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沈少卿探案 > 第59章 芦苇夜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漕帮的乌篷船在芦苇荡里穿行,船桨划开墨绿色的水面,惊起几只白鹭。沈少卿靠在船舷上,看着雨丝斜斜织入水中,将望海楼的火光晕成一片模糊的橙红。刘婆正用布巾擦拭两个孩子脸上的泥污,陈念的弟弟阿竹攥着半块麦饼,眼睛却直勾勾盯着沈少卿腰间的玉笛。

“这笛子能变刀子?”阿竹怯生生地问,小手不自觉地摸了摸被捆过的手腕。

沈少卿解下玉笛,旋开笛尾的梅花扣,三寸利刃“噌”地弹出,在船舱的油灯下泛着冷光。“能,但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它。”他收起利刃,将笛子递给阿竹,“吹吹看?”

阿竹把笛子凑到嘴边,鼓足气吹了声,调子走得离谱,却逗得陈念咯咯直笑。刘婆拍了拍他的背:“当年你陈爷爷吹笛时,能引来满塘的萤火虫呢。”

船行至芦苇荡深处,一个戴斗笠的汉子撑着长篙在岸边等候,见了船就低声道:“陆千户的人在前面接应,过了这片水域,就是皇庄地界,李嵩的人不敢追。”

沈少卿让刘婆带着孩子先上了岸,自己则留在船上,将兵防图重新用油布裹好,塞进船底的暗格。“这图暂时存你这儿,”他对船老大说,“等风声过了,我来取。”

船老大拍着胸脯保证:“沈先生放心,就算把船凿沉了,也护着图周全。”

刚踏上岸,就听见芦苇丛里传来窸窣声。陆千户带着几个暗卫从阴影里走出,身上的蓑衣还在滴水:“李嵩已经封了所有渡口,皇庄那边我打点好了,今夜就能进城。”

一行人在泥泞的小道上穿行,雨渐渐小了,露出朦胧的月光。沈少卿忽然停下脚步,侧耳听着风声里夹杂的动静:“有人跟着。”

陆千户立刻示意众人隐蔽,自己则和两个暗卫摸向声音来源处。片刻后,传来几声闷响,陆千户拖着个黑衣人回来,扯下对方的面罩——竟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脸上还带着稚气,腰间别着块锦衣卫的腰牌。

“说!谁派你来的?”陆千户按住他的肩膀。

少年咬着唇不说话,眼里却满是恐惧。陈念忽然从刘婆身后探出头:“他是望海楼后厨的小杂役,昨天还给我糖吃。”

少年浑身一震,抬头看着陈念,嘴唇动了动:“我……我是被逼的。李尚书说,要是不跟着你们,就杀了我娘。”

沈少卿蹲下身,看着少年冻得发紫的手:“你知道李嵩要兵防图做什么吗?”

“他……他说要献给北狄的王子,换个爵位。”少年的声音发颤,“我听见他和北狄的使者在书房说话,说只要拿到图,就能直取通州粮仓。”

通州是京城的粮道咽喉,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沈少卿心头一沉,对陆千户道:“必须连夜把消息递进宫,让皇上早做防备。”

少年忽然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这是我在李嵩书房偷的,好像是他们交易的凭证。”

打开一看,是张北狄王室的令牌,背面刻着狼头图腾,旁边还压着张字条,写着“三月初三,雁门关交货”。沈少卿的指尖划过“三月初三”——离今天只有五日。

“你叫什么名字?”沈少卿问。

“小石头。”

“小石头,”沈少卿将令牌收好,“你敢不敢跟我们走,去做件大事?”

小石头看着他腰间的玉笛,又看了看陈念手里的麦饼,用力点头:“只要能救我娘,我什么都敢。”

黎明前最暗的时刻,他们抵达了皇庄的一处别院。院主是个须发皆白的老太监,见了陆千户的腰牌,立刻引着他们去了密室:“皇上昨夜就等着消息,刚歇下,让老奴先接了图。”

沈少卿却摇了摇头:“图暂时不能交,李嵩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贸然交出,怕是会打草惊蛇。”他从怀里掏出那半张交易字条,“当务之急,是守住雁门关。”

老太监接过字条,眉头紧锁:“雁门关守将赵毅,正是李嵩的门生……”

“我去。”沈少卿站起身,晨光正从窗缝里挤进来,照亮他眼底的坚定,“我带着小石头去雁门关,他认得北狄使者的模样,正好能作人证。”

刘婆将连夜缝制的棉鞋塞给他:“路上滑,仔细脚。”陈念则把那支玉笛递过来:“哥哥,带着它,能吹《归燕引》给我们听。”

沈少卿接过笛子,指尖抚过温润的笛身。芦苇荡的风从窗隙钻进来,带着水汽的微凉,也带着新生的暖意。他知道,前路依旧有迷雾,有陷阱,但只要手里握着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握着那些藏在笛声里的约定,就没有跨不过的关隘。

“等我回来。”他最后看了眼密室里的众人,转身踏入晨光中。身后,陆千户正安排车马,小石头背着简单的行囊,站在院门口,望着远方的天际线,眼里第一次有了光。

雁门关的方向,晨雾正散,露出巍峨的山影,像一头沉睡的巨兽,等着被唤醒。而唤醒它的,或许就是这支将在关隘上响起的笛音,清澈,坚定,带着穿透一切诡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