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宋骑天下 > 第35章 辽使求援 军中交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接下来的几日,赵佶有意调整了节奏。他深知弦绷得太紧易断,无论是他自己,还是这架刚刚开始加速的帝国机器,都需要短暂的喘息。除了必不可少的早朝和批阅紧要奏章,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龙骧军的训练中。

这并非单纯的放松,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理政”。赵佶知道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的重要性,所以在尘土飞扬的校场上,在共同挥洒的汗水中,他不再是那个高踞九重、令人生畏的皇帝,更像是一位与将士同甘共苦的统帅,或者说,一位格外关心军队建设的“同袍”。

这么多天下来,赵佶以惊人的毅力适应着高强度的训练,骑术、弓弩皆有长进。更重要的是,他借此机会,与龙骧军中的中级军官们也有了更多直接接触。如骁骑营以刚毅勇猛,擅使长矛的都指挥使韩震,机敏过人,精于侦察的斥候营指挥孙恪,以及箭术超群,沉默寡言的弓马营副指挥刘衍等人,都渐渐的发现,这位官家并非想象中的那般高高在上,反而颇为健谈,且对军事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一次训练间隙,众人围坐休息,赵佶很自然地拿起水囊灌了一口,抹了把汗,对韩震笑道:“韩都指挥使,朕观你操练长矛阵,气势很足,但转向似乎略显滞涩,可是有何难处?”

韩震没想到官家观察如此细致,愣了一下,连忙拱手:“陛下明鉴!确实如此,人马披甲转向时,队列易散,末将正在琢磨如何改进。”

赵佶点点头,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道:“或许可试试分层转向,或以旗号细分指令?朕不通具体战阵,只是提个想法,具体如何,还需你们这些行家自己摸索。”他这种平等探讨的态度,让韩震等人倍感亲切,也更能接受。

他又看向孙恪:“孙指挥,朕听闻你擅侦察,如今北边多事,若派你潜入敌境,你最需要何种支持?”

孙恪思索片刻,谨慎答道:“回陛下,精良地图、可靠的接应点、以及……能迅速传递消息的渠道,最为紧要。”

“嗯,此事朕记下了,会让皇城司与枢密院协同研究。”赵佶郑重承诺。他又转向寡言的刘衍,询问了新配发的改进弩机在实战应用中的感受,刘衍虽话不多,但回答切中要害,让赵佶对装备的优缺点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通过这些看似随意的交谈,赵佶不仅了解了基层的实际情况,收买了人心,更将自己“重视实务”、“关心将士”的形象,深深植入了这些未来军中栋梁的心中。

与此同时,枢密院选派至龙骧军的监军赞画也到任了,名字与北宋名臣文彦博同的文彦博。赵佶在军营中单独召见了他。

文彦博年约三旬,举止沉稳,一看便是心思缜密之人。他本以为官家会交代些监督将领之类的话,没想到赵佶开口便定下了基调:

“文赞画,朕派你来,职责有三:一曰‘训导’,要让将士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乃忠君爱国、保家卫国之理;二曰‘安抚’,关心士卒疾苦,管好粮饷发放,确保无克扣,审理军内纠纷,使将士无后顾之忧;三曰‘协调’,处理好与地方关系,保障军需物资畅通。”

赵佶目光锐利地盯着他,语气加重:“记住,你的职权,仅限于此!军中一切作战训练、人事升黜、战术部署,皆由折彦质、王禀等将领全权负责!你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若有违逆,或试图插手军务,朕不管你是谁举荐,立斩不赦!反之,若有将领私自调兵,你亦有直奏之权!明白吗?”

文彦博心头一凛,彻底明白了自己的定位,连忙躬身:“臣明白!定当恪尽职守,绝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番清晰的权责划分,通过文彦博之口,也迅速在龙骧军中传开,进一步安了折彦质、王禀等将领的心,也让基层士卒对这位“只帮忙、不捣乱”的赞画多了几分好感。

就在龙骧军内部凝聚力不断提升之际,一封来自边境的急报,打破了这短暂的平静——

辽国使者,已至京都城外,请求入京觐见!

消息传来,赵佶正在校场与韩震等人演练骑射。他闻讯后,缓缓收弓,眼神变得深邃。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金国使节前脚刚走,展示完肌肉与野心,辽国这位昔日的“兄弟之邦”,便在节节败退之下,迫不及待地前来求援了。

他知道,又一场不见硝烟的外交博弈即将开始。而这一次,他手中能打的牌,虽然依旧不多,但至少,他比历史上那个醉生梦死的宋徽宗,要清醒得多。

“回宫。”赵佶沉声下令,跨上战马,最后看了一眼烟尘中的龙骧军将士。这些他倾注心血打造的利刃,或许很快,就要面临真正的考验了。而在此之前,他必须先应付好眼前这位来自北方的、焦急的求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