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宋骑天下 > 第19章 钱引革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傍晚时分,赵佶摆驾坤宁殿。连日来的操劳让他身心俱疲,下意识地想要寻找一处能让他暂时放松的港湾。

皇后郑氏早已备好晚膳,见他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倦意,心中疼惜,亲自布菜盛汤,柔声劝慰。用膳完毕,宫人撤去残席,郑皇后正欲与官家说些体己话,却见赵佶的目光被临窗书案上的一样东西吸引了过去。

那是一叠厚厚的、颜色晦暗的纸质凭证——钱引。赵佶走过去,拿起几张仔细端详。这些作为官方纸币流通的钱引,纸质粗糙,印刷模糊,有些甚至边缘已经磨损起毛。更触目惊心的是,上面加盖的官印竟有好几种,面额也颇为混乱。

“皇后,这些钱引是……”赵佶皱眉问道。

郑皇后叹了口气:“这是近日宫中采买,商户们交来的。官家有所不知,如今市面上的钱引,信用早已大不如前。官府发行过滥,各路、州甚至有些豪商都变相私印,导致钱引贬值得厉害。臣妾听闻,如今一贯钱引,往往只能兑换到六七百文铜钱,甚至更少。百姓商贾,怨声载道,只是不敢明言罢了。”

赵佶的心猛地一沉。他融合的记忆里,对经济金融之事本就模糊,而赵启的现代知识却让他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纸币的信用一旦崩塌,引发的将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动荡,物价飞涨,民间财富缩水,社会秩序都会受到冲击!这比单纯的财政空虚更加致命!

“发行过滥……信用不彰……”赵佶喃喃自语,脸色变得异常难看。他原本以为最大的问题是“三冗”和边患,却没想到货币体系也潜藏着如此巨大的危机。这就像一个身体本就虚弱的人,血液流通还出了问题!

郑皇后见他神色不对,连忙宽慰道:“官家也不必过于忧心,历代钱引都有起伏……”

“这次不一样!”赵佶打断她,语气沉重,“此乃国之命脉!若钱引彻底失信,民间交易退回以物易物,或者只认铜钱金银,国库收入将形同虚设,整军经武更是无从谈起!”他想起了元代宝钞贬值、明代大明宝钞变成废纸的历史教训,那几乎是王朝崩溃的催化剂。

这一刻,他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又沉重了数分。

当晚,尽管郑皇后温婉体贴,极力想让他放松,但赵佶心中有事,缠绵之时也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脑海中不断盘旋着“通货膨胀”、“货币信用”、“准备金”这些现代词汇,与眼前大宋混乱的金融现实交织碰撞。

一夜无话,翌日清晨,他罕见地没有立刻召见大臣处理政务,而是将自己关在福宁殿内,亲自执笔,写下了一份言辞恳切、甚至堪称沉痛的《罪己诏》。

在诏书中,他并未回避问题,直言“朕承祖宗之基业,夙夜惕厉,然察近时钱引之弊,深愧于心”,承认自己“以往不察,致使钱引滥发,信用坠失,商贾困惑,黎庶受损”,将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他宣布,将“痛加革弊,以苏民困”,并承诺“必使新钱引,信实相孚,子母相权,以安天下之心”。

这份《罪己诏》通过邸报和皇城司的渠道,迅速传遍汴京,进而向各路扩散。

一时间,朝野震动,民间哗然!

百姓们从未听说过皇帝会因“钱引”这种“小事”下罪己诏,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惊疑不定和一丝微弱的期盼。商贾们则心情复杂,既担心朝廷借此进一步盘剥,又希望真的能扭转钱引贬值的趋势。

而朝堂之上,各方势力反应各异。李纲、张克公等改革派,虽然觉得官家此举有些“自损威严”,但深知钱引之弊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心中反而更加钦佩官家的胆识与担当。一些较为正直的官员,也认为这是正视问题的开始。

但更多的,是质疑和反对的声音。

“官家岂可因区区钱引之事下罪己诏?此非圣君所为,有失体统!”一些翰林学士和清流官员痛心疾首。

“钱引之弊,积重难返,岂是一纸诏书能解决的?只怕是徒劳无功,反损朝廷威信。”

“哼,说得轻巧,革弊?如何革?莫非又要加税,或者强行规定钱引与铜钱兑率?最终苦的还是百姓!”这是悲观派。

更有一些与旧钱引发行利益集团勾连颇深的官员,心中惶惶不安,暗中串联,准备阻挠任何可能触动他们利益的改革。

面对朝野的纷纷议论,赵佶不为所动。在发布罪己诏的当天下午,他再次召见了核心臣工。

“罪己,非为示弱,而为明志!”赵佶斩钉截铁地对李纲等人说道,“钱引之弊,必须根治!朕意已决,成立‘钱引务’,独立于户部及三司之外,专司新钱引之设计、发行、管理及与金银铜钱之兑换事宜!”

这是一个全新的、高度专业且独立的金融机构构想!

“钱引务设提举一员,位同侍郎,直接对朕负责。”赵佶目光扫过众人,“诸位可有合适人选举荐?需精通算学、熟知钱谷、为人刚正、且不被旧利益集团裹挟者。”

众人沉吟片刻,张克公出列道:“陛下,臣举荐一人,原市易司勾当公事,名叫沈括……的后人,沈文理(虚构)。此人祖上便精于算学格物,他本人于钱谷商贸极有研究,且风评甚佳,因不满市易司旧弊,多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

“沈文理……”赵佶记下了这个名字,“可。即刻召其入宫觐见,朕要亲自考校。若才德兼备,便任命其为第一任钱引务提举!”

人选初步确定,赵佶继续部署:“新钱引之设计,朕欲请翰林图画院待诏张择端主持。”

“张择端?”李纲有些意外,那是一位以界画、风俗画闻名的画师。

“不错。”赵佶解释道,“新钱引不仅要耐用,更要能防伪!需用特制纸张,加入独特纤维或暗记。图案要极其繁复精细,非高超画技不能为,且要融入只有内府才掌握的独特技法,使民间难以仿造。此事,非张大家莫属。”

众人恍然,暗自佩服官家思虑之周密。

“最重要的是,”赵佶强调,“新钱引必须与铜钱、金银挂钩!朕要承诺,新钱引发行,必有相应数量的金银铜作为‘准备金’,存储于指定库房,公开接受监督!承诺绝不滥发!凡持有旧钱引者,可在规定期限内,按五兑三,兑换新钱引!”他给出了一个虽然依旧让旧钞持有者受损,但至少能看到挽回部分损失希望的方案。

“陛下,如此一来,初期需垫付大量金银铜钱,国库……”张克公面露难色。

“内帑会先拨付一部分。”赵佶果断道,“同时,严厉打击私印钱引,追缴赃款!再者,待新钱引信用建立,其本身便能流通,反而能缓解铜钱不足之困。此乃长远之计,纵有短期困难,也必须推行!”

看着官家如此坚定的态度,李纲等人知道此事已无转圜余地,而且他们也明白,这或许是挽救大宋金融信用的最后机会。

“臣等,必竭尽全力,助陛下完成此项革弊之举!”

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金融改革,伴随着皇帝的罪己诏和前所未有的决心,就此拉开序幕。各方势力都在密切关注着这个新生的“钱引务”,以及那位即将走马上任的提举沈文理,将会如何搅动这潭深不见底的浑水。而赵佶,则在赌,赌他能用超越时代的见识,为这个古老的帝国,建立起一套相对健康的货币体系,为未来的狂风暴雨,储备下至关重要的“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