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宋骑天下 > 第168章 舆论的力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蔚州惨烈守城战与孙翰将军壮烈殉国的消息,连同西线刘法、张叔夜兵不血刃连收朔、寰二州,辽军龟缩最后孤城云州的捷报,由八百里加急几乎同时送达汴京。

消息传开,整个东京城再次为之震动!然而,这一次的震动,与之前光复幽州时的纯粹狂喜不同,更增添了一份沉痛与激昂。

汴京各大茶楼酒肆,最先流传开的是孙翰的事迹。其率残兵死守孤城、身负重伤仍力战不退、最终下令将自己绑于旗杆激励士气的壮举,经过口耳相传,迅速在汴京的大街小巷发酵。

樊楼之内,往日最受欢迎的说史先生今日一拍惊堂木,说的却不是古代英豪,而是新鲜出炉的蔚州故事。

“……话说那孙翰将军,腹破肠流,血染征袍,兀自不肯倒下!他环视身边寥寥残兵,指着那面千疮百孔的大宋旗帜,言道:‘将我……绑于旗杆之上!我孙翰生是大宋将,死亦是大宋旗!’”

说书先生声音哽咽,满堂茶客无不屏息,许多感性的妇人甚至低声啜泣起来。

“好!好一个‘死亦是大宋旗’!”一名粗豪的汉子猛地拍案而起,眼圈发红,“这才是咱大宋的脊梁!”

“孙将军千古!”众人纷纷附和,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很快,关于孙翰事迹的各种话本、小调便开始在瓦舍勾栏中流传开来,其悲壮形象深入人心,极大地激发了民间的爱国热情与对忠勇将士的崇敬。

垂拱殿内,气氛庄严肃穆。赵佶手持那份详细记述蔚州之战经过的军报,久久不语。殿内文武百官,亦是一片静默,为远在边关壮烈牺牲的同袍默哀。

“众卿,”赵佶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蔚州守将孙翰,忠勇冠世,临难不苟,舍生取义,其节可昭日月!其功,更在攻城略地之上!若无他与守城将士殊死抵抗,拖住辽军,蔚州若失,则东线危矣,围攻云州之大计亦将受阻!”

他目光扫过群臣,沉声道:“朕意已决!追赠孙翰为幽州节度使,忠武侯,谥号忠毅!赏其家银万两,帛千匹,于其家乡立碑旌表!其麾下所有阵亡将士,抚恤加倍!幸存者,皆论功行赏,擢升重用!”

“陛下圣明!”李纲率先出列,高声赞同,“孙翰之忠义,正当大力褒奖,以励天下将士,以正世道人心!”

吴敏亦老泪纵横,出列奏道:“老臣为将数十载,如孙翰这般忠烈之将,亦不多见!陛下厚赏,实至名归,必能激励三军,效死用命!”

赵佶颔首,继续道:“再令翰林院,将孙翰事迹及所有北伐阵亡将士之功绩,详加整理,润色文辞,刊印特辑邸报,明发天下各州县,务使官民周知,妇孺皆晓!朕要让天下人都记住,是谁在为他们守卫边疆,是谁在用热血浇铸这太平基石!”

“臣等遵旨!”

数日后,一份份加盖了枢密院、兵部大印的特刊邸报,以最快的速度发往大宋的每一个角落。

邸报之上,用浓墨重彩的文字,详细描述了蔚州守城战的惨烈与孙翰将军的悲壮,并附有皇帝厚重的追封赏赐。同时,也明确宣告:“至此,燕云十六州,除西京云州外,已尽数光复!辽寇残部,困守孤城,覆灭在即!”

这邸报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反响。

在边关军营,士卒们传阅着邸报,听着识字的同袍诵读孙翰的事迹,无不热血沸腾,紧握刀枪,誓言以孙将军为榜样。

在江南水乡,士子们扼腕叹息,继而慷慨激昂,赋诗作文,歌颂忠烈,抨击胡虏。

在巴蜀栈道,商旅行人听闻,亦是对朝廷将士敬佩有加,对收复故土充满自豪。

孙翰的名字,连同他那句“死亦是大宋旗”的遗言,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成为了忠勇与牺牲的象征。他的故事,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更具力量,在无形中凝聚着民心,淬炼着国魂。

而“云州孤城”的消息,也让所有人都清晰地看到,持续了一年多的北伐之战,已然进入了最后的收官阶段。那遥远的西京大同,成为了辽国在汉地最后、也是最顽固的一个据点。

汴京城内,短暂的沉痛之后,涌起的是更强烈的期待。酒肆茶楼间,百姓们议论的不再是孙翰的牺牲,而是——

“听说种老相公和韩阎王(韩世忠)的大军已经把云州围得像铁桶一般了!”

“可不是!就剩最后一座城了!看那辽狗还能蹦跶几天!”

“陛下天威,收复燕云,指日可待!”

一股昂扬的、必胜的信念,弥漫在整个帝国上空。所有人都坚信,在皇帝陛下的英明领导下,在无数如孙翰般忠勇将士的奋战下,燕云故土的全境光复,已然进入了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