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333章 女性使馆的设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雍正三十五年春的广州码头,江兰正拆着一封从朝鲜寄来的信。信纸被泪水浸得发皱,字迹歪歪扭扭,是汉城华人王掌柜写的 —— 他上月运了五十匹丝绸去义州贸易,被朝鲜税吏扣在码头,说 “无大清官方背书,疑为走私”,他跑了五趟税吏衙门、三趟礼部,腿都跑肿了,丝绸还在栈房里堆着,再拖下去就要发霉。

“这已经是这个月收到的第二十七封求助信了。” 江兰把信放在桌上,对面的大宝也递来一份长崎商号的报告 —— 长崎华人李婶子的小儿子发了三天高烧,日本的汉医只会开 “白虎汤”,喝了没用,李婶子只能抱着孩子去唐人街的妈祖庙求神,差点耽误了诊治,最后还是瑞祥号的伙计送了些退烧药才稳住。

江兰指尖划过 “求助信” 三个字,心里渐渐有了主意。之前张书瑶、娜仁出使,虽谈成了贸易协议,但当地华人没有常设的求助渠道,遇到扣货、生病的事,只能靠商号伙计帮忙,既慢又不稳。“得设个常设机构,” 她对大宝说,“不仅能处理外交事务,还能帮华人解决难处,顺便把咱们的中医、丝绸传出去 —— 就叫‘大清女子使馆’,让女外交官牵头,女医配合,更懂民生需求。”

三日后,江兰带着详细的规划方案进了宫。御书房里,胤禛看着她递来的 “使馆职能表”,手指在 “外交协调”“华人帮扶”“文化交流” 三个板块上停留:“这三个职能,如何兼顾?不会顾此失彼吗?”

“回皇上,三者相辅相成。” 江兰解释道,“处理贸易纠纷是外交,帮华人讨回被扣货物,能让贸易更顺畅;为华人治病是民生,中医效果好,外邦人看了也会信任,反而能促进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又能拉近与外邦的关系,让外交更顺利。”

她拿出两份具体规划:“汉城馆由娜仁牵头,她熟朝鲜贸易规则,还懂朝鲜语;配朝鲜籍助手金珠,方便和当地衙门沟通;女医选兰馨医馆的林秀,她擅长针灸和妇科,朝鲜妇女多有风湿、气血不足的毛病,正好能帮上忙。长崎馆由张书瑶负责,她和日本铜矿商、荷兰商馆都熟;配日本籍助手佐藤,懂中日双语;女医让苏湄去,她懂儿科和急救,长崎华人孩子多,用得上。”

“经费呢?” 马齐问道,“设两个馆,租房、招人、运物资,都要银子。”

“臣已和瑞祥号商量好,” 江兰说,“瑞祥号在汉城、长崎的分铺每年各拿出三千两贸易利润补贴使馆,主要用于药材和丝绸展品;国库每年各拨五千两,用于房租和人员俸禄,算下来,比派男官驻节省三成 —— 男官驻节要带护卫、幕僚,花费更多。”

张廷玉也点头:“臣觉得可行。民生外交最得人心,华人在海外有了依靠,会更念大清的好;外邦人通过中医、丝绸了解大清,也会更尊重大清,比派军队施压更有效。”

胤禛沉吟片刻,终于盖章批准:“准奏!此事就交给你统筹,礼部、瑞祥号都要全力配合,务必把使馆办好。”

方案获批后,筹备工作立刻展开。娜仁带着金珠去汉城选址,张书瑶和佐藤在长崎考察房源,林秀和苏湄则在兰馨医馆整理药材 —— 林秀选了当归、川芎、艾草等治风湿、妇科的药材,还编了《简易中医护理手册》,用朝鲜文标注用法;苏湄准备了柴胡、葛根等治感冒发烧的药材,手册用日文编写,还配了插图,方便不识字的人看。

江王氏也忙了起来,她带着织坊的姑娘们赶制使馆人员的制服:汉城馆用淡绿色缎面,绣上朝鲜国花金达莱;长崎馆用淡紫色细棉,绣上樱花图案,既显大清特色,又尊重当地文化。大嫂则帮着整理丝绸展品,选了织金、妆花、素缎等十种不同工艺的丝绸,每种都附一张小卡片,写着 “产地”“用途”“织法”。

小宝更是上心,他画了两套使馆布局图:汉城馆选的是义州贸易点附近的临街两层楼,一楼左侧是外交区,摆着谈判桌、档案柜,墙上挂着中朝贸易地图;右侧是医疗区,分诊室和药房,诊室内放着三张病床,药房的柜子上贴着朝鲜文标签。二楼是住宿区,每人一间房,还有一间共用的书房,摆着中朝书籍。长崎馆的布局类似,只是医疗区多了一间儿科诊室,文化区加了个小展台,专门放丝绸样品。

四月初,汉城馆率先落地。娜仁带着金珠、林秀抵达汉城时,王掌柜早已在码头等候,手里还提着一篮刚蒸好的年糕:“娜仁姑娘,可把你们盼来了!我的丝绸再不放行,就要发霉了!”

娜仁先去拜会朝鲜李相国,递上胤禛的批文和之前的人参直供协议:“相国大人,使馆设立后,大清商人的贸易备案会由使馆统一办理,既方便贵国衙门核查,也能避免走私,对两国都好。” 李相国本有些犹豫,听说能减少走私,又想起母亲的风湿还需要林秀诊治,便点头同意,还亲笔写了封信给税吏衙门,让他们配合。

第二天,娜仁带着金珠、林秀去税吏衙门。税吏一开始还想刁难,说 “需再等七日核查”,林秀笑着递上一包艾草:“大人,这是治风湿的好药材,我看大人走路有些不便,用艾草煮水泡脚,三日就能见效。” 税吏接过艾草,又看了李相国的信,脸色缓和下来,当场批了放行文书。王掌柜看着失而复得的丝绸,激动得给娜仁磕了个头:“您就是我们华人的活菩萨啊!”

汉城馆开馆第一周,就帮五个华人解决了货物被扣、租房纠纷的问题。林秀每周三在馆内义诊,第一天就来了二十多个病人,大多是朝鲜妇女和华人。朝鲜大臣金大人的老母亲患风湿多年,胳膊抬不起来,林秀给她针灸,又开了艾草泡脚的方子,半个月后,老夫人竟能自己梳头了。金大人特意送了十斤上等人参给使馆,还在朝鲜朝堂上称赞 “大清中医神技”。

娜仁趁机在使馆办了场 “丝绸雅集”,邀请朝鲜王妃和贵族妇女参加。江王氏寄来的织金丝绸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 明黄色的缎面上织着凤凰图案,金线闪闪,比朝鲜的高丽布精致多了。王妃摸着丝绸,爱不释手:“这织法真特别,能教我们吗?” 娜仁笑着答应,让金珠带着使馆的姑娘们,每周教贵族妇女织金技法,还送了些丝线给她们。

另一边,长崎馆也在五月初开馆。张书瑶刚到长崎,就遇到了麻烦 —— 荷兰商馆的威廉听说大清要设女子使馆,带着两个随从找上门,语气傲慢:“张姑娘,长崎的贸易一直由荷兰商馆主导,你们设使馆,是想抢我们的生意吗?”

张书瑶没有生气,而是请威廉参观使馆的文化区。展台上,大清的织金丝绸和荷兰的羊毛制品摆在一起,拼成了一件漂亮的披风。“威廉先生,” 张书瑶指着披风,“大清的丝绸柔软华丽,荷兰的羊毛保暖厚实,两者结合,能做出更受日本大名欢迎的衣物。我们可以合作,把丝绸卖给荷兰商馆,你们再和羊毛一起卖给日本贵族,利润分成,岂不是双赢?”

威廉看着那件披风,眼睛亮了 —— 他之前一直愁羊毛制品太单调,没人买,和丝绸结合,确实是个好主意。他当即同意合作,还承诺帮使馆协调长崎奉行所,办理通商手续。

苏湄的医疗工作也很顺利。开馆第二天,李婶子就抱着小儿子来了,孩子还在发烧,小脸通红。苏湄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看了看舌苔,说:“是风寒感冒,喝两剂柴胡汤就好。” 她当场抓药,教李婶子怎么煎药,还嘱咐 “药要温服,喝完盖被子出汗”。两日后,李婶子带着孩子来谢恩,孩子已经能跑能跳了。

这事很快传开,很多日本家长带着孩子来使馆看病,连长崎的汉医福田也来请教。苏湄把《汉方急救录》送给福田,福田看了后,连连称赞:“大清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比我们只按古方开药管用多了!” 他还邀请苏湄去长崎医馆讲课,让更多日本医生学习中医。

张书瑶也借着丝绸展,和日本大名德川家光的使者搭上了线。德川家光喜欢收藏外国珍品,看到使馆的织金丝绸后,立刻下单订了二十匹,还要求 “每月送新样式”。瑞祥号长崎分铺的丝绸销量一下子涨了三成,分铺掌柜高兴地给江兰写信:“使馆一开,生意比之前好做十倍!”

三个月后,江兰收到了两馆的工作报告:汉城馆处理外交纠纷 43 起,帮华人 127 人次,林秀的《简易中医手册》在朝鲜贵族中流传,织金技法被朝鲜王妃纳入 “宫廷女红课”;长崎馆促成丝绸直供日本大名 3 家,苏湄义诊 200 余人次,《汉方急救录》被长崎奉行所定为 “医馆参考手册”。

消息传到京城,胤禛在朝堂上公开表扬:“江兰设立的女性使馆,既处理了外交事务,又帮了华人,还传播了大清文化,比朕预想的还好!传旨,赐汉城、长崎馆‘大清仁惠馆’匾额,各赏白银两千两!”

江兰站在朝堂上,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筹备时家人的支持 —— 江老实从瑞祥号调了最好的丝绸当展品,江王氏寄了三批布料做制服,大宝亲自押运送药材的船,小宝画的布局图让使馆运作更顺畅。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成功,是所有人的努力。

退朝后,江兰去兰馨学院召集女外交官,宣布:“下一步,我们要筹备琉球女子使馆!琉球靠近福建,华人更多,贸易需求也大,咱们要把‘仁惠馆’的模式推广出去,让更多外邦人了解大清,让更多华人有依靠!”

女孩子们听了,都激动地鼓掌。娜仁说:“我去联系琉球的华人商号,帮着选址!” 张书瑶也说:“我去和琉球国王的使者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

夕阳下,江兰站在兰馨学院的操场上,看着女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想起穿越前的自己 —— 那个在就业市场上屡屡碰壁的护理毕业生,从未想过能在这个时代,为女性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为大清搭建起一座民生外交的桥梁。

她知道,女性使馆的设立只是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使馆出现在日韩、琉球,甚至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多的女外交官、女医走出国门,用智慧和善良,让大清的仁心、大清的文化,传遍四海。而她,会一直走在这条路上,带着家人的支持,带着女孩子们的信任,为大清的繁荣,为女性的力量,继续努力。

晚风渐起,吹起江兰的官袍衣角,远处的宫墙上,“仁惠馆” 的匾额仿佛已在夕阳中闪光,预示着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未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