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凤栖梧宦海龙吟 > 第194章 控制全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曦刺破了笼罩皇城一夜的血腥与黑暗,将淡金色的光芒洒在飞檐斗拱之上,也照亮了宫道上尚未完全清洗干净的血迹,以及空气中仍未散尽的硝烟与铁锈味。乾清宫,这座象征帝国最高权力的殿宇,在经历了一夜的动荡与喧嚣后,迎来了它的新主人。

萧景琰并未更换服饰,依旧穿着那身在与三皇子对峙时沾染了尘灰与零星血点的玄色常服。他端坐在原本属于他父皇的龙椅上,背脊挺得笔直,指尖感受着紫檀木扶手上冰冷的雕龙纹路。一夜未眠,他的眼底带着淡淡的青黑,但目光却锐利如出鞘的寒刃,扫视着殿内肃立的寥寥数人。

赵怀安铠甲未卸,带着一身征尘与血气,正沉声禀报:“陛下,宫内三皇子残余党羽已基本肃清。负隅顽抗者共计一百三十七人,均已格杀;缴械投降者二百余众,暂押于暴室,听候发落。各宫门要道已全部换防,由臣与秦将军麾下信得过的将士接管。”

他的声音带着鏖战后的沙哑,却清晰有力,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中。景琰微微颔首,目光转向一旁虽面色苍白、却强撑着病体立于一侧的林夙。

“林夙,”景琰开口,声音因疲惫和紧绷而略显低沉,“宫内诸司情况如何?尤其是司礼监、御马监等处。”

林夙上前一步,因动作牵动了内腑旧伤,几不可察地蹙了下眉,声音却依旧平稳冷静:“回陛下,高公公已明确表态,司礼监上下谨遵陛下谕令。御马监太监冯保及其麾下内宦,在昨夜混乱中曾短暂观望,见大势已去,现已俯首听命。奴婢已安排人手,重点监控尚膳监、惜薪司等可能被利用传递消息或藏匿奸细的部门,确保宫内消息暂时只进不出,以防宫外叛党余孽与宫内残存耳目互通声气。”

他的汇报条理分明,将庞大而复杂的宫廷机构如同棋盘般梳理清晰,哪些棋子可用,哪些需要警惕,哪些必须立刻拔除,皆了然于胸。这便是林夙的价值,在阳光照不到的阴影处,编织着无形的网,巩固着刚刚到手的权力。

景琰听着,心中稍定。有赵怀安的刀剑肃清明处的阻碍,有林夙的蛛网掌控暗处的脉络,这皇宫,才算初步握在了手中。

“很好。”景琰赞许地看了两人一眼,随即下令,“怀安,增派兵力,严密看守宗人府,没有朕的手谕,连一只苍蝇也不得飞入。同时,着秦岳将军彻底清查京城内外,凡与萧景哲、萧景宏有牵连的武将、兵营,一律控制起来,缴械待查,若有异动,准其先斩后奏!”

“臣遵旨!”赵怀安抱拳领命,眼中闪过厉色。

“林夙,”景琰继续道,“拟旨。其一,张昭仪教子无方,纵子谋逆,即日起褫夺封号,移居北宫静思己过,非诏不得出。其宫中仆役,一律遣散,另派可靠人手看守。”他的语气冷酷,没有丝毫犹豫。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尤其是在这权力更迭的敏感时刻。

“其二,以朕的名义,晓谕京城百官,皇宫叛乱已平,朕承继大统,乃先帝遗诏所定,天命所归。令各部院官员各安其位,今日午时,朕于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贺。凡无故不至者,以附逆论处!”

这道旨意,既是安抚,也是震慑。要在人心惶惶之际,迅速建立起新君的权威。

林夙垂首领命:“奴婢即刻去办。”他顿了顿,补充道,“陛下,是否需派人监控几位阁老及重臣府邸?尤其是与李阁老过往甚密之人。”

景琰沉吟片刻,摇了摇头:“暂不需要。此时过度刺激文官集团并非上策。首要之务是稳定大局,示之以威,亦要怀之以柔。待朝贺之后,再行甄别。”

他站起身,走到殿门前,望向远处逐渐苏醒的宫城。琉璃瓦在晨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泽。“控制全局,并非意味着将所有人都变成敌人。要让他们怕,也要让他们有所期待。”

旨意迅速通过宦官和侍卫两条线传递下去。沉寂了一夜的皇宫,仿佛一头受伤的巨兽,开始在新主人的意志下,缓慢而痛苦地重新运转起来。

一队队盔明甲亮的侍卫穿梭于宫巷之间,替换下那些疲惫或心存疑虑的同僚,冰冷的铠甲碰撞声,宣告着旧秩序的终结和新秩序的建立。宦官们低着头,脚步匆匆,执行着各项命令,脸上带着惊魂未定后的顺从与谨慎。

北宫,宫门沉重而缓慢地开启,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这里常年弥漫着一种陈腐和绝望的气息。张昭仪,这位昔日低调隐忍的妃嫔,此刻面色灰败,眼中失去了所有神采,如同一个精致的木偶,被两名面无表情的宫女“请”出了居所。她没有哭闹,也没有质问,只是在踏入北宫那阴冷门槛的瞬间,身体几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随即恢复了死寂。宫门在她身后缓缓关闭,隔绝了她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也象征着她政治生命的彻底终结。

京城之内,秦岳接管防务后,雷厉风行。隶属于三皇子的少量京营部队试图反抗,很快便被秦岳的亲兵和谢勇指挥的禁军联手镇压,为首将领被当场斩杀,余众溃散。城防系统被迅速清洗,关键岗位都换上了秦岳和赵怀安信得过的人。城门严格盘查,许进不许出,防止重要人物或消息外泄。同时,针对二皇子残余势力的清剿也在暗中展开,一些早已被标记的府邸被秘密监控起来。

太和殿前,文武百官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陆续聚集。他们中的许多人,昨夜都听到了宫内的喊杀声,见到了街上的兵马调动,此刻脸上犹带着惊惧与猜疑。他们互相交换着眼神,低声交谈,试图从同僚那里获取更多信息,揣摩这位新帝的性情与手段。

当景琰身着临时赶制出的明黄色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在侍卫的簇拥下登上太和殿的宝座时,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张年轻却已显露出威严与冷峻的面孔上。

山呼万岁的声音,比以往任何一次朝会都要响亮,却也夹杂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景琰的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的群臣,将众人的神态尽收眼底。他看到了恐惧,看到了观望,也看到了些许隐藏在恭敬下的不甘。

“众卿平身。”景琰开口,声音通过空旷的大殿传开,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仪,“昨夜宫内生变,逆党萧景哲勾结内外,意图谋反,幸赖祖宗保佑,将士用命,叛逆已诛,大局已定。”

他没有过多描述过程的惨烈,只是平静地陈述了结果。但这平静之下,蕴含的血腥味却让所有人心头一凛。

“朕蒙先帝遗诏,继承大统,自当励精图治,匡扶社稷。”景琰继续说道,“望众卿恪尽职守,安定民心,与朕共克时艰。凡忠于王事者,朕必不吝封赏;若有心怀异志,与逆党勾结者……”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冷,如同数九寒天的冰棱,“严惩不贷!”

没有具体的威胁,却比任何具体的惩罚更让人胆寒。这便是帝王心术,在不确定中制造最大的恐惧。

首辅方敬之率先出列,代表文官集团表态,拥护新君,稳定朝局。一些原本摇摆的官员见状,也纷纷附和。朝贺在一种表面肃穆、内里暗流涌动的气氛中结束。

初步稳定了朝堂,景琰回到乾清宫的书房。这里已经按照他的习惯重新布置,堆积如山的奏章等待批阅。林夙安静地站在一旁,为他整理文书,偶尔低声提醒几句某些奏章背后的官员派系或可能隐藏的意图。

“陛下,这是初步拟定的有功人员封赏名单,请陛下过目。”林夙将一份绢帛呈上。

景琰接过,仔细浏览。赵怀安、秦岳、柳文渊、石虎……一个个名字背后,是昨夜的血与火,是支撑他登上皇位的基石。他的目光在“林夙”这个名字上停留了片刻,后面拟定的封赏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东厂”。

“你的封赏,暂且压后。”景琰放下名单,看向林夙,“眼下文官们对你已有微词,此时将你推上掌印之位,恐适得其反。但司礼监的事务,由你暂管。”

“奴婢明白。”林夙神色平静,并无半分不满,“陛下思虑周全。权位不过是工具,能为陛下分忧即可,虚名无关紧要。”他咳嗽了两声,脸色更白了几分。

景琰看着他强撑的样子,眉头微皱:“你的伤……下去歇着吧,这里有其他人伺候。”

“谢陛下关怀。”林夙躬身,“只是眼下百废待兴,各处消息仍需梳理,奴婢还能支撑。”

景琰知道他固执,也不再勉强。内心深处,他也确实需要林夙在这混乱的初期帮他掌控局面。这种依赖,让他心安,也让他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控制全局的行动在继续,但阻力也开始显现。

午后,刑部和大理寺呈上了关于如何处理在押叛党人员的章程,其中涉及到不少中低级官员以及部分宫廷侍卫、宦官。按照章程,需要逐一审讯,查明罪责,程序繁琐,耗时日久。

景琰看着章程,眉头紧锁。他知道,按照常规程序,这些人中难免有漏网之鱼,或者被背后势力保下,无法起到足够的震慑效果。他现在需要的是快刀斩乱麻,彻底清除隐患,稳固统治。

“太慢了。”景琰将章程丢在案上,“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凡有确凿证据证明参与昨夜叛乱者,主犯立斩,家产抄没,家人流放。从犯视情节轻重,或流放,或贬为苦役。不必再经三司会审,由……由东厂直接核准执行。”

他最终说出了“东厂”二字。这是一个在父皇时期就已存在,但权力并未过分膨胀的内廷机构。此刻,他需要一把更快、更锋利、更不受文官体系掣肘的刀。

林夙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垂首道:“奴婢遵旨。东厂会尽快理清名单,执行陛下谕令。”

这道口谕,无疑赋予了林夙和东厂极大的权力,也越过了正常的司法程序。消息传出,朝野震动。文官们虽然不敢明着反对新帝的决策,但私下里对于宦官机构获得如此生杀大权,无不感到忧心忡忡,看向林夙的目光也愈发复杂。

与此同时,在清理三皇子旧邸时,发现了一些他与边境将领往来的密信碎片,虽不完整,但隐隐指向了某种勾结外邦的企图。此外,在清查户部档案时,也发现了数笔去向不明的大额款项,似乎与二皇子昔年的军费开支有关。

这些发现,如同水面下的暗礁,预示着表面的平静之下,隐藏着更深的危机。三皇子的势力或许被摧毁了,但二皇子留下的隐患,以及可能存在的内外勾结,依然是悬在新朝头顶的利剑。

景琰看着林夙呈上的密信碎片和账目疑点,面色凝重。他刚刚控制了皇宫和京城,但整个帝国庞大的机器,以及潜藏在暗处的敌人,远未臣服。

“看来,朕的敌人,比想象的还要多。”景琰的声音带着冷意,“林夙,给朕查,彻查!无论是谁,无论涉及到哪方势力,都要给朕挖出来!”

“是。”林夙应道。他深知,这项任务意味着东厂的权力将进一步扩张,也意味着他将站在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但他别无选择,从他选择辅佐景琰踏上这条夺嫡之路开始,就已无法回头。

夜幕再次降临,乾清宫的灯火依旧通明。

经过一天高强度的工作和决策,景琰感到一阵深入骨髓的疲惫。他挥手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一人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

皇宫已经恢复了表面的秩序,京城也在军队的控制下渐渐安静下来。他成功地控制了全局,至少在明面上是如此。他坐上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龙椅,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然而,他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充满了一种空落落的孤寂。白日里群臣的山呼万岁,此刻回想起来,显得那么遥远而虚幻。身边亲近的人,赵怀安忠诚可靠,但终究是臣子;苏皇后温婉贤淑,却难解政事烦忧;至于其他妃嫔……他甚至连她们的面容都尚未记清。

唯一能让他感到一丝真实和暖意的,似乎只有那个此刻可能还在带病处理东厂事务的身影。

他不自觉地摩挲着拇指上的玉扳指,那是林夙多年前用微薄的俸禄淘换来送他的,质地普通,他却一直戴着。他想起了昨夜在偏殿前,景哲那疯狂的诅咒——“你注定孤家寡人,永世不得安宁!”

一股莫名的烦躁和寒意涌上心头。他猛地转身,走向书案,想找些事情来驱散这恼人的情绪。

案上,放着一份林夙傍晚时分送来的、关于设立皇家情报网络以监控地方势力的初步构想。条陈写得极为详尽,思路缜密,显然耗费了无数心血。景琰能想象出林夙是如何一边咳嗽,一边在灯下书写这份计划的。

他的心绪稍微平复了一些。至少,他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至少,还有一个人,理解他的抱负,愿意为他燃尽所有。

但这份依赖,是否本身就是一种危险?今日他亲手将东厂的权柄交给了林夙,这把刀足够锋利,可以清除障碍,但会不会有一天,也会伤到自己?

帝王心术,制衡之道。他刚刚登基,就已经开始品尝到这其中的苦涩与无奈。

他拿起朱笔,在那份构想上批了一个“准”字。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投向窗外林夙居所的方向,那里灯火阑珊。

控制全局,不仅仅是对外的镇压与安抚,更是对内的驾驭与平衡。他控制了皇宫,控制了京城,初步控制了朝堂,但他能永远控制住那日益膨胀的宦官权力吗?他能确保那份始于微末的信任,不会在权力的侵蚀下变质吗?

新帝的宝座之下,并非坚如磐石。内部的裂痕,已在无人察觉的暗处,悄然滋生。而宫外,那些未被彻底铲除的敌人,以及虎视眈眈的外邦,正在黑暗中窥伺着这个新生帝国的破绽。

长夜漫漫,帝国的航船刚刚启程,前方已是暗流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