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银川,汉王行辕。

盛夏的暑气被隔绝在厚重的墙壁之外,屋内一片清凉。

李信端坐于一张宽大的紫檀木桌后,桌面上没有堆积如山的文书,只有一部造型奇特的黑色器物。

一个听筒,一个话筒,中间由一根弯曲的金属杆连接,底座上嵌着一个摇柄。

这便是电话。

整个汉军体系中,也只有最高级别的指挥中枢才配备了这种划时代的通讯工具。

一名亲兵站在电话旁,熟练地摇动摇柄,清脆的铃声在安静的房间内响起。

片刻后,他将听筒递给李信。

“接通了,王上,是陕西大营。”

李信接过听筒,将其贴在耳边。

一阵轻微的电流杂音过后,一个粗犷而清晰的声音从中传出,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激动。

“王上?”

是龙骧军团长,周大勇。

即使隔着数百里,他的声音也仿佛就在耳边。

“是我,大勇。”

李信的腔调平稳,听不出波澜。

“渭南的伏击圈,重炮部署的怎么样了?”

电话那头,陕西前线指挥大营内,周大勇一只手紧紧捂着另一只耳朵,仿佛要将王上的每一个字都牢牢抓住。

他对着身前的话筒,提高了音量。

“报告王上,二十门后装线膛炮已全部部署到位。”

“炮位经过精心伪装,清军的探子绝无可能发现。”

周大勇的回复几乎没有延迟,字字清晰。

这种感觉太过奇妙,让他每一次通话都感到心潮澎湃。

想当初,从银川送信到前线,最快的驿马也要跑上几天几夜。

如今,王上的命令却能在瞬息之间抵达。

“很好。”

李信微微颔首,随即对身旁的亲兵下令。

“接四川贺连山。”

亲兵再次摇动摇柄,操作着交换机。

很快,另一个沉稳的声音加入了进来。

“王上,贺连山在此。”

周大勇在听筒里听到贺连山的声音,整个人都愣住了。

他与贺连山分处陕西、四川两大战区,相隔何止千里,此刻竟然能同时听到彼此与王上的声音。

这简直是神仙手段。

“贺连山,四川援军的位置。”

李信问道。

“回王上,南镇军团主力已抵达汉中,粮草充足,士气高昂,随时可以北上,直插清军后路。”

贺连山的回应同样迅速而准确。

两大战区主将的汇报,在短短几十息内便已完成。

指挥效率的提升,是几何倍数的。

一直静立在李信身侧的徐文良,此刻脸上露出了然的表情。

他上前一步,对着李信面前的话筒说道。

“两位将军,文良有几句话。”

“徐军师请讲。”

电话两头传来异口同声的回应。

“根据青蛇卫传回的最新情报,清军雇佣的那些罗刹教官与八旗将领之间,为了争夺指挥权,已经爆发了数次火并,内耗严重。”

“其麾下的绿营兵,更是军心涣散,逃兵日增。”

“清廷的补给线被我们不断袭扰,前线粮草短缺,士兵们早已是饥肠辘辘,毫无战心。”

徐文良顿了顿,加重了口吻。

“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手。”

“王上,决战的时机,已然成熟。”

他的话,通过电流,清晰地传到了周大勇和贺连山的耳中。

两位沙场宿将,呼吸都不由得变得粗重起来。

他们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

李信拿起桌上的一支铅笔,在地图上陕西渭南的位置,重重地画了一个圈。

他对着话筒,下达了最终的命令。

“三日后。”

“发起总攻。”

“毕其功于一役。”

电话那头,是死一般的寂静。

随即,爆发出山洪般的应诺。

“末将遵命!”

“末将遵命!”

声音激昂,充满了即将奔赴决战的渴望。

结束了军事通话,李信并未放下听筒。

他示意亲兵。

“接甘肃,张启。”

线路很快切换,一个略带文气的男声传来。

“王上,臣张启。”

“张启,甘肃的民生如何了?”

李信的关注点,从金戈铁马的战场,瞬间切换到了柴米油盐的民生。

电话那头的甘肃总督张启,显然早已准备好了汇报。

“启禀王上,凉州铁路通车之后,效果立竿见影。”

“西域都护府的粮秣物资,通过铁路调度,正源源不断地运入甘肃,全省粮荒已得到极大缓解,粮价平稳。”

“另外,您吩咐推广种植的土豆,第一批已试种三万亩。”

张启的声调里带着喜悦。

“此物果然是高产神物,据各地农官初步估算,秋收之时,亩产可达五百斤,预计总收成可达一千五百万斤。”

这个数字,让李信也感到满意。

五百斤的亩产,虽然远不及后世,但在此时,已经是一个足以让天下所有农民疯狂的产量。

“记住,土豆优先保障百姓口粮。”

李信叮嘱道。

“前线大军的军粮,从西域额外调拨,绝不可与民争食。”

“臣遵旨。”

张启恭敬地应下。

“还有,加快对关内逃来的流民的安置工作。要让他们有饭吃,有地种,有屋住。”

“是,王上。臣已在着手办理,电话确实让政令通达效率倍增,过去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统计与协调,如今几日便可完成。”

“那就好。”

李信挂断了电话,将听筒轻轻放回原位。

战争与民生,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电话,这个跨时代的神器,正将他治下的广袤疆域,紧密地联结成一个高效运转的整体。

而此刻,在清军的陕西大营内,气氛却是一片死寂与压抑。

陕西提督面如死灰,手里捏着一张刚刚收到的紧急军报,手抖得如同风中落叶。

“马……马大人……”

他颤抖着将情报递给一旁的户部尚书马齐。

马齐接过军报,一目十行地扫过,脸色瞬间变得无比难看。

军报的内容很简单,却又无比骇人。

汉军的探子被抓获后招供,他们的前线大营之中,有一种可以“千里传音”的法器。

汉王李信,远在千里之外的银川,却能随时与前线的周大勇直接通话,下达指令。

“荒唐!”

马齐一把将情报拍在桌上,茶杯被震得跳了起来。

“千里传音?无稽之谈!必是那汉贼妖言惑众,动摇我军心之计!”

陕西提督哭丧着脸。

“大人,起初我也不信。可……可我军数次调动,都像是被汉军提前预知一般,处处受制。若非他们指挥灵通,怎会如此?”

马齐的胸口剧烈起伏。

他何尝没有这种感觉。

汉军的反应速度太快了,快得不合常理。

仿佛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时刻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现在,这个“千里传音”的说法,为这一切提供了唯一的解释。

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从马齐的脚底升起,瞬间传遍全身。

如果这是真的……

那这场仗,还怎么打?

己方的任何军事部署,任何兵力调动,都会在第一时间被对方的最高统帅所知晓。

而对方的指挥,却能瞬息万里。

这不是在打仗,这是单方面地被屠杀。

“加强巡逻!”

马齐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严防汉军突袭!有任何异动,立刻上报!”

他只能下达这样苍白无力的命令。

陕西提督连滚带爬地出去传令。

命令很快传遍了整个绿营。

然而,这道命令非但没能稳定军心,反而让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开来。

“听说了吗?汉贼有顺风耳,王爷在银川,咱们这儿说句话他都能听见。”

“真的假的?这么邪乎?”

“千真万确!不然咱们的调动,他们咋回回都知道?”

“完了,完了……这还打个屁啊……”

本就士气低迷的绿营士兵,听闻汉军通讯如此先进,再联想到对方那充足的粮秣和犀利的火器,最后一丝战意也烟消云散。

他们看向汉军阵地的方向,那里安静得可怕。

但所有人都觉得,在那片沉寂的背后,有无数双眼睛正冷冷地注视着自己。

这条看似坚固的防线,内部已经千疮百孔,充满了绝望与恐惧。

只需轻轻一推,便会轰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