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沈少卿探案 > 第64章 古画玄机,墨痕藏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4章 古画玄机,墨痕藏锋

雨后的苏州城笼罩在一层薄纱般的水汽里,沈少卿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走进了“墨韵斋”。这家书画铺藏在巷尾深处,门楣上的匾额是前朝大儒的手笔,笔力浑厚,透着一股沉静的气韵。

铺主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正坐在案前修补一幅古画,见沈少卿进来,抬眼笑了笑:“沈先生倒是稀客,今日来寻什么?”

“周老先生,晚辈是为柳员外的案子来的。”沈少卿拱手道,“听说他生前在您这里寄放了一幅画,说是能佐证户部尚书贪腐的关键?”

周老先生放下手中的糨糊,指了指内室:“在里屋呢。那幅《寒江独钓图》,柳员外上个月送来的,说要裱糊得结实些,还特意嘱咐,若他出事,就交给沈先生。”

走进内室,一幅半展开的古画挂在墙上。画中是冬日江面,一叶孤舟,老翁披蓑戴笠,独钓寒江,笔墨苍劲,意境孤高,正是柳宗元《江雪》的写照。

沈少卿仔细端详,画的装裱极为考究,锦盒包裹,木轴光滑,看不出任何异常。他伸手轻触画纸,纸质柔韧,是上好的宣纸,墨迹晕染自然,显然是名家手笔。

“老先生,这幅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周老先生捋着胡须,指着画中老翁的鱼竿:“你看这鱼线,细如发丝,却在末端藏了玄机。”

沈少卿凑近细看,果然见鱼线的末端,在水面之下,有极淡的墨点连成一线,若不仔细观察,根本发现不了。他取来放大镜,顺着墨点往下看,那些墨点竟组成了一串数字:“七、三、九”。

“这数字是什么意思?”沈少卿问道。

“柳员外说,是‘暗格’的密码。”周老先生引着沈少卿走到墙角的博古架前,指着一个紫檀木盒,“他说这盒子与画是一套,密码就在画里。”

紫檀木盒上有三个转盘,每个转盘上刻着一到九的数字,显然是要输入“七、三、九”才能打开。

沈少卿转动转盘,随着“咔哒”一声轻响,木盒应声打开。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卷泛黄的账册和半块玉佩。

账册上记录着二十年前军粮的收支明细,每一笔都标注着日期和经手人,其中多处出现户部尚书的签名,数字与实际入库数量对不上,差额巨大,显然是被克扣了。

而那半块玉佩,质地温润,上面刻着半个“忠”字,边缘光滑,显然是被人从中间劈开的。

“这玉佩……”

“是当年柳员外与战友的信物。”周老先生叹了口气,“他们三人当年一同参军,立下生死誓言,各持半块玉佩,约定同生共死。后来另外两人离奇去世,柳员外一直怀疑与军粮案有关,这半块玉佩,怕是能找到另一位知情人。”

沈少卿拿起玉佩,指尖摩挲着那半个“忠”字,忽然想起柳员外窗台上的皮影——那披甲将军的铠甲纹路,竟与玉佩背面的暗纹隐隐相合!

“老先生,您知道另半块玉佩在谁手里吗?”

周老先生摇头:“柳员外没说,但他提过一句,那位故人如今隐居在城外的寒山寺,法号‘了尘’。”

沈少卿将账册收好,把半块玉佩贴身放好,对着周老先生拱手:“多谢老先生告知,晚辈告辞了。”

离开墨韵斋时,阳光已穿透云层,照在青石板上,水汽蒸腾,泛着七彩光晕。沈少卿望着城外寒山寺的方向,那里塔尖高耸,隐在绿树之中。

寒山寺内,钟声悠扬。沈少卿沿着石板路走到后院,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僧正在扫地,袈裟上补丁摞补丁,却干净整洁。

“了尘大师?”

老僧转过身,目光落在沈少卿身上,当看到他怀里露出的半块玉佩时,身体猛地一震,手里的扫帚“啪”地掉在地上。

“你……你是?”

沈少卿取出玉佩,与老僧手中的半块一对,严丝合缝,组成一个完整的“忠”字。“晚辈沈少卿,受柳员外所托,来送一样东西。”

他将账册递给了尘大师,看着老僧颤抖着翻阅,老泪纵横。

“他终究还是查到了……”了尘大师长叹一声,“当年我们三人发现户部尚书克扣军粮,正要上报,却被他派人追杀,阿武和阿力为了护我,都死了……我隐姓埋名躲进寺庙,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碰这些事,没想到柳老弟他……”

沈少卿静静地听着,明白了柳员外的良苦用心。他不仅搜集了证据,还找到了唯一的幸存者,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为牺牲的战友昭雪。

“大师,如今证据确凿,您愿意出面指证户部尚书吗?”

了尘大师握紧手中的玉佩,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愿意。为了柳老弟,为了阿武和阿力,就算豁出这把老骨头,也不能让奸佞当道!”

钟声再次响起,回荡在寺院上空,仿佛在为这场迟到了二十年的正义,敲响前奏。

沈少卿看着阳光下的了尘大师,忽然觉得,所谓正义,或许会迟到,但只要有人坚守,就永远不会缺席。就像这古画里的玄机,藏得再深,也终会被人发现,照亮那些被黑暗掩盖的真相。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带着证据和证人,前往京城,将这贪腐大案彻底揭开。前路或许还有阻碍,但他心中的信念,却如这寒山寺的钟声,清晰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