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沈少卿探案 > 第5章 旧影浮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苏州的雨连下了三日,青石板路被冲刷得油亮,倒映着两侧粉墙黛瓦的影子,恍若一幅晕染开的水墨画。沈少卿坐在窗前,看着巷口那棵老槐树的叶子被雨水打落,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兰花玉佩。

“月”字刻痕与“沈明月”的表字重合,这绝非偶然。沈明月——三年前那位离奇死亡的证人,曾是吏部的一个小吏,因掌握了皇子贪腐案的关键证据,被沈少卿找到。可就在要上堂作证的前一夜,他在狱中“暴毙”,死因被定为“急病”,而沈少卿则被冠以“刑讯逼供”的罪名。

如今想来,沈明月的死疑点重重。他身体康健,怎会突然急病?而那枚随他入葬的兰花玉佩,为何会出现在张家老宅的密道里?

“沈先生,京城来的信!”巷口传来邮差的呼喊。

沈少卿起身去接,信封上的火漆印是大理寺的样式,字迹出自他的旧识——现任大理寺少卿顾衍之。他拆开信,顾衍之的字迹遒劲有力,却透着一股焦灼:

“少卿兄,别来无恙?苏州连环案已传入京中,闻兄出手相助,破获奇案,甚慰。然近日京城不宁,国库失窃十万两白银,手法诡谲,查无所踪。兄当年经手案牍,于细节处尤有见地,望能北上一助。另,沈明月案似有新证,兄若来,或可一探究竟。”

沈少卿捏着信纸的手微微收紧。国库失窃?新证?顾衍之素来谨慎,若非事出紧急,绝不会用这种方式邀他回京。而“沈明月案有新证”一句,像一根针,刺破了他刻意维持的平静。

他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尘封的册子,里面夹着他当年偷偷抄录的沈明月证词片段。其中提到“兰花为记,月下交接”,当时他不解其意,如今想来,或许正与那枚刻着“月”字的玉佩有关。

“去京城吗?”他低声自语。那里有他的耻辱,他的伤痛,有他发誓再也不踏足的官场泥沼。可那里,也有他必须面对的真相。

正犹豫间,捕头老李匆匆赶来,脸色凝重:“沈先生,王通判死了!”

“什么?”沈少卿抬眸。

“今早被发现死在府中,”老李急声道,“死状和沈明月当年一模一样,也是七窍流血,像是急病发作,但仵作说,他床头有个空药碗,里面残留的药渣,和您之前说的断魂草毒素成分相似!”

沈少卿心中一沉。王通判死了,死在他刚拿到账册、即将追查下去的时候,死状还与沈明月相同。这绝不是巧合,是杀人灭口!

“他府中可有丢失什么?”

“少了一本账册,据说是记录着近年来他与各方官员的往来,”老李道,“还有,我们在他书房的暗格里,找到了这个。”

老李递过一个小巧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半块断裂的玉佩,样式与沈少卿手中的兰花佩恰好能拼合在一起,断裂处刻着的“明”字,与他那枚的“月”字合成“明月”二字。

沈少卿将两块玉佩拼在一起,严丝合缝。沈明月的玉佩,为何会被王通判藏起来?又为何会断裂成两半?

“看来,是非去京城不可了。”他将玉佩收好,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王通判的死,顾衍之的信,都在告诉他,幕后的黑手已经开始行动,他若退缩,只会让真相永远掩埋。

收拾行装时,沈少卿只带了几件换洗衣物,那本账册和两块拼合的玉佩被他贴身藏好。他站在院中,最后看了一眼这座居住了三年的小院,青竹依旧,只是物是人非。

“沈先生,真要走?”老李有些不舍。

“去去就回。”沈少卿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释然,也带着一丝沉重。

启程北上的那天,苏州城难得放晴。沈少卿坐在船头,看着两岸的风光渐渐远去,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古宅新娘案中林婉清的决绝,想起书生案里苏晚晴的悲凉,想起那些被真相和仇恨裹挟的人。

或许,他追寻的不只是自己的清白,还有那些被黑暗吞噬的无辜者的公道。

船行至长江口,江面开阔,风涛阵阵。沈少卿凭栏而立,手中摩挲着那枚合二为一的兰花佩。阳光洒在玉佩上,折射出温润的光,仿佛能照见沈明月当年写下证词时的眼神,照见王通判临死前的恐惧,照见那些隐藏在层层迷雾后的人脸。

“京城,我回来了。”他轻声道,声音被江风卷走,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他知道,前路必然凶险。国库失窃案背后可能牵扯的皇子势力,沈明月案的新证是否属实,以及那个始终隐藏在幕后、接连灭口的黑手,都将是他必须跨越的难关。

但这一次,他不再是三年前那个意气风发却不懂防备的大理寺评事。苏州的两桩案子,让他重新拾起了对真相的执着,也让他看清了人性的复杂与幽暗。

船帆鼓满了风,载着他驶向北方的京城,驶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风云之地。第一卷的苏州迷局虽破,但更大的棋局,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