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幕之上,景象流转,岁月更迭。自那日河边受教后,年轻的大禹仿佛脱胎换骨。他不再盲目地驱使族人垒砌高坝,而是按照林渊所授,带着一批挑选出来的聪慧子弟,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勘察之旅。

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大禹手持林渊教他制作的简易“准绳”和“规矩”,测量山川的高低走向,记录河床的宽窄深浅,标记地质的软硬差异。他观察星象以辨方位,记录水流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他将所有数据刻画在刮削平整的兽皮或木板上,逐渐拼凑出一幅远比前人想象更为精确、宏大的天下水脉图谱。

这个过程枯燥而艰苦,甚至比单纯的体力劳作更耗心神。有人不解,有人抱怨,但大禹始终记得林渊的话。他咬牙坚持着,目光日益坚定,心智也在无数次的实践与思考中变得越发成熟、睿智。

当基础的勘察告一段落,一幅宏大的疏导蓝图在大禹心中,更在林渊的幕后指点下,逐渐清晰起来。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旨在重新梳理天下水脉的宏伟计划——疏浚主干河道,开辟新的支流泄洪,将肆虐的洪水引导向预设的低洼之地或直接导入东海。

治水工程,终于进入了波澜壮阔的实施阶段。

天幕以恢弘的视角,展现了那改天换地的场面:无数部族的人聚集起来,在统一的号令指挥下,挥舞着简陋但经过林渊建议改进的工具,开山凿石,挖掘河道。号子声震天动地,人与自然的抗争,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画面中,大禹身先士卒,他奔走在各个最危险的工段,指挥调度,解决突发问题,他的身影高大而坚定,是所有治水者心中的旗帜与支柱。

然而,细心的观者,尤其是那些经历过之前天幕洗礼、熟知林渊行事风格的人,渐渐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细节。

每当工程遇到极其棘手的技术难题时——比如,如何精确爆破一处阻挡河道的坚硬山体而不引起大面积山崩?如何确定一条新开河道的最佳路径以最小工程量达到最大泄洪效果?如何在松软的淤泥地带稳固河堤基础?

每到这种关键时刻,大禹总会独自离开喧闹的工地,前往附近一处僻静的山谷、林地或高地。而那里,往往有一个模糊的、身着青衣的身影,静静地等待着他。

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没有多余的言语。

大禹会急切地将遇到的难题陈述出来。

那青衣身影或是在地上画出简图,指出关键;或是提出一种从未有人想过的施工方法;或是点明某种被忽略的地质隐患。

往往只是寥寥数语,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便豁然开朗。

随后,大禹便会带着豁然开朗和无比信服的神情返回工地,下达新的、精准有效的指令。难题迎刃而解,工程得以继续推进。

一次,两次,三次……

画面快速闪回,将这一幕幕重复呈现。

大禹是明面上无可争议的领袖、英雄,他承受着最大的压力,享受着最高的荣耀。但真正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把控着全局方向,提供着最核心智慧与解决方案的,却始终是那个隐藏在幕后,连面容都显得模糊不清的青衣身影。

他如同一个无声的舵手,在惊涛骇浪中,稳稳掌控着这艘名为“治水”的巨轮,驶向正确的彼岸,自己却始终隐藏在风浪与迷雾之后。

【恢弘而古老的画外音形式呈现】:

“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渟水,致之海……禹之大功如此!*

然,功成不必在我,功力不必唐捐。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那双看透水脉山河的眼睛,那双指引方向的无形之手,虽名不显于青史,其功却早已烙印于这重塑的天地之间,与江河同寿。”

这画外音,如同历史的定论,清晰地揭示了真相——大禹之功,彪炳史册,毋庸置疑;但真正奠定这万世之功基石的,是那位“无名”的引导者!

紫宸殿前。

武明空浑身冰冷,几乎要瘫软在地。她的希望——涂山氏所带来的“古礼正统”的倚仗,正在被天幕无情地瓦解!如果连圣皇大禹都是林渊“教导”出来的,那么涂山氏所代表的“古礼”,在林渊面前,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