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瑷珲城头,北风卷着碎雪,刮在人脸上,带着一股刀子般的刺痛。

城内的谈判厅,却温暖如春,烧得通红的炭盆,将沙俄使者戈洛文的脸映得油光发亮。

他将一份写满了罗刹文字的文书,重重地拍在桌上,震得茶杯里的水都晃了出来。

“马大人,这是我国的最后条件。”

戈洛文的汉语说得生硬,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不容置喙的压迫感。

“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所有土地,尽归我沙俄帝国。”

“盛京以北百里,需划为永久租借区,供我大军驻扎。”

“松花江,必须对我沙俄商船完全开放,且所有货物,免缴一切关税。”

马齐的身体控制不住地颤抖,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那份文书上每一个字都戳在他的脊梁骨上。

“总督阁下,这万万不可。”

他的声音干涩,喉咙里像是被砂纸磨过。

“乌苏里江以东,乃是我大清龙兴之地,是祖宗陵寝所在,绝不能割让。”

戈洛文发出一阵粗野的笑声,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指着城外黑压压的俄军营帐。

“马大人,你看看外面。”

“我的炮口,已经对准了这座城。我的士兵,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他转过身,凑近马齐。

“你们大清,连南边的汉人都挡不住,京师都快丢了,还有什么资格跟我谈条件?”

“祖宗之地?”

戈洛文的脸上满是嘲弄。

“一个连自己都保不住的朝廷,还谈什么祖宗?”

“我给你们三天时间。三天之内,若是在这上面签不了字,我的大军,就会立刻踏平齐齐哈尔,然后一路南下。”

马齐的脸色,瞬间变得一片死灰。

他想争辩,却发现自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对方说的是事实。

八旗的精锐,早已在南方汉军的铁蹄下灰飞烟灭。京师的防务,更是形同虚设。

现在的清廷,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空壳子,轻轻一推,就会彻底垮塌。

“我……我需要回京,请示皇上。”

马齐用尽全身力气,才说出这句完整的话。

“可以。”

戈洛文重新坐回椅子上,端起茶杯。

“我等你的好消息。记住,只有三天。”

……

快马加鞭,日夜兼程。

当马齐再次踏入紫禁城时,他感觉自己苍老了十岁。

乾清宫的大门,依旧紧闭着。

通传的太监进去许久,才颤颤巍巍地出来,引着他从侧门进入。

殿内,弥漫着一股西洋钟油与尘埃混合的怪异气味。

康熙就坐在那堆积如山的钟表之间,头发散乱,面容枯槁,身上的龙袍也满是褶皱。

他没有看马齐,只是呆呆地摆弄着一个铜质的齿轮。

太子胤礽站在不远处,沉默地看着这一切,脸上没有一丝表情。

“皇上……”

马齐跪倒在地,将戈洛文的条件,一字一句地禀报出来。

每说出一个字,他的心就往下沉一分。

当他说完最后一个字时,整个大殿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那些钟表发出的“滴答”声,在空旷的殿宇里回响,显得格外刺耳。

“混账!欺人太甚!”

一声暴喝,打破了死寂。

大学士索额图不知何时也赶了过来,他老泪纵横, 跪倒在地。

“皇上,万万不可答应啊!”

“割让祖宗之地,我等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请陛下下旨,调集关外所有八旗兵马,与罗刹蛮夷决一死战!臣愿为先锋!”

索额图以头抢地,声嘶力竭。

康熙终于有了反应。

他缓缓地抬起头,那双曾经锐利如鹰的眼睛,此刻却空洞无物。

他看着索额图,又看看马齐,干裂的嘴唇动了动。

“战?”

他的声音,轻得像是一缕青烟,随时都会飘散。

“拿什么战?”

“京师的八旗,逃亡过半。关外的兵马,又有几人真心为我大清效命?”

“朕……输了。”

“彻底输了。”

康熙瘫坐在龙椅上,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着他深刻的皱纹,缓缓滑落。

他挥了挥手,动作迟缓而无力。

“马齐。”

“去吧。”

“签了它。”

“嗻。”

马齐重重地叩首,额头贴在冰冷的金砖上,再也无法起身。

索额图呆住了,他望着御座上那个彻底失去精气神的皇帝,张了张嘴,却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最后化作一声长长的悲叹,瘫软在地。

公元一六九三年,九月十日。

瑷珲。

马齐拿起那支鹅毛笔,笔尖在墨水里浸了许久。

他看着那份名为《瑷珲续约》的文书,上面的每一个罗刹字母,都像是一条条扭曲的毒蛇,噬咬着他的心。

最终,他颤抖着,在文书的末尾,画上了自己的名字。

当笔尖离开纸面的那一刻,东北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连同那片所谓的“龙兴之地”,便从大清的版图上,被永远地抹去了。

消息传出,整个关外之地,一片哗然。

无数世代居住于此的百姓,不敢相信自己的家园,就这样被拱手送人。

他们拖家带口,抛弃了田地与房产,只有一个目标,向南,向着汉军控制区的方向逃亡。

一时间,从黑水城到归化城,漫长的边境线上,全是扶老携幼的逃难人潮。

西安,汉王府。

一份来自青蛇卫的加急密报,同样摆在了李信的案头。

燕九站在一旁,将瑷珲谈判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戈洛文的傲慢,马齐的屈辱,以及康熙最后的决定,都详细地汇报了一遍。

李信静静地听着,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

“清廷,已经烂到根子里了。”

他拿起那份密报,并没有看,而是直接递给了身边的王砚与张济。

“这就是我们即将面对的百姓。”

王砚是新任命的民政部主官,负责户籍田亩。张济则是他的副手,主抓医疗防疫。

两人看完密报,脸上都露出了沉重的表情。

“王爷,如此大规模的流民涌入,安置压力巨大。”

王砚开口道。

李信站起身,走到地图前。

他的手指,在地图北疆的位置上,重重地点了下去。

“压力再大,也要接住。”

“传我的命令给宁夏军团长赵猛,立刻在北疆沿线,设立十处大型流民安置点。”

“所有流民,不问来处,一律接收。”

他又转向王砚。

“你即刻启程,赶赴北疆,亲自督导此事。户籍登记,土地分配,务必做到公平公正,让每一个逃难来的百姓,都能有地可耕,有房可住。”

“遵命!”

王砚拱手领命。

“张济。”

“属下在。”

“北地苦寒,流民长途跋涉,必有伤病。你带上一批医士,携带足够药材,与王砚同去。你的任务,是在每个安置点,都建立起临时的医棚。”

李信的指令清晰而果决。

“所有流民,必须接受体检。凡有病患,一律免费医治,绝不能让一场伤寒,毁掉一个家庭。”

“属下明白!”

张济重重点头。

就在王砚与张济准备出发之时,沙俄已经按照条约,开始进驻乌苏里江以东的广袤土地。

哥萨克骑兵挥舞着马鞭,如同蝗虫过境,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这卑劣的行径,更是加剧了百姓的逃亡。

半个月后,归化城的临时医棚内。

张济正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诊脉,孩子的母亲在一旁焦急地搓着手。

“大夫,俺娃他……他就是发热,浑身打哆嗦,会不会……”

“是伤寒。”

张济收回手,对一旁的助手说道。

“饥寒交迫,身体虚弱所致。去,到后面的大锅里,给他盛一碗姜汤驱寒,再按这个方子抓药,每日三次。”

他发现,前来就医的流民中,十有八九都是因为缺少衣物,在寒风中冻出了病。

当晚,一份加急奏报,便通过电信局,送到了西安李信的案头。

“给流民发放御寒棉衣,在安置点设熬药处。”

看到张济的建议,李信提笔便批。

“准。”

“立刻从西安府库调拨三千件棉衣,即刻送往北疆。命格物院下属药材工坊,全力保障北疆药材供应。”

命令以最快的速度传达下去。

几天后,当第一批厚实的棉衣,与一碗碗冒着热气的汤药,发到那些衣衫褴褛、瑟瑟发抖的流民手中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捧着一件崭新的棉衣,浑浊的眼睛里,流下了两行热泪。

他朝着南方的方向,重重地跪了下去。

“汉王……是活菩萨啊!”

“俺们……俺们愿为汉王守这北疆,永不反悔!”

呼啦啦一下,成百上千的流民,全都跪倒在地。

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宣告了这片土地新的归属。

清廷用一纸条约丢掉的民心,正在被汉军用一件件棉衣,一碗碗汤药,重新凝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