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沈少卿探案 > 第41章 梅花镖与青铜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少卿将三枚铜钱重新串好,红绳在颈间系了个死结。晨光透过粮仓的破窗照进来,在他锁骨处投下细碎的光斑,铜钱上的“苏”字被映得格外清晰。

“这镖牌的棱角都磨圆了。”顾衍之凑过来看,指尖划过铜钱边缘,“想必你娘当年经常摩挲它。”

沈少卿没说话,只是摸出秦伯给的梅花干,取了三朵夹进账册。干燥的花瓣带着淡淡的香,和母亲留在旧衣柜里的熏香一个味道。他忽然注意到账册最后一页的地图上,十二处藏粮点旁都画着个极小的符号——有的是梅花,有的是月牙,还有的是个简笔画的镖师。

“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他指着其中一个刻着“镜”字的符号问秦伯。

秦伯正用布擦拭那把救过沈少卿的短刀,闻言抬眼:“那是莲教的暗号,对应看守人的身份。‘镜’指的是他们的掌镜使,据说这人最擅长易容,能用铜镜照出人的真身,当年你娘就是被他骗了,才中了埋伏。”

“易容?”顾衍之来了兴致,“是不是像话本里写的,贴层人皮就能变成另一个人?”

“比那厉害。”秦伯放下刀,从地窖里翻出个布满铜锈的青铜镜,镜面模糊不清,“这是从你娘的遗物里找出来的。掌镜使的铜镜能照出伪装,但这面镜是你娘请铸镜师特制的,反过来用,能照出易容者的破绽。”

沈少卿接过铜镜,入手冰凉。他对着镜子照了照,镜中自己的影像边缘竟泛着层淡淡的红光。秦伯说,这是因为他身上有母亲的血脉,若是遇到易容者,对方的影像边缘会泛黑气。

“第一处藏粮点在黑风岭,符号是‘镜’,正好试试这铜镜的用处。”顾衍之将账册卷起来插进腰间,“我去备马。”

黑风岭的山道比想象中陡峭,两旁的松树像张牙舞爪的鬼怪。沈少卿骑着马走在中间,青铜镜挂在胸前,随着马身颠簸轻轻晃动。行至半山腰,忽然撞见个樵夫背着柴捆下来,见了他们就笑:“几位是去山里采药?前面塌方了,过不去呢。”

沈少卿注意到他腰间别着个酒葫芦,和账册里记载的掌镜使信物一模一样。他不动声色地摸出铜镜,假装整理衣襟,镜面不经意地扫过樵夫——对方影像的脖颈处果然有圈黑气。

“多谢提醒,我们绕路走。”沈少卿勒住马,等樵夫走远了,才低声道,“是掌镜使。”

顾衍之立马拔刀:“追?”

“不急。”秦伯按住他,“他故意引我们绕路,说明藏粮点就在附近。你们看他柴捆上的露水,新鲜得很,定是刚从藏粮点出来。”

三人顺着樵夫来的方向往密林里走,果然在一处山坳里发现了个隐蔽的山洞,洞口用藤蔓遮掩着,隐约能闻到粮食的霉味。沈少卿举起铜镜靠近,洞口的藤蔓在镜中泛着黑气——是人为布置的伪装。

“里面有人说话。”顾衍之贴在石壁上听了会儿,“好像在争论要不要转移粮食。”

沈少卿忽然想起母亲日记里的话:“对付易容者,要攻其不备。”他将铜镜交给顾衍之,自己从行囊里取出母亲留下的那支信号箭——箭头涂着能散发烟雾的药粉,是当年镖局的独门暗器。

秦伯则捡起几块石子,用弹弓瞄准洞口的藤蔓。三人对视一眼,沈少卿数着“三、二、一”,信号箭“咻”地射进洞,浓烟瞬间弥漫开来,同时秦伯的石子打掉了藤蔓,顾衍之挥刀冲了进去。

洞里的两个莲教徒果然慌了神,其中一个嘶吼着扑过来,沈少卿认出他就是刚才的樵夫,只是此刻脸上的皱纹已褪去,露出张年轻的脸。他举镜一照,对方挥来的刀在镜中泛着黑气,沈少卿侧身避开,铜镜顺势砸在对方手腕上——那家伙像被烫到一样惨叫一声,易容的脸皮竟剥落了一小块,露出底下青紫色的胎记。

“是掌镜使!”秦伯喊道,“他左胸有块月牙形的疤!”

沈少卿想起账册里的记载,掌镜使的胎记和母亲的梅花镖是一对,当年两人本是同门,后来反目。他忽然有了个主意,摸出那枚刻着“苏”字的铜钱,朝掌镜使掷了过去。

铜钱擦着对方的脸颊飞过,落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掌镜使看到铜钱上的字,动作猛地一顿,眼神里闪过丝复杂的情绪。就在这愣神的功夫,顾衍之的刀已架在他脖子上。

“为什么帮莲教?”沈少卿举起青铜镜,镜中掌镜使的影像黑气弥漫,唯有心口处有个红点。

对方沉默了许久,忽然笑了:“你娘当年用梅花镖伤我时,也是这么问的。”他指了指自己左胸的疤,“这不是疤,是她用镖尖刻的‘悔’字,我带了二十年,就是想让她亲眼看看,我没忘当年的约定。”

原来掌镜使当年是清风镖局的学徒,因犯错被逐,才投了莲教,却一直暗中给母亲传递消息。那些藏粮点的符号,其实是他留给母亲的暗号。

“剩下的藏粮点……”沈少卿刚开口,就被掌镜使打断:“我画了详细的路线图,比账册上的准。”他从怀里掏出张羊皮纸,上面盖着个月牙形的火漆印,“告诉秦伯,当年的事,我赎清了。”

沈少卿接过羊皮纸,发现背面画着朵梅花,旁边写着“欠苏女侠的,加倍还”。他忽然明白,母亲的江湖,远比他知道的更复杂,那些看似对立的人,其实都藏着段未了的羁绊。

“下山吧。”沈少卿将羊皮纸卷好,和账册放在一起,“下一处是‘月’字点,秦伯说那是你娘当年最喜欢的赏月台。”

顾衍之押着掌镜使跟在后面,忽然笑道:“这青铜镜还真好用,就是照多了眼晕。”

沈少卿摸了摸胸前的铜镜,镜面反射着阳光,像极了母亲日记里写的那句:“江湖路远,总有些光,能照出人心底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