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星澜在叶灵儿的指导下,心神日渐稳固。那根“心锚”让她在面对纷繁的概率丝线时,多了几分从容与底气。团队决定进行下一次实践,这一次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或孤立的系统,而是要嵌入真实的社会网络,检验这能力在人情世故中的微妙作用。

目标选定为提升叶墨染在主流艺术圈的声望。计划的核心,是制造一场看似偶然、实则精心设计的“邂逅”。

目标人物是国际知名导演马修·李。他以其独特的视觉美学和深刻的艺术洞察力闻名,正在本市为新电影寻找灵感。他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习惯,喜欢在陌生城市的街头巷尾随意漫步,捕捉偶然遇见的风景。

“我们需要马修导演,在明天下午三点左右,‘恰好’路过城西的‘静观画廊’,并被橱窗里展示的墨染姐那幅《山涧晨曦》吸引。”苏清月明确了目标。那幅画空灵静谧,却又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与马修导演一贯的审美取向有契合之处。

秦云衣迅速调取了马修导演近期的公开行程、偏好路径模型,以及静观画廊周边的街道人流数据。“明天下午他有一段空白时间,从下榻酒店步行前往一个私人沙龙,有百分之四十的概率会经过画廊所在街道。我们需要将这个概率提升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并确保他的注意力会被画作吸引。”

林星澜的任务变得复杂而精细。她需要做的,不是强行扭转一个人的意志,而是如同春风拂面般,在多个决策节点施加极其微弱的影响。

她首先需要“推动”马修导演在选择步行路线时,更倾向于那条会经过画廊的街道。这涉及他对距离、风景、当下心境的综合考量。

接着,在他走近画廊时,需要“推动”他的视线自然地落在那幅《山涧晨曦》上,或许是因为阳光恰好落在画框玻璃上的一道反光,或许是因为路边行人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吸引了余光,又或许只是他内心一瞬间难以言喻的共鸣。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需要在他看到画的瞬间,轻轻“拨动”他那灵感枯竭的心弦,让画中的意境与他脑海中模糊的电影构思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是一个由无数微小概率串联起来的链条。

林星澜没有紧张,她盘膝坐在叶墨染那幅《星轨扰动图》前,依照叶灵儿所授法门,呼吸平稳深长,心神沉入丹田那团温暖的光中。她的意念不再散乱投射,而是如同精准的探针,在秦云衣计算出的几个关键时间窗口,对着那些代表着“路径选择”、“视觉焦点”、“灵感触发”的纤细丝线,施加了恰到好处的、近乎无形的“推力”。

第二天下午,一切按计划进行。

马修导演在酒店门口微微迟疑,目光扫过地图,最终选择了那条稍远但据说更清静的街道。

他漫步着,思考着电影的构图难题。路过静观画廊时,一辆自行车恰好驶过,铃铛声清脆。他下意识侧头避让,目光顺势落在了画廊明亮的橱窗里。

那幅《山涧晨曦》静静悬挂着。晨光穿透薄雾,照亮溪涧,水汽氤氲,仿佛能听到流水潺潺。就在那一刹那,马修导演脑中困扰他许久的某个画面阻塞豁然开朗!他愣在原地,怔怔地看着那幅画,眼神越来越亮。

他快步走进画廊,仔细观赏那幅画,并与画廊经理交谈了许久,留下了联系方式,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和对画家才华的赞赏。

“目标达成。”分散在周围的龙凌薇队员确认了情况。

舞台已经搭好,聚光灯准备就绪。

叶诗涵登场了。

她并没有立刻大肆宣扬。她只是“恰好”有一位时尚圈的朋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张在静观画廊偶遇国际大导演马修·李的照片,照片角落虚化的背景里,隐约能看见那幅《山涧晨曦》。配文轻描淡写:“偶遇马导,看来他也被这里的艺术气息吸引了。”

这张照片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迅速在文艺圈和影迷圈泛开涟漪。

紧接着,几个有分量的艺术评论人“偶然”发现并点评了叶墨染的几幅作品,盛赞其意境深远,笔法独到。

叶诗涵看准时机,才让团队官方发布了一则简短消息,确认马修导演确实到访过画廊,并对叶墨染女士的作品表示了高度欣赏,称其作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灵感触动”。

她没有过度渲染,只是陈述事实。但经过前期的铺垫,这则消息立刻被赋予了更多想象空间。“国际大导演的灵感缪斯”、“被埋没的东方艺术明珠”……各种赞誉之词开始出现在媒体报道和网络讨论中。

叶墨染的电话几乎被打爆,邀约采访、展览合作的请求纷至沓来。她的身价和知名度,在一夜之间悄然攀升了一个台阶。

苏清月评估着这次行动带来的连锁效应,满意地点点头。“投入产出比极高。证明了我们的‘织网’能力,可以在现实社会中,以最低的成本和风险,撬动可观的资源。”

林星澜这次几乎没有感到疲惫。精准而微弱的干预,配合稳固的心神,让她举重若轻。

陈默看着这一切,心中明悟。这不再是简单的超能力运用,而是一种融合了情报、策划、心理学和舆论操控的、更高层面的“运作”。他们正在学习,如何像最高明的棋手,在命运的棋盘上,落下那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棋子。

一场公开的“巧合”,成就了一段艺坛佳话。

而幕后真正的导演们,正隐藏在光环之后,冷静地评估着这次“演出”的效果,准备着下一场更为精彩的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