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114章 科举阅卷择先嫩个,矿治量产新甲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4章 科举阅卷择先嫩个,矿治量产新甲胄

帝都吏治司的阅卷房内,烛火彻夜未熄。七位阅卷官围坐在长桌旁,面前堆着厚厚的考卷,正逐份审阅。柳若璃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份农科考卷,眉头渐渐舒展——正是李默的答卷,上面关于水稻改良的细节详实,连不同土壤的施肥差异都写得清晰,显然是真懂农事的实干之人。

“这份考卷要列为农科第一。”柳若璃将考卷放在桌上,语气笃定,“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有实际经验,这样的人去地方管农事,才能真正帮到百姓。”

阅卷官们传阅着考卷,纷纷点头:“柳大人说得对,以前的考卷都是引经据典,没几句有用的,这份不一样,全是实打实的法子。”

林婉儿走进来,递上一杯热茶:“二嫂,已经审了三天了,选出多少合格的考生了?”

“文、武、农、工、商、医六科,共选出一百二十人。”柳若璃接过热茶,“其中农科和工科最多,有五十人,都是懂实务的,这正是我们要的。”她顿了顿,又道,“让这些考生明日来吏治司集合,我要亲自见见他们,再分配去处——农科的去各州府管农事,工科的去军器监和矿冶署,商科的去商会协助苏晴,医科的去惠民药局帮郑蓉。”

林婉儿领命而去。柳若璃看着桌上的考卷,心中感慨——这些寒门子弟,没有世家子弟的浮躁,多的是务实的心思,新政的吏治根基,总算有了第一批可靠的人。

与此同时,兵备司的冶铁工坊内,火光冲天。秦峰拿着一块新炼出的铁锭,对陈武道:“徐州新矿脉的铁矿品质极好,炼出的铁又纯又硬,现在每月能炼出三万斤铁,足够铸造五百副铠甲、两千把长刀!”

陈武走到铸甲炉前,看着工匠们将铁水倒进模具,冷却后取出的甲片泛着冷光。“试试这甲片的硬度。”他拿起一把长刀,对着甲片劈去——“当”的一声,长刀被弹开,甲片却完好无损。

“好!”陈武忍不住赞叹,“按这个水准,三个月就能给京营的两万士兵都换上新铠甲!另外,让军器监的匠人改良弓箭,用新铁做箭簇,增加射程和穿透力。”

秦峰点头,又递来一份账本:“吴莲大人已经把军饷和粮草都调配好了,铁矿的工人和工坊的匠人,每月的工钱都按时发放,大家干劲十足,还主动提出要加班赶工。”

“这就对了。”陈武道,“只要待遇到位,再给他们体面,他们就愿意为朝廷出力。等这批铠甲铸好,我奏请陛下,给工匠们评‘头等匠师’,让他们的名字刻在铠甲上——以后说起这些铠甲,就知道是谁铸的。”

匠人们听到这话,纷纷停下手中的活,激动地看着陈武——以前他们只是不起眼的匠人,如今能把名字刻在铠甲上,这是天大的荣耀。

傍晚时分,苏晴从江南回到帝都,直接去了民生司。苏瑶正在整理均田令的推行报告,看到她回来,连忙问道:“江南的均田令推行得怎么样了?商路和漕运都还顺畅吗?”

“一切顺利!”苏晴坐下,喝了一口热茶,“江南已经有十个州县推行了均田令,收回的田亩分给了两万多户佃户,百姓们都很满意。漕运也很顺畅,江南的丝绸、药材和北方的粮食、皮毛互通有无,商人们的生意比以前好了三成。”

她顿了顿,又道:“郑蓉姐姐在江南建了五个惠民药局,每个药局都派了医科的大夫,百姓们看病再也不用愁了。另外,我还和江南的商会约定,明年春天举办‘商货交易会’,让各地的商人都来交流,促进贸易。”

苏瑶笑着点头:“做得好!民生司的事千头万绪,多亏了你和晚清、郑蓉。等科举的新官员分配下来,就给你们派些帮手,分担压力。”

苏晴点头,看着窗外的天色:“时间不早了,我去吏治司看看柳若璃,问问科举的情况,顺便给新官员们安排些和商路、民生相关的差事。”

夜色渐深,吏治司的阅卷房依旧灯火通明,柳若璃在给新考生分配去处;兵备司的冶铁工坊,工匠们还在加班铸造铠甲;民生司的衙署,苏瑶和苏晴在商议明年的民生计划——新政的齿轮,在各方的努力下,正朝着盛世的方向,稳步前进。而那些即将走上岗位的新官员、日夜赶工的工匠、守护河堤的民夫,都是这盛世蓝图上,最坚实的一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