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69章 技术润中部,多元种植富丘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9章 技术润中部,多元种植富丘陵

九忆居的石桌上,摆着两筐刚从试点村送来的物产——一

筐是红石村的红富士苹果,个大色艳,咬开后汁水饱满;

另一筐是茶岭村的碧螺春,干茶条索纤细,冲泡后茶香袅袅。

沈清薇捻起一撮茶叶,凑近鼻尖轻嗅:

“这茶叶用机器炒出来,香气比手工更持久,难怪城里的茶商愿意加价收购。”

柳若雪拿起一个苹果,擦了擦表皮上的绒毛:

“张强改良的矮化密植技术确实管用,这苹果的甜度和果形,比去年试种时又好了不少。”

旁边的张强和陈婷婷正低头整理着技术手册,手册上贴满了彩色便签,标注着“苹果疏花最佳时间”

“茶叶杀青温度控制”等关键要点。

“柳姐,我们把之前踩过的坑都标出来了,比如苹果套袋前要先打一遍杀菌剂,茶叶采摘后两小时内必须杀青,这些细节老乡们容易忽略,得重点提醒。”

张强把手册递过来,脸上带着些许紧张,“就是不知道中部其他村的情况和我们村一样不,万一技术不适用可怎么办?”

柳若雪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放心,出发前我们用‘乡业推广令’测过,中部片区的15个丘陵村,要么像红石村一样种着传统果树,要么像茶岭村一样依赖单一经济作物,土壤和气候条件都能适配我们的技术。

这次我们分两组,你带一组去豫西的桃园村、柿子村,主打果树改良和林下经济;

陈婷婷带一组去皖中的柳溪村、板栗村,重点推茶叶种植和茶旅融合,我和苏瑶在中间协调,有问题随时联动。”

当天午后,两支推广小队便踩着“巡乡云路”往中部片区赶。

豫西的丘陵上,桃树刚抽出新叶,村民们正蹲在地里发愁果子的销路;

皖中的山坡上,茶树连成一片,可手工炒茶的锅灶旁,只有几位老人在慢悠悠地翻动茶叶。

看到带着技术手册和机器样本的推广队,村民们围了上来,眼里藏着期待——

他们早就听说邻县的村庄靠改良作物赚了钱,如今“懂行的老乡”带着经验上门,心里的希望又燃了起来。

一、桃园村的“桃变”:老品种换新生

张强带领的第一组推广队,第一站就到了豫西县的桃园村。

车子刚进村,就看到村支书张大山蹲在村口的桃树下,眉头紧锁。

桃树的枝桠上挂着不少小桃子,可果子又小又密,有些已经开始发黄脱落。

“张书记,这桃子怎么回事?”张强上前问道。

张大山叹了口气,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泥土:

“别提了,我们村种桃子有十年了,一直是老品种,果子小,甜度不够,每年只能拉到镇上的集市卖,

一斤顶多卖两块钱,有时候卖不出去就烂在地里。

去年有几户村民想砍树改种玉米,我没同意,可再这么下去,大家真的撑不住了。”

跟着张大山往村里走,沿途的桃林里,不少村民正背着背篓摘着已经发黄的小桃子,脸上满是无奈。

“这些小桃子没人要,只能摘下来喂猪,太可惜了。”

村民张老汉一边摘桃子,一边说,

“我们也想换品种,可不知道换什么好,也没人教我们技术,只能瞎琢磨。”

张强见状,从包里拿出红石村的苹果样本和技术手册:

“张书记,张大爷,我们红石村之前种苹果也失败过,后来引进了矮化密植品种,

又请了农业大学的专家指导,现在苹果又大又甜,一斤能卖八块钱。

你们村的桃树也可以改良品种,我联系了豫西农业大学的果树专家,他们说你们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适合种‘早熟油桃’,

这种桃子成熟早,市场上少见,一斤能卖到十块钱以上。”

“真的能卖到十块钱?”张大山眼睛一亮,凑过来看张强手里的技术手册,

“那我们换品种需要多少钱?我们村的村民手里都没多少闲钱。”

张强笑着说:“张书记别担心,我们可以帮你们申请‘乡村创业互助基金’,这是低息贷款,还款期限长,

而且如果创业成功带动了村民增收,还能减免部分利息。

另外,专家会免费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教大家修剪树枝、疏花疏果、防治病虫害。”

当天下午,张强就联系了豫西农业大学的果树专家,专家第二天就赶到了桃园村。

在桃林里,专家仔细查看了桃树的生长情况,给出了详细的改良方案:

“首先要把老桃树嫁接成‘早熟油桃’品种,嫁接后第二年就能结果;

其次要合理修剪树枝,去除病枝、弱枝,保证树冠通风透光;

最后要科学疏花疏果,每根枝条只留2-3个健康的花,这样结出的桃子才能又大又甜。”

村民们围在专家身边,认真听着讲解,时不时提问:

“专家,嫁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疏花疏果什么时候最合适?”

专家耐心地一一解答,还现场演示了嫁接和疏花的方法。

张老汉试着疏了几朵花,笑着说:

“原来疏花还有这么多讲究,之前我们都是凭感觉疏,难怪果子长不好。”

一周后,桃园村的村民们在专家和张强的指导下,开始给老桃树嫁接“早熟油桃”品种。

张强每天都在桃林里穿梭,手把手教村民们嫁接技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随时请教专家。

“嫁接的时候,要把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对齐,这样才能成活。”

张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村民们学得认真,不到半个月,就完成了全村50亩桃林的嫁接工作。

嫁接完成后,张强又帮着村民们申请了“乡村创业互助基金”,用来购买肥料和农药。

专家每周都会来桃园村一次,教大家修剪树枝、防治病虫害。

在专家的指导下,村民们还在桃林里安装了“土壤墒情监测仪”,

实时监测土壤的肥力和湿度,根据监测数据合理施肥浇水。

三个月后,嫁接的桃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张大山看着生机勃勃的桃林,激动地说:

“没想到我们村的桃树还能有新生,等明年桃子成熟了,我们的日子就能好过了!”

二、柳溪村的“茶香”:机器炒出好价钱

陈婷婷带领的第二组推广队,第一站是皖中县的柳溪村。

车子刚进村,就闻到了浓郁的茶香——村民们正在村口的空地上手工炒茶,

一口大铁锅架在柴火灶上,几位老人正用手翻炒着茶叶,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

“大爷,这么热的天,手工炒茶太辛苦了!”陈婷婷上前说道。

炒茶的老人叫李建国,今年65岁了,他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笑着说:

“习惯了,我们村种茶几十年了,一直都是手工炒茶。

虽然辛苦,但炒出来的茶叶香啊,就是产量太低,一天只能炒10斤,价格也卖不高,一斤顶多卖50块。”

跟着李建国往村里走,沿途的茶园里,村民们正在采摘茶叶,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年轻人很少见。

“我们村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人愿意种茶、炒茶,觉得又苦又累还不赚钱。”

李建国叹了口气,“我儿子在城里的工厂打工,一个月能赚六千多,比种茶强多了。”

陈婷婷拿出茶岭村的茶叶样本和机器炒茶的视频:

“李大爷,我们茶岭村之前也是手工炒茶,后来引进了炒茶机、揉捻机,机器炒茶一天能炒50斤,

而且温度可控,炒出来的茶叶颜色均匀、香气浓郁,一斤能卖到120块。

我们村的年轻人现在都愿意回来种茶、炒茶,一个月能赚八千多。”

“机器炒茶真有这么好?”

李建国凑过来看视频,视频里,新鲜的茶叶倒进炒茶机,

不一会儿就飘出浓郁的茶香,炒出来的茶叶比手工炒的更整齐、更翠绿。

“那买机器要多少钱?我们村的合作社没那么多钱。”

“李大爷别担心,我们可以帮你们联系茶叶加工企业,以‘租赁+合作’的方式引进机器。”

陈婷婷解释道,“合作社租赁企业的炒茶机、揉捻机,不用一次性花很多钱;

加工出来的茶叶优先卖给企业,企业按市场价收购,这样既能保证销路,又能降低成本。

另外,企业的技术人员会免费教大家机器操作技术。”

当天下午,陈婷婷就联系了茶岭村合作的茶叶加工企业,企业的技术人员第二天就赶到了柳溪村。

在村里的旧仓库里,技术人员安装好了炒茶机、揉捻机,然后开始给村民们培训机器操作技术。

“这台炒茶机的温度要控制在120c-150c,时间控制在5-8分钟,根据茶叶的鲜嫩程度调整。”

技术人员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揉捻机的压力要适中,揉捻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这样才能保证茶叶的条索紧结、滋味醇厚。”

村民们围在机器旁,认真听着讲解,时不时上前尝试操作。

李建国的儿子李明亮正好放假回家,看到机器炒茶这么方便,也加入了培训:

“爸,这机器炒茶比手工省事多了,我回来帮你炒茶吧,说不定比在城里打工还赚钱。”李建国笑着点头:

“好啊,等你学会了,咱们爷俩一起种茶、炒茶。”

一周后,柳溪村的茶叶合作社正式与茶叶加工企业签订了“租赁+合作”协议,机器炒茶正式开始。

新鲜的茶叶倒进炒茶机,不一会儿就飘出浓郁的茶香,村民们看着机器里整齐翠绿的茶叶,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机器炒出来的茶叶就是好,颜色和香气都比手工炒的强!”李建国拿着刚炒好的茶叶,激动地说。

陈婷婷还帮着柳溪村规划了“茶旅融合”项目,在茶园旁建了两间民宿,搞“茶园观光+茶叶采摘体验”。

周末,城里的游客来到茶园,跟着村民采摘茶叶,体验炒茶的乐趣,晚上住在民宿里,品尝农家菜。

“这周末来了30多个游客,光采摘体验就收入了4000多块,民宿的房间也都住满了。”

陈婷婷笑着说,“没想到我们村的茶园还能吸引这么多城里人来玩!”

三、丘陵上的“增收链”:从单一到多元

一个月后,张强和陈婷婷的推广队又先后走访了豫西的柿子村、梨村和皖中的板栗村、核桃村。

每个村庄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在推广队的帮助下,发展起了特色产业。

在豫西的柿子村,村民们之前种的柿子口感差、销路窄,张强帮着他们引进了“甜脆柿”品种,

邀请果树专家指导种植技术,还在柿子树下套种了丹参。

“丹参耐旱,和柿子树互不影响,而且丹参的根能改良土壤,一举两得。”

张强说,“丹参成熟后,我们联系了县里的药材收购商,按每斤10元的价格收购,

一亩地能赚2000多块,加上柿子的收益,一亩地的收入能翻好几倍。”

在豫西的梨村,村民们种的梨品质差、产量低,张强帮着他们引进了“黄金梨”品种,改良了种植技术,

还建立了“梨果深加工车间”,把梨加工成梨膏、梨干,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梨膏在城里很受欢迎,一斤能卖到50块,比卖鲜梨强多了。”村民们笑着说。

在皖中的板栗村,村民们种的板栗产量低、销路窄,

陈婷婷帮着他们引进了“早熟板栗”品种,改良了种植技术,还在板栗树下养了土鸡。

“土鸡吃板栗树下的虫子和杂草,肉质鲜美,板栗成熟后,土鸡和板栗都成了‘抢手货’。”

陈婷婷说,“我们还帮着村里建立了‘板栗鸡’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销量很好。”

在皖中的核桃村,村民们种的核桃品质差、价格低,

陈婷婷帮着他们引进了“薄皮核桃”品种,改良了种植技术,还建立了“核桃油加工车间”,

把核桃加工成核桃油,提高附加值。“核桃油营养价值高,在城里很受欢迎,

一斤能卖到100块,比卖核桃强多了。”村民们激动地说。

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柳若雪和苏瑶牵头,在中部片区成立了“技术共享联盟”,

以红石村和茶岭村为中心,辐射周边15个村庄。

联盟制定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专家和“土专家”(张强、陈婷婷等)开展技术培训,

建立了“技术互助群”,方便村民们随时交流问题。

在技术标准上,联盟统一了果树种植的修剪、疏花、疏果标准,茶叶种植的采摘、杀青、揉捻标准,

确保产品质量;在培训计划上,联盟每月组织一次技术培训,

邀请农业专家和“土专家”讲课,提升村民们的种植和加工技术;

在“技术互助群”里,村民们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专家和“土专家”会及时解答,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两个月后,中部片区的15个村庄都实现了产业增收。

桃园村的“早熟油桃”虽然还没结果,但村民们通过管理和养护,已经看到了希望;

柳溪村的机器炒茶每月能加工茶叶2000斤,茶旅项目每月收入2万多;

柿子村的丹参和柿子,梨村的梨膏和梨干,板栗村的板栗和土鸡,核桃村的核桃和核桃油,

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村民们的收入翻了一番。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村创业就业。桃园村的村民张小明之前在郑州的工地打工,

听说村里要改良桃树品种,特意回来加入了合作社:“在家门口就能学技术、赚钱,还能照顾父母,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

柳溪村的村民李明亮学会了机器炒茶和茶旅项目运营,决定留在村里发展:

“我要把我们村的茶叶和茶旅项目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人知道柳溪村的茶香!”

柳若雪和苏瑶站在茶岭村的茶园里,看着远处连片的果树和茶园,脸上露出了笑容。

“中部片区的推广很成功,从单一作物到多元种植,从手工加工到机器生产,村民们的收入提高了,信心也足了。”

柳若雪说。苏瑶点头:“接下来,我们要把这种‘技术共享+多元增收’的模式推广到更多地方,让中部的丘陵变成‘致富丘’。”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中部丘陵的大地上,照亮了连片的果树和茶园,也照亮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

这场从中部开始的乡村振兴行动,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这片干涸的土地,为更多的乡村带来了希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