奴俘虏,虽自称汉人,可他在草原上生活了十几年,早已染了胡风。如今他手握重兵,又带了这么多匈奴人,要是有朝一日反了,我汉地如何抵挡?”

殿内陷入沉默。刘彻望着跪在下的公孙弘,又看看站在旁边的卫青和霍去病,手指轻轻敲了敲腰间的玉佩。他想起早上李铮出发前,站在营门口的样子——玄色战袍,金色虎纹,银剑上“封狼居胥”的字闪着光,眼睛里带着火,像当年的自己。

“陛下,李铮求见。”宦官的声音打破沉默。

刘彻点头,“宣。”

李铮走进殿门时,烛火刚好照在他脸上。他穿着镇北将军服,玄色战袍上绣着金色的虎纹,腰间挂着霍去病送的银剑,剑鞘上“封狼居胥”四个字在烛火下泛着光。他的脸上带着风尘,眼睛却亮得像星子,“臣李铮,参见陛下。”

“起来吧。”刘彻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

李铮谢过,坐下来。他的目光扫过殿内的群臣,公孙弘的脸像块冻住的豆腐,卫青和霍去病眼里带着关切,张汤则垂着眼睛,不知道在想什么。

“李将军,公孙大人说你带了太多匈奴人,是养虎为患。”刘彻拿起案上的奏章,“你怎么说?”

李铮站起来,双手抱拳,“陛下,臣带的匈奴人,都是被伊稚斜迫害的。左骨都侯的家人被伊稚斜杀了,稽粥的爷爷呼韩邪是主张和平的,他们愿意归附汉地,是因为汉地有活路,有和平。臣让汉匈士兵混编,是因为只有一起训练,一起作战,才能消除隔阂。要是分而治之,反而会生嫌隙。”

“那你用匈奴武器,穿匈奴服饰,又是为何?”公孙弘追问。

“回公孙大人。”李铮转向他,“匈奴的复合弓射程远,适合骑射;汉式强弩威力大,适合列阵。臣把它们结合起来,是为了让军队更加强大。至于服饰,臣让士兵穿统一的铁林军服,不分汉匈,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一家人。”

“说得好听。”公孙弘冷笑,“要是他们造反,你能负责吗?”

“能。”李铮的声音朗朗,“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铁林军不会造反。要是有一人反,臣提头来见陛下。”

殿内一片哗然。卫青皱了皱眉头,霍去病则露出赞赏的笑容。刘彻望着李铮,手指轻轻划过案上的地图——那是李铮献的,标注了匈奴的王庭、兵力部署、水源和草场,比之前的地图详细十倍。

“李将军,你立了不世奇功。”刘彻放下地图,“你想要什么赏赐?高官厚禄?黄金万两?还是封地?”

李铮单膝跪地,双手抱拳,“臣不求高官厚禄,不求黄金万两,不求封地。”他抬起头,眼睛里带着光,“臣只求一纸和书,愿为陛下永镇北疆,阻胡马于阴山之外,换边塞百姓安宁!”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公孙弘的嘴张得像个枯井,卫青和霍去病眼里带着震惊,张汤则抬头看了看刘彻。刘彻望着李铮,手指轻轻敲了敲龙椅的扶手,“你要和书?”

“是。”李铮点头,“臣在草原上生活了十几年,见过汉地百姓被掳掠的惨状,见过匈奴孩子饿死的样子。臣想让北疆不再有战争,让汉地的百姓不再被掳掠,让草原的孩子有饭吃。”他从怀里掏出一份奏折,双手呈上,“这是臣写的《北疆策》,里面有臣对北疆的规划:屯田、互市、兴学、练兵,还有与匈奴的和谈建议。”

刘彻接过奏折,翻开看了几页。奏折里的字写得很工整,每一条都有理有据,比如“屯田以养兵,互市以通有无,兴学以教百姓,练兵以御外敌”,还有“与匈奴和谈,以燕然山为界,互不侵犯”。他的手指轻轻划过“燕然山”三个字,想起当年霍去病封狼居胥的事,“你想做霍去病第二?”

“臣不想做霍去病第二。”李铮摇头,“臣想做汉匈和平的使者。霍去病将军封狼居胥,是为了扬我汉威;臣想让北疆不再有战争,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

刘彻沉默了很久。他想起当年刚即位时,匈奴人连年入侵,烧杀抢掠,他发誓要灭了匈奴,让汉地百姓不再受欺负。可这么多年过去,战争越打越久,百姓越打越苦,国库也快空了。李铮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里的另一扇门。

“好。”刘彻终于开口,“朕封你为镇北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掌管北疆一切军事和外交事务。”他顿了顿,“但朕要派一个监军,帮你处理事务。”

“陛下,臣愿意去。”苏文从队列里站出来,他穿着宦官服,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像条藏在草里的蛇,“臣会帮李将军管好军队,不让任何人造反。”

刘彻点头,“就派苏文去吧。”

李铮望着苏文,心里明白,这是汉武帝对他的猜忌。但他不在乎,只要能去北疆,只要能实现理想,就算有监军,就算有猜忌,他也不怕。

“谢陛下。”李铮磕头,“臣一定不负陛下重托。”

“下去吧。”刘彻挥了挥手,“明天一早,出发去北疆。”

李铮退下时,卫青和霍去病跟了出来。卫青拍了拍他的肩膀,“苏文是陛下的人,你要小心。”

“我知道。”李铮点头,“多谢卫将军提醒。”

“要是苏文刁难你,告诉我。”霍去病从怀里掏出一把匕首,“这是我用漠北的铁做的,能削铁如泥。要是他敢对你不利,你就用这个捅他。”

李铮笑了,接过匕首,“霍将军放心,我不会让他得逞的。”

三人站在未央宫的台阶上,望着远处的长安城墙。月光洒在城墙上,像铺了一层银霜。李铮想起早上出发时,老妇人的“汉”字纸,想起稽粥的小刀子,想起铁林军士兵的喊声,“我们要让北疆不再有战争!”

“李将军,该走了。”苏文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李铮转身,望着苏文。他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像条蛇,“苏大人,走吧。”

苏文点头,跟着他走下台阶。他的心里想,“李铮,你要是敢有异心,我会让你死得很难看。”

李铮走在前面,手里攥着霍去病送的匕首。他的脸上带着笑,眼睛里带着光。他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有猜忌,有危险,有困难,但他不怕。因为他要去北疆,要去实现理想,要去让百姓安居乐业。

远处的北疆,阴山的轮廓在月光下隐约可见。李铮望着那里,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知道,那里有他的未来,有他的理想,有他的家。他会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那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

因为,那是他的家。

殿内,刘彻望着李铮的背影,手指轻轻划过案上的《北疆策》。他的脸上带着复杂的表情,既有赞赏,也有猜忌。张汤走过来,“陛下,派苏文去监军,是不是太冒险了?”

“苏文是朕的人。”刘彻摇头,“他会帮朕盯着李铮。要是李铮真的忠心,就算有监军也没关系;要是他有异心,苏文会立刻禀报。”

“陛下英明。”张汤点头。

刘彻望着窗外的月亮,心里想,“李铮,你可不要让朕失望啊。”

营地里,老妇人坐在帐篷前,手里拿着“汉”字纸,望着北疆的方向。稽粥躺在她怀里,已经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把小刀子。老妇人笑了,摸了摸稽粥的头,“乖,等你长大,我们去北疆,种麦子,养马,过安稳日子。”

风里传来铁林军士兵的歌声,老妇人跟着唱起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歌声里带着希望,带着温暖,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摸着每个人的后背。

远处的北疆,阴山的轮廓在月光下越来越清晰。李铮骑着黑鬃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的手里攥着银剑,剑鞘上“封狼居胥”四个字在月光下闪着光。他的脸上带着笑,眼睛里带着光。他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但他不怕。因为他回家了,因为他带着大家回家了。

风里带着麦香,像母亲当年的味道。李铮握紧手里的银剑,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他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会让北疆不再有战争,会让汉匈和平。因为,他是李铮,是镇北将军,是要守护北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