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宋骑天下 > 第13章 太学求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是夜,福宁殿东暖阁内,烛火通明。太子赵桓恭敬地立于书案前,聆听赵佶的教诲。赵佶并未与他谈论具体的经义文章,而是问了他一些关于民生、边患的看法,以及若遇到臣下结党、边关急报该如何处置。

赵桓的回答中规中矩,引经据典,多是些“亲贤臣,远小人”、“固守边防,怀柔远人”的儒家教条,虽无大错,却也毫无新意,更缺乏一种身为帝王的决断和魄力。赵佶心中暗叹,这孩子的性格似乎已经定型,谨慎有余,开拓不足,历史上他临危受命却举措失当,并非全然无因。

“桓儿,”赵佶语重心长,“为君者,不仅要明理,更要知势,懂权衡,有担当。书本上的道理是死的,天下的形势是活的。日后要多留心实务,看看朝廷的钱粮从何而来,兵甲因何而利,百姓为何而苦。这些,比死背圣贤书更重要。”

赵桓似懂非懂,但还是恭敬应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赵佶微微摇了摇头。

就在这时,内侍在外轻声禀报:“大家,刘贵妃遣人送来安神汤,问陛下是否安歇。”

赵佶微微颔首:“让她进来吧。”

珠帘轻响,一位宫装丽人款步而入。她并非郑皇后那般端庄雍容,也非少女的娇憨明媚,而是另一种风致。约莫二十三四年纪,身着淡紫色宫锦长裙,裙裾上用银线绣着细密的缠枝莲纹,行走间流光隐现。面容清丽,肌肤胜雪,一双眸子似秋水含情,顾盼间自有万种风情。她体态窈窕,气质娴雅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妩媚,如同月下幽兰,暗香浮动。此女便是近来颇得圣心的刘清菁。

“臣妾参见陛下,太子殿下。”刘贵妃声音软糯,行礼如风中拂柳。

赵桓连忙回礼告退。

刘贵妃将汤盏轻轻放在案上,柔声道:“夜深了,陛下还在考校太子功课,也要顾惜龙体。”她靠近时,身上传来一阵清雅的馨香,并非浓郁的香料,而是某种花果的天然气息,沁人心脾。

赵佶看着眼前这活色生香的美人,心中那根名为“危机”的弦似乎被轻轻拨动了一下。他知道自己应该保持清醒,应该继续思考国事,但连日来的殚精竭虑,此刻在这温柔乡里,竟有些难以把持。美色如醇酒,明知饮鸩止渴,却仍让人身不由己地沉醉。

他伸手揽过刘贵妃纤细的腰肢,触手温软。刘贵妃嘤咛一声,顺势倒入他怀中,眼波流转,欲语还休……

次日清晨,赵佶醒来,看着身边仍在熟睡、容颜娇媚的刘贵妃,心中并无多少畅快,反而涌起一股更深的焦虑和自责。温柔乡是英雄冢,此言不虚。北方的利剑依旧高悬,而自己却险些沉溺于这短暂的欢愉。他必须更加自律!

起身梳洗,用过早膳,那份因人才匮乏而产生的郁闷感再次萦绕心头。李纲、种师中等人虽好,但数量太少,且大多集中于军政层面。基层的、技术性的、具备新思维的人才在哪里?他空有超越千年的知识,却苦于没有足够可靠的人手去推行、去实现。别的穿越者要么自带系统,要么开局就有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自己倒好,接手的是一个看似繁华实则内部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还要面对一群观念僵化、利益盘根错节的官僚集团。

“不行,不能坐等!”赵佶下定决心,“没有人才,就去挖,去培养!”

他想到了太学。那里聚集了全国最顶尖的年轻学子,虽然大多受传统教育,但其中未必没有可塑之才。而且,他之前安排的“实务科”也不知进展如何。

“摆驾太学!”赵佶下令,同时命人带上他编写的《新编数算启蒙》以及一些关于基础物理、化学原理的简单纲要。

再次来到太学,祭酒杨时依旧率众迎驾,只是神色比上次更加复杂,恭敬中带着一丝为难。

“杨祭酒,朕上次所提增设实务科一事,进展如何?”赵佶直接问道。

杨时苦笑一声,躬身道:“回陛下,臣已遵旨张贴告示,言明陛下欲兴实务之学,然……应者寥寥。诸生皆以为此非科举正途,恐耽误举业,大多观望。仅有十数名于算学、格物略有兴趣的生徒,偶尔来听延请的博士讲学。”

赵佶闻言,并不意外。改变观念非一日之功。他拿出那几本教材,递给杨时:“此乃朕亲撰的《新编数算启蒙》及一些格物浅说,或可作为实务科初阶教材。杨卿,带朕去看看那些愿意来听讲的学生,朕想见见他们。”

杨时连忙引路,来到太学一侧较为偏僻的斋舍改建的“实务学堂”。堂内果然只有十余名年轻生徒,正在一位老博士的讲解下,对着一堆算筹摆弄,显得有些枯燥。

见到圣驾亲临,这些生徒和博士都吓了一跳,慌忙跪迎。

“都起来吧。”赵佶目光扫过这十几张年轻而略带惶恐的脸庞,语气温和,“尔等不囿于成见,愿探求实务新学,朕心甚慰。学问之道,岂有高低贵贱之分?经义可治国,算学可理财,格物可明理,工造可利民,皆是经世致用之学!”

他拿起《新编数算启蒙》,亲自讲解了“0,1,2”等新数字符号和简单的加减乘除,其便捷与清晰,让那位老算学博士都听得眼中异彩连连。赵佶又举例说明了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虽只是皮毛,却也让这些年轻学子听得入了神,原来世间万物运行,背后竟有如此奇妙的道理!

“尔等既入此门,当潜心钻研。朕在此许诺,凡在实务科中学有所成,经考核优异者,朕将不次擢用,入六部、军器监、乃至皇城司任职,绝不让英才埋没!”赵佶许下了重磅承诺。

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不仅让这十几名学子激动不已,连一旁的杨时也为之动容。官家这是要开辟一条新的人才晋升通道啊!

赵佶仔细观察着这些学子的反应,试图从中发现可造之材。他知道,这十几个人或许只是星星之火,但只要精心培养,给予机会,未必不能形成燎原之势。他需要的是打破僵化思维的钥匙,而这些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或许就是最初的钥匙。

离开太学时,赵佶的心情稍微轻松了一些。人才固然稀缺,但并非没有希望。他需要更耐心,也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那些隐藏在民间的、具备各种才能的人,有机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