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夜色下的雅安城,静谧中藏着一台战争机器即将发动的低沉轰鸣。

贺连山站在地图前,手指重重地按在甘肃与四川交界处的一个小点上。

碧口镇。

“此去八百里,皆是崎岖山路,要避开所有清军的驿站和哨卡,对你们而言,是一次十足的考验。”

他的对面,站着副旅长吴勇,一个皮肤黝黑,身形壮硕的汉子。

吴勇的腰杆挺得笔直。

“军团长放心,两千兄弟的腿脚,都是在山里练出来的。”

“保证在预定时间,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碧口镇外。”

贺连山点了点头,从地图上抬起手,转向旁边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那人穿着一身羌人服饰,脸上刻满了风霜的痕迹,是向导罗桑。

“罗桑,路上的一切,就拜托你了。”

罗桑没有多余的话,只是郑重地将右手抚在胸前,躬身行了一礼。

这比任何言语都更让人信服。

“此战的关键,在于一个‘奇’字。”

贺连山再次看向吴勇,交付着最后的嘱托。

“你们是插入清军心腹的一把尖刀,在刀刺进去之前,不能发出任何声响。”

“明白!”

吴勇沉声应道。

“去吧,让岳升龙那个老家伙,尝尝咱们南镇军团的厉害。”

吴勇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帅帐,夜风吹动他身后的披风,猎猎作响。

两千名南镇军团的精锐,早已在城外集结完毕。

没有火把,没有喧哗。

月光下,只有一片钢铁的森林在静默地呼吸。

在罗桑的带领下,这支队伍悄无声息地融入了西面连绵不绝的群山之中。

八百里的路途,漫长而艰险。

他们走的是鸟兽才会穿行的密林小径,攀爬的是猿猴都需费力的悬崖峭壁。

白天,他们在深谷中休息,避开任何可能出现的炊烟。

夜晚,他们则在罗桑的指引下,借着星月之光疾行。

吴勇和士兵们一样,背着自己的行囊和五雷神机,脚下的草鞋早已磨破了好几双。

汗水浸透了衣背,又被山间的冷风吹干,留下一片冰凉。

队伍里很安静,只有行军的脚步声和压抑的喘息声。

每个士兵都清楚这次任务的凶险。

他们是孤军深入,一旦暴露,背后就是万丈深渊。

行军的第七天夜里,队伍正穿过一片狭窄的隘口。

罗桑突然举起了手,整个队伍瞬间停下,士兵们就地蹲伏,与周围的岩石草木融为一体。

吴勇匍匐到罗桑身边,顺着他示意的方向看去。

远处山道拐角,隐约有火光晃动。

是一支清军的巡逻队。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罗桑却显得很平静,他指了指上方陡峭的山壁,又指了指下面深不见底的悬沟,做了一个绕行的手势。

吴勇看明白了。

罗桑要带着他们从几乎垂直的山壁上横切过去,绕开那条山道。

这无疑是极其危险的举动,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

可现在,他们别无选择。

吴勇对身后的连长们打出指令。

士兵们拿出随身携带的绳索,一个个系在腰间,由经验丰富的老兵打头,开始艰难的横渡。

岩壁湿滑,碎石不时滚落。

每一次落石,都让下面的人心惊肉跳。

吴勇紧贴着冰冷的岩石,能闻到泥土和苔藓的气味,他不敢向下看,只是专注于手上的每一个抓握和脚下的每一个落点。

一个时辰之后,两千人的队伍,竟无一伤亡,全部成功绕过了那段险路。

当他们重新踏上坚实的土地时,许多士兵的腿肚子都还在发软。

吴勇回头看了一眼那支已经远去的清军巡逻队火光,心中对罗桑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又经过了五日的急行军,疲惫不堪的队伍终于在深夜抵达了碧口镇外的山林。

碧口镇,像一个睡熟的婴儿,安静地躺在山谷的臂弯里。

吴勇举起缴获的千里镜,观察着镇子里的动静。

镇口哨塔上的清兵靠着柱子在打盹,两门老旧的红夷炮黑洞洞地对着前方,透着一股衰败的气息。

镇内,除了几处还亮着灯笼的酒肆,大部分地方都已陷入黑暗。

一切都和内应马六提供的情报吻合。

吴勇放下千里镜,看了一眼天色。

离约定的子时,还有不到半个时辰。

“传令下去,检查火铳,准备手雷。”

“所有人原地休整,补充干粮和清水。”

命令被低声传递下去。

士兵们从行囊里掏出干硬的麦饼,就着水囊里的凉水,默默地啃食着。

没有人说话,只有轻微的咀嚼声和检查机括的细碎声响。

吴勇靠在一棵树上,感受着心脏有力的跳动。

他想起了军团长的嘱托,想起了汉王驱逐鞑虏的宏愿,也想起了家里等待他归去的妻儿。

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压在他的肩上。

“必胜。”

他对自己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当山林中响起三声短促的猫头鹰叫声时,吴勇猛地站了起来。

是马六的信号。

“行动!”

吴勇一声令下。

两个哨的精兵如狸猫般窜出树林,借着夜色的掩护,直扑镇子侧面一处不起眼的矮墙。

墙下,一个穿着商人服饰的身影早已等候在那里,正是马六。

他紧张地打开了一扇伪装成墙壁的小木门。

“吴将军?”

马六的声音带着颤抖。

“是我。”

吴勇带着人迅速闪了进去。

“炮位的守军呢?”

“都喝多了,在炮位旁边的棚子里睡着了。”

马六压低声音,快速地回答。

“很好,你带人去联络镇里的兄弟,按计划行事。”

“是!”

马六躬身一礼,转身消失在黑暗的巷子里。

吴勇则亲自带着一个队的士兵,摸向了镇口的炮位。

正如马六所说,守着炮位的十几个清兵,横七竖八地躺在草棚里,鼾声如雷,酒气熏天。

汉军士兵们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锋利的短刀在月光下划出冰冷的弧线。

几声沉闷的哼声之后,草棚里彻底归于寂静。

吴勇一挥手,后续的炮队立刻跟上,将带来的四门轻型虎蹲炮迅速架设起来,炮口调转,对准了镇子中央那座灯火通明的建筑。

镇衙。

那里是守将赵奎的官邸。

“放!”

随着吴勇的命令。

四门虎蹲炮同时发出了怒吼,撕裂了碧口镇的宁静。

炮弹拖着赤红的尾焰,精准地砸在镇衙的屋顶上。

轰然巨响中,瓦片与木屑四散飞溅,大堂瞬间被炸塌了半边。

赵奎正搂着新纳的小妾做着美梦,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声直接从床上掀了下来。

“怎么回事?地震了?”

他光着膀子,狼狈地从废墟里爬出来,脸上满是惊恐和迷茫。

外面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喊杀声,爆炸声,哭喊声,响彻了整个碧口镇。

一名亲兵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

“不好了,将军!有,有敌袭!”

“敌袭?哪来的敌人?”

赵奎一把揪住亲兵的衣领。

“不,不知道!到处都是,他们有炮!”

赵奎的酒意瞬间醒了一半。

他手忙脚乱地穿上盔甲,抓起佩刀冲了出去。

街道上,他手下的绿营兵正没头苍蝇般乱窜,许多人连兵器都没拿。

汉军的步卒已经排着整齐的队列,从长街的另一头压了过来。

“不许乱!给老子顶住!”

赵奎声嘶力竭地吼叫着,试图收拢部队。

他勉强聚集了百十号人,准备进行反扑。

就在这时,他们侧翼的商铺和民居里,突然冲出了上百个手持刀枪棍棒的汉子,为首的正是马六。

“弟兄们,杀了这些鞑子兵,为死去的乡亲们报仇!”

马六振臂高呼。

这些商户平日里受尽了清军的盘剥和欺压,此刻的愤怒如同火山般爆发。

赵奎的绿营兵瞬间陷入了两面夹击。

前方是汉军冰冷的燧发枪阵,侧后方是红了眼的本地民勇。

“砰!砰!砰!”

汉军的第一轮齐射打响。

密集的铅弹扫过,赵奎身前的十几个清兵应声倒地,惨叫声不绝于耳。

这一下,彻底击溃了绿营兵本就脆弱的士气。

“降了!我降了!”

不知是谁第一个扔掉了兵器,跪倒在地。

这个举动产生了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清兵扔下武器,抱头鼠窜或是跪地求饶。

赵奎看着土崩瓦解的部队,双目赤红。

他知道自己完了。

“杀!”

他发出一声绝望的咆哮,挥舞着佩刀,独自一人冲向了汉军的阵列。

吴勇冷漠地看着他。

“砰!”

一声枪响。

赵奎前冲的身体猛地一顿,胸口炸开一团血花,他难以置信地低下头,然后重重地摔倒在地,抽搐了几下便不再动弹。

战斗,结束了。

次日清晨,贺连山率领亲兵卫队,进入了已经完全被汉军控制的碧口镇。

吴勇前来迎接,身上还带着硝烟的味道。

“军团长,幸不辱命!”

贺连山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多言,但赞许之情溢于言表。

他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

“立刻拆毁镇外所有桥梁,封锁水路!”

“将清军的粮食优先分散给附近贫苦百姓,其余部分作为军资!”

“张贴安民告示,凡是留镇的商户百姓,免除三年赋税。昨夜协助我军作战的义士,皆有重赏!”

命令被迅速执行。

冲天的黑烟在碧口镇上空升起,那是清廷在四川北部的根基,正在被烈火焚烧。

甘川之间的咽喉要道,被彻底掐断。

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到了成都。

四川总督岳升龙,在得到碧口失陷的军报后,当场将手中的茶杯摔得粉碎。

他知道,一切都晚了。

甘肃与四川的联系被切断,他的援军成了无源之水。

清廷在西南和西北的两大战场,被汉军这雷霆一击,彻底分割,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孤立境地。

四川盆地内,那头名为“南镇军团”的猛虎,已经再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