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铁骑朔风:我在汉匈当战神 > 第125章 未央宫前春寒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的朔方城还没从昨夜的风沙里醒过来,李铮就被亲卫的脚步声惊醒。他揉了揉眼睛,看见亲卫手里捧着一封明黄色的圣旨,封皮上还沾着晨露。

“将军,朝廷派快马传旨,要您立刻回京面圣。”亲卫的声音里带着紧张——昨天刚打退匈奴骑兵,今天就召回去,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李铮接过圣旨,拆开看了看。上面写着“镇北将军李铮着即回京,觐见陛下”,没有多余的话,但那笔锋里的威严,像一把剑悬在头顶。他捏了捏圣旨,想起卫青信里的话:“苏文向陛下禀报,说你与匈奴人过于亲近,陛下有些不满。”看来,汉武帝终于要召见他了。

“收拾行李,准备出发。”李铮对亲卫说,“告诉铁林军的兄弟们,我很快就会回来。”

亲卫领命而去。李铮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朔方城——城墙的缺口还没修复,街道上的碎砖烂瓦还没清理,几个孩子蹲在墙角啃窝窝头,看见他就挥手喊“将军”。他摸了摸怀里的《北疆策》,想起昨天老妇人手里的饼,想起铁林军士兵的喊声,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将军,该走了。”亲卫进来提醒。

李铮转身,拿起桌上的银剑——剑鞘上“封狼居胥”四个字闪着光。他把剑挂在腰间,走出将军府。

门口站着几个百姓,手里拿着饼和水。老妇人抱着孙子,看见他就走过来:“将军,您要走了?”

李铮蹲下来,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已经不烫了。孩子手里拿着半个饼,递给他:“将军,这个给你吃。”

李铮接过饼,咬了一口——还是那个味道,硬邦邦的,但带着麦香。他笑着说:“好孩子,等我回来,给你买糖吃。”

老妇人抹了抹眼泪:“将军,您一定要回来啊。我们等着您修城墙,等着您让我们有饭吃。”

李铮站起来,望着围过来的百姓,声音里带着坚定:“我会回来的。等我回来,朔方城会有新的城墙,会有农田,会有学堂。”

百姓们鼓起掌来,掌声像春天的风,吹过朔方城的街道。李铮翻身上马,挥了挥手,带着亲卫出发了。

路上的风里带着沙,吹得人眼睛发疼。李铮想起上次来长安,还是跟着卫青出征,那时候他还是个小校尉,现在已经是镇北将军了。可长安的繁华,从来都不属于他——他的根在北疆,在那些饥饿的百姓手里,在那些铁林军士兵的喊声里。

走了三天,终于到了长安。城门上的“长安”二字金光闪闪,街道两旁的店铺挂着鲜艳的幌子,卖糖人的小贩喊着“糖人嘞,甜丝丝的糖人”,孩子们追着跑,笑声像银铃。李铮望着这一切,想起朔方城的孩子蹲在墙角啃窝窝头,心里像被刀扎了一下。

“将军,卫青将军在城门口等您。”亲卫说。

李铮勒住马,看见卫青站在城门口,穿着紫色的将军服,腰间挂着虎符。他跳下马,走过去:“卫将军。”

卫青握住他的手,眼里带着担忧:“苏文已经把你的事告诉陛下了,陛下很生气。你要小心,不要说错话。”

李铮笑了笑:“我没做错什么,怕什么?”

卫青叹了口气:“陛下不是不信你,是不敢信。他怕你像霍去病那样,功高震主。”

李铮想起霍去病,想起他封狼居胥的英姿,想起他早逝的遗憾。“我不会做霍去病第二。”他说,“我要做的,是让北疆不再有战争。”

卫青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吧,未央宫的门已经开了。”

未央宫的台阶很长,铺着青石板,上面刻着龙纹。李铮沿着台阶往上走,每一步都走得很慢。他想起汉武帝上次召见他,是在卫青的帐篷里,那时候他还是个俘虏,汉武帝问他“你想不想回汉地”,他说“想”。现在,他回来了,可汉武帝的眼神,会不会还是像当年那样,带着怀疑?

走进未央宫,大殿里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文武百官站在两边,穿着朝服,手里拿着笏板。汉武帝坐在龙椅上,穿着黑色的龙袍,胸前绣着金色的龙,眼里带着威严。苏文站在他旁边,手里拿着拂尘,看见李铮就冷笑。

“臣李铮,参见陛下。”李铮跪下来,行了个大礼。

汉武帝盯着他,半天没说话。大殿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李铮能感觉到百官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他背上。

“李铮。”汉武帝终于开口了,声音里带着寒意,“你可知罪?”

李铮抬起头,望着汉武帝:“臣不知罪。”

“不知罪?”汉武帝拍了拍龙椅的扶手,“苏文禀报,说你与匈奴人过于亲近,私放匈奴士兵,还让匈奴人加入铁林军。你是不是想造反?”

李铮心里一沉——苏文果然告状了。他平静地说:“陛下,臣没有造反。那些匈奴士兵,都是被迫来犯的,他们也是人,也是被战争逼得没办法。臣放了他们,是为了让匈奴人知道,汉地不是好欺负的,但也不是赶尽杀绝的。”

“哼。”汉武帝冷笑,“你以为靠这些匈奴人就能守住北疆?他们都是伊稚斜的部下,说不定哪天就会反咬你一口。”

李铮想起铁林军里的匈奴士兵,想起他们喊“跟着将军”的声音,想起他们在战斗中挡在汉人士兵前面的样子。“陛下,”他说,“那些匈奴人,已经不是伊稚斜的部下了。他们跟着臣,是因为臣给了他们活路,给了他们尊严。臣的铁林军,不分汉匈,都是守护北疆的人。”

大殿里的百官议论纷纷,有的摇头,有的皱眉,有的露出不屑的表情。一个儒家大臣站出来,说:“陛下,李铮此举,是‘以夷制夷’,不符合我朝的礼法。匈奴人都是蛮夷,怎么能和汉人平等?”

另一个军功贵族说:“陛下,李铮带回的匈奴人,都是俘虏,怎么能编入军队?要是他们造反,后果不堪设想。”

李铮望着这些大臣,心里有些无奈——他们从来没去过北疆,从来没见过那些饥饿的百姓,从来没见过匈奴士兵为了守护北疆而战死的样子。他们只知道礼法,只知道等级,却不知道,要是不融合,北疆永远不会安定。

“陛下。”李铮提高声音,“臣的铁林军,是汉匈混合的精锐。汉军的纪律、阵法、强弩,加上匈奴骑兵的机动、骑射、悍勇,才能打退伊稚斜的追兵,才能守住朔方城。要是没有这些匈奴人,臣根本守不住北疆。”

汉武帝盯着他,眼里的寒意慢慢褪去,换成了一丝好奇:“那你说,你要怎么守住北疆?”

李铮从怀里掏出《北疆策》,举起来:“陛下,这是臣写的《北疆策》,里面有臣的计划:修复城墙,屯田,兴学,练兵,还有与匈奴的和谈。臣要让北疆的百姓有饭吃,有房子住,有学上;要让铁林军成为天下最强的军队,让匈奴人不敢再来犯;要让汉匈和平,让草原的孩子和汉地的孩子一起玩,一起长大。”

汉武帝接过《北疆策》,翻了翻,眼里的好奇越来越浓。他抬头望着李铮:“你做这些,是为了什么?”

李铮跪在地上,声音里带着坚定:“臣不求高官厚禄,不求荣华富贵,只求一纸和书,让汉匈不再有战争,让北疆的百姓安居乐业。”

大殿里的百官都愣住了,连汉武帝都没想到,李铮会求这个。苏文皱了皱眉头,想说什么,却被汉武帝拦住了。

“一纸和书?”汉武帝问,“你以为和谈就能解决问题?伊稚斜是不会同意的。”

李铮想起伊稚斜的眼神,想起他说“我会杀了你”的声音,想起他派来的刺客。“陛下,”他说,“伊稚斜不同意,臣就打服他。但臣不想打一辈子,臣想让汉匈和平,让孩子们不用再经历战争。”

汉武帝盯着李铮,半天没说话。他想起霍去病,想起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想起他早逝的遗憾。李铮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里的某个角落——他也想让北疆安定,也想让汉匈和平,可他不敢相信李铮,因为李铮是俘虏,是匈奴人的奴隶。

“李铮。”汉武帝终于开口了,声音里带着缓和,“你立了不世奇功,朕应该赏你。你想要什么?高官厚禄?还是金银财宝?”

李铮跪在地上,掷地有声地说:“臣不求高官厚禄,不求金银财宝,只求陛下给臣一纸和书,让臣永镇北疆,阻胡马于阴山之外,换边塞百姓安宁!”

大殿里的百官都惊呆了,有的张大了嘴巴,有的揉了揉眼睛,有的露出敬佩的表情。卫青站在旁边,眼里带着欣慰——李铮终于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汉武帝望着李铮,眼里的怀疑慢慢变成了认可。他叹了口气,说:“好吧,朕答应你。朕封你为镇北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赋予你在北疆的军事和外交专断之权。但朕要派苏文为你的副将军,监督你的所作所为。要是你有半点异动,朕立刻撤你的职,砍你的头。”

李铮心里一沉——汉武帝还是不信任他,派了苏文做监军。但他还是跪下来,说:“谢陛下。”

苏文站在旁边,眼里带着阴毒——他没想到汉武帝会答应李铮的要求,但没关系,只要他跟着李铮,就能抓住他的把柄,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汉武帝挥了挥手,说:“退朝。”

百官散去,李铮站起来,望着汉武帝的背影,心里有些无奈——汉武帝还是没完全信任他,但至少,他得到了镇北将军的职位,得到了在北疆推行《北疆策》的机会。

走出未央宫,卫青等着他。卫青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做得很好。陛下虽然不信任你,但他也知道,只有你能守住北疆。”

李铮笑了笑:“卫将军,我知道。只要能守住北疆,就算被监视一辈子,我也愿意。”

卫青叹了口气:“苏文不是好对付的,你要小心。”

李铮想起苏文的冷笑,想起他怀里的密信,想起他在朔方城的小动作。“我会小心的。”他说,“只要我问心无愧,就不怕他告状。”

夕阳西下,李铮走出长安城门。他望着远处的北疆,想起朔方城的百姓,想起铁林军的士兵,想起老妇人手里的饼。他摸了摸怀里的《北疆策》,想起汉武帝说的“阻胡马于阴山之外”,想起自己说的“让汉匈和平”。

“走吧。”他对亲卫说,“回北疆。”

亲卫翻身上马,跟着他出发。风里带着长安的花香,可李铮闻到的,是北疆的风沙味。他望着远处的阴山,心里充满了力量——他会实现他的理想,会让北疆不再有战争,会让汉匈和平,因为他是李铮,是镇北将军,是要守护北疆的人。

苏文站在未央宫的门口,望着李铮的背影,眼里带着阴毒。他摸了摸怀里的密信,里面写着“李铮与匈奴人过于亲近,恐有不臣之心”。他冷笑:“李铮,你以为靠这些匈奴人就能站稳脚跟?等我把你的所作所为告诉陛下,看陛下怎么收拾你。”

月亮升起来了,照得长安的街道像撒了一层银霜。李铮骑着马,沿着官道往北疆走。他想起朔方城的城墙,想起铁林军的士兵,想起老妇人的孙子。他摸了摸腰间的银剑,剑鞘上“封狼居胥”四个字闪着光。他笑了——明天,他就要回到北疆,开始修复城墙,开始屯田,开始兴学,开始他的融合之路。

风里带着麦香,像母亲当年的味道。李铮握紧手里的银剑,心里想:“我会实现我的理想,会让北疆不再有战争,会让汉匈和平。因为,我是李铮,是镇北将军,是要守护北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