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336章 国际声望的提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雍正三十五年冬的京城,第一场雪落得温柔,瑞祥号总铺的窗台上积了薄薄一层白霜。江兰正低头核对广州分铺的丝绸账册,门帘突然被掀开,荷兰商馆的威廉顶着一身雪进来,手里举着一张卷得紧实的报纸,语气里满是兴奋:“江姑娘!您看!欧洲的报纸报道了您的女外交官!”

江兰放下账册,接过报纸 —— 纸质粗糙,印着密密麻麻的拉丁文,旁边还配了一幅木刻插图:画中是一位穿淡蓝官袍的女子,正和外邦商人核对货单,背景是挂着大清龙旗的使馆,下方标注着 “大清女外交官张书瑶在长崎处理贸易纠纷”。威廉指着报纸上的段落,用不太流利的中文翻译:“《阿姆斯特丹公报》写的 ——‘东亚的大清帝国正发生奇妙变化:女子走出内宅,成为外交使者,她们懂外语、善谈判,帮华人维权、促跨国贸易,连朝鲜、日本的君主都称赞其智慧’!”

这不是第一份报道。早在一个月前,传教士科恩就从欧洲寄来书信,说他写给罗马教廷的信被《巴黎时报》转载,信里提到林秀在汉城用针灸治好朝鲜大臣母亲的风湿,娜仁促成中朝常设贸易点,欧洲读者纷纷写信询问 “大清的女子如何接受教育”“女外交官如何工作”。江兰当时只当是小范围传播,没想到会登上欧洲主流报纸。

“这报纸在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都卖得很好,” 威廉接着说,“我上周收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信,说国王威廉四世都问起‘大清女外交官’,想知道你们是怎么培养的 —— 欧洲的女子还在学刺绣、弹琴,哪见过女子做外交、办教育的?”

江兰拿起报纸,指尖划过插图中女子的官袍 —— 那是江王氏给张书瑶做的淡蓝缎面袍,领口绣着樱花。她忽然想起穿越前,历史书上说近代中国女子地位低下,而现在,在这个雍正年间,大清的女子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欧洲刮目相看。

消息很快传遍京城。兰馨学院的操场上,学员们围着威廉带来的报纸复印件,苏小桃指着插图里的 “张书瑶”,激动地对林阿妹说:“你看!书瑶姐姐上报纸了!欧洲人都知道她了!” 林阿妹点点头,手里攥着刚写好的越南语作业:“咱们得更努力,以后也让欧洲人知道咱们!”

连后宫的太后都听说了,特意让江兰把报纸带进宫。太后戴着老花镜,听江兰翻译报道内容,嘴角忍不住上扬:“没想到咱们大清的姑娘,还能让欧洲人称赞!兰丫头,你办的兰馨学院,真是办对了!”

就在欧洲报纸的热度还没消退时,又一个重磅消息传来 ——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遣使访华,目的是 “求见江兰,商议与兰馨学院建立女子教育交流”。

雍正三十六年春,法国使团抵达北京。首领勒内伯爵是路易十五的亲信,带着二十余人的队伍,还携了厚礼:法国宫廷画家绘制的《路易十五肖像》、巴黎科学院研制的望远镜、还有一箱法国丝绸和香水。勒内伯爵在圆明园觐见胤禛时,开门见山:“尊敬的大清皇帝陛下,我国国王听闻大清女子教育卓有成效,女外交官活跃于东亚,特命臣前来,希望能与兰馨学院建立交流 —— 我国愿派女学员来大清学习中医、丝绸技艺,也盼大清派女学员赴法学习科学、艺术,共促两国文化交融。”

胤禛看向江兰,眼神里带着询问。江兰上前一步,从容回道:“勒内伯爵,女子教育交流是好事,只是不知贵国的女子教育现状如何?我们的交流,又该从何处着手?”

勒内伯爵没想到回应他的是位女子,愣了一下才回答:“我国女子多在修道院接受教育,主要学习宗教、刺绣、家政,少有机会接触科学、外交 —— 这也是国王陛下希望向大清学习的地方,兰馨学院能教女子外语、中医、骑射,实在令人钦佩。”

江兰点头,从袖中取出兰馨学院的课程表,递给勒内伯爵:“我院设通商、医疗、外交三科,通商科教外语、贸易算术,医疗科教中医、急救,外交科教礼仪、谈判 —— 若贵国派学员来,可根据兴趣选科;至于我国派学员赴法,我们希望能学习法国的数学、物理,还有油画技艺,用于改进我国的织锦图案、医疗器械。”

为了让勒内伯爵更直观了解兰馨学院,江兰特意安排他参观学院。走进通商班的教室,学员们正在上法语课,科恩站在讲台前,教大家读 “科学(science)”“艺术(art)”,勒内伯爵忍不住上前,用法语问一个叫方晓的学员:“你为什么学法语?” 方晓站起身,流利回答:“为了以后能和法国朋友交流,把大清的中医、丝绸介绍给你们,也把法国的科学知识带回大清。” 勒内伯爵惊讶地看着她,又看了看黑板上整齐的法语单词,忍不住称赞:“比我国很多贵族女子说得都好!”

在医疗班,勒内伯爵看到学员们正在练习针灸 —— 她们用铜人做模型,准确找到 “足三里”“合谷” 等穴位,林秀在一旁指导:“针灸不仅能治病,还能调理身体,朝鲜的很多妇女都靠它缓解风湿痛。” 勒内伯爵伸手摸了摸铜人上的穴位标注,又看了看学员们记满笔记的《中医经络手册》,对身边的随从说:“这才是真正的实用教育,我国的女子教育该学学这个。”

参观结束后,勒内伯爵主动提出要和江兰细谈交流方案。江兰请他去瑞祥号总铺,江老实早已备好了茶点 —— 龙井茶叶、桂花糕,还有江王氏做的豆沙包,都是中式点心。勒内伯爵尝了一口豆沙包,眼睛亮了:“这比我国的甜点还好吃!江姑娘,贵国的女子不仅会做事,还会做这么美味的食物!”

江兰笑着说:“这是我母亲做的,她还带着织坊的姑娘们,给贵国使团准备了些丝绸手帕,上面绣了中法两国的花纹。” 说着,江王氏端着一个锦盒出来,里面的手帕淡绿底,绣着法国的百合和大清的牡丹,针脚细密,配色雅致。勒内伯爵接过手帕,小心翼翼地收好:“我要把它献给国王陛下,让他也看看大清女子的巧手。”

交流方案的谈判很顺利。双方约定:每年互派五名女学员,法国学员在兰馨学院学习两年,大清学员在法国巴黎女子学院学习两年;法国提供科学仪器和油画材料,大清提供中医典籍和丝绸样本;交流期间的食宿由双方各自承担,路费由派出国承担。勒内伯爵还提议:“为了方便交流,我国愿派两名法语教师来兰馨学院,贵国也可派两名中医教师去法国,这样学员们出发前就能打好基础。”

江兰当即同意,还让小宝画了一份 “兰馨学院学员赴法路线图”,标注了从北京到广州、再经海路到法国的航线,每个停靠港口的补给点、所需时间都写得清清楚楚。勒内伯爵看着地图,忍不住称赞:“江姑娘,您考虑得太周全了!有您主持,这次交流一定能成功!”

消息传到朝堂,胤禛非常高兴,下旨:“兰馨学院女子教育交流事宜,由江兰全权负责,礼部、户部全力配合,所需银子从文化交流经费中拨付。” 张廷玉也说:“此次交流,不仅能传播大清的文化,还能学习欧洲的科学,是双赢之举 —— 江姑娘的影响力能跨越国界,实乃大清之幸!”

法国使团离开北京时,江兰带着张书瑶、娜仁等人去送行。勒内伯爵握着江兰的手,真诚地说:“江姑娘,您是我见过最有智慧、最有魄力的女子。我相信,在您的推动下,大清和法国的友谊会越来越深,欧洲和东亚的文化交流也会翻开新的一页。”

张书瑶也送给勒内伯爵一本《中日贸易谈判实录》,里面记录了她和日本商人交涉的细节:“希望这本书能让欧洲人更了解大清的外交,以后我们有更多合作的机会。” 娜仁则送了一盒朝鲜人参:“这是中朝友谊的见证,也祝法国国王陛下身体健康。”

勒内伯爵的船队离开天津港后,江兰站在码头,望着远去的船影,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穿越前,自己只是个找不到工作的护理毕业生,而现在,她不仅改变了大清女子的命运,还推动了大清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 这一切,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学员的努力,还有胤禛的信任。

江老实走到她身边,递上一杯热茶:“兰丫头,你做得好!以后咱们大清的姑娘,不仅能在东亚做事,还能去欧洲学习,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大清的好!” 江王氏也笑着说:“我已经开始给赴法的学员做衣裳了,要做些又好看又耐穿的,让她们在法国也能穿得体面。”

大宝和小宝也来了,小宝手里拿着一张新画的 “世界地图”,上面用红笔标出了大清和法国的位置,还有一条虚线连接两地:“姑母,等学员们去法国,我就按这条路线给她们写信,告诉她们每个港口的趣事!”

江兰接过地图,看着那条连接东西方的虚线,忽然觉得,这不仅是一条航线,更是一条文化交流的纽带 —— 通过这条纽带,大清的中医、丝绸、女子教育理念会传到欧洲,欧洲的科学、艺术也会传到大清,而她,有幸成为这条纽带的搭建者。

此时的兰馨学院里,赴法学员的选拔正在紧张进行。方晓、苏小桃等二十多名学员报名,她们有的擅长外语,有的精通中医,有的喜欢艺术,都盼着能去法国学习,把欧洲的知识带回大清。江兰看着她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想起欧洲报纸上的那句话 ——“这个东方帝国正在发生奇妙的变化”,她知道,这变化还会继续,而她,会一直陪着这些姑娘,陪着大清,在这条通往世界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晚风渐起,吹起码头的旗帜,龙旗在夕阳下猎猎作响。江兰握紧手里的地图,心里默念:“总有一天,大清的女子会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发光,大清的文化会被更多人了解和尊重 —— 这一天,不会太远。”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