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多尔衮重生之铁血宫阙录 > 第52章 《江都和约》正式签订 朝鲜称臣纳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2章 《江都和约》正式签订 朝鲜称臣纳贡

崇德元年冬月二十五日辰时,汉城王宫的勤政殿内,气氛庄严肃穆。殿内的盘龙柱上缠绕着玄色镶白边的清军旗帜,与朝鲜的红色旗帜交错悬挂,形成一种微妙的对峙。殿中央的案几上,摆放着四份用满、汉、蒙、朝四种文字书写的《江都和约》文书,墨迹未干,散发着墨香。

多尔衮身着和硕睿亲王蟒袍,端坐在主位左侧,身后立着吴拜、图尔格、伊尔登、刚林、索尼、图赖、苏拜等白旗将领;阿济格、多铎分坐两侧,济尔哈朗、岳托、萨哈廉、莽古尔泰、硕托、希福等清军将领依次排开;朝鲜一方,李倧身着素色龙袍,面色苍白地坐在主位右侧,崔鸣吉、柳庆宗、李弘胄、金瑬等朝鲜大臣立于身后,人人神色凝重。

“国王陛下,”多尔衮率先开口,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江都和约》的条款已与崔大人商议妥当,今日便是正式签订之日。你若签字画押,大清便会即刻撤军,归还江华岛与平壤,让王室返回汉城;若你执意不签,世子与大君便会被押往盛京,汉城也将继续由清军驻守——你考虑清楚了吗?”

李倧紧紧攥着拳头,指节发白,他看向身旁的崔鸣吉,崔鸣吉悄悄用眼神示意他“以大局为重”。李倧深吸一口气,声音嘶哑:“多尔衮王爷,本王有一事不明——和约中‘暗断明交,明存礼节’,可保多久?三五年后,大清若再逼朝鲜彻底与明朝断交,本王该如何向百姓交代?”

“陛下放心,”崔鸣吉连忙上前解围,“睿王爷已承诺,三五年后是否彻底断交,可根据朝鲜的局势再议。眼下最重要的是签订和约,保住世子与大君,稳定朝鲜的江山社稷。”

多尔衮点头:“崔大人说得对。本王向来言出必行,三五年内,绝不会逼迫朝鲜彻底与明朝断交。但你需记住,若朝鲜暗中与明朝勾结抗清,和约便会即刻作废,大清的铁骑会再次踏入朝鲜。”

李倧沉默片刻,最终还是拿起笔,在四份和约文书上依次签下自己的名字,盖上朝鲜国王的印玺。崔鸣吉、柳庆宗等朝鲜大臣也随之签字盖章,整个过程安静得只能听到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以及李倧压抑的呼吸声。

多尔衮看着文书上的签名,对刚林道:“刚林,你将其中两份和约收好,一份送盛京呈给皇上,一份留清军存档;另外两份交给崔大人,由朝鲜王室与汉城府衙保管。”

“嗻!”刚林上前接过文书,小心翼翼地收入锦盒。

签约仪式结束后,李倧起身道:“王爷,和约已签,还请大清遵守承诺,尽快释放世子与大君,撤军返回盛京。”

“陛下放心,”多尔衮道,“吴拜!”

吴拜立刻上前领命:“末将在!”

“你率两百精骑,即刻前往义州,护送昭显世子、凤林大君前往盛京,刚林随行记录,务必确保世子与大君的安全,不得有误!”多尔衮下令。

“末将遵令!”吴拜与刚林躬身领命,转身离去。

李倧看着他们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不舍,却也只能无奈地坐下。崔鸣吉道:“王爷,臣已安排好王宫的宴席,为各位王爷与将领接风洗尘,还请王爷赏光。”

“不必了。”多尔衮摆手,“清军需尽快撤军,本王还要留在汉城处理后续事宜,宴席就免了。阿济格十二哥,你率正红、镶蓝、正蓝旗主力先行返回义州,等候皇上的旨意;多铎十五弟,你率镶白旗驻守汉城三日,协助崔大人安抚百姓,三日后再撤军返回辽东;硕托侄儿,你率正红旗一部,护送和约文书前往盛京,向皇上复命。”

“嗻!”众人齐声应下,阿济格起身道:“十四弟,那汉城的后续事宜,便交给你了。十二哥在义州等你,咱们一同返回盛京。”

“好。”多尔衮点头,阿济格、多铎、济尔哈朗等将领陆续离去,殿内只剩下多尔衮与朝鲜君臣。

崔鸣吉躬身道:“王爷,关于清军驻军义州的事宜,臣已命人准备营房与粮草,待清军抵达后,便可入驻。另外,朝鲜的汉民代表宁完我、鲍承先昨日求见王爷,不知王爷何时有空接见?”

“今日便见。”多尔衮道,“汉民事务乃治理朝鲜的关键,需妥善处理。柳大人,你即刻派人去请宁完我、鲍承先前来王宫;李大人、金大人,你们负责清点汉城的粮草与物资,按和约规定,准备春秋两季的互市物资。”

“遵令!”柳庆宗、李弘胄、金瑬躬身应下,各自忙碌起来。

不多时,宁完我、鲍承先随柳庆宗来到殿内,二人皆是汉人,曾在明朝为官,后归降朝鲜,如今是朝鲜汉民的代表。他们见到多尔衮,立刻躬身行礼:“草民宁完我、鲍承先,拜见睿王爷。”

“起来吧。”多尔衮道,“本王听说你们为朝鲜汉民的待遇而来,有什么诉求,尽管说。”

宁完我上前一步,躬身道:“回王爷,朝鲜汉民多为辽东移民,在朝鲜备受排挤,土地被朝鲜贵族强占,赋税也比朝鲜百姓重三成。草民恳请王爷在和约中加入‘汉民与朝鲜百姓同等对待’的条款,禁止朝鲜贵族强占汉民土地,减免汉民的赋税。”

鲍承先补充道:“王爷,汉民中不乏有识之士,若王爷能给予汉民平等的待遇,我们愿为大清效力,协助治理朝鲜,安抚汉民人心。”

多尔衮点头:“你们的诉求合理。刚林,你即刻修改和约附件,加入‘汉民与朝鲜百姓同等对待,禁止强占汉民土地,减免汉民三成赋税’的条款,由希福与崔大人共同监管执行。”

刚林躬身应下:“遵令!”

宁完我、鲍承先连忙道谢:“多谢王爷体恤汉民!草民定不负王爷所托,协助治理朝鲜!”

多尔衮摆手:“你们先下去吧,后续的汉民治理方案,范文程先生已初步拟定,日后你们可与他对接。”

二人躬身离去后,崔鸣吉道:“王爷,金尚宪大人被罢官后,一直羁押在宗室府中,昨日听闻和约签订,竟痛哭流涕,说‘此乃朝鲜百年国耻’,还扬言要弃官隐居。”

“哦?”多尔衮眼中闪过一丝兴趣,“金尚宪倒是个忠臣。既然他要隐居,便随他去吧,不必为难他——留着他,也能让朝鲜百姓知道,大清并非容不下主战之人,只是不允许有人破坏两国的和平。”

“王爷仁慈。”崔鸣吉躬身道,“臣即刻派人去宗室府,释放金尚宪,允许他弃官隐居。”

此时,殿外传来侍卫的通报:“王爷,盛京传来消息,礼亲王代善大人派使者送来书信,说是有要事与王爷商议。”

多尔衮接过书信,快速浏览一遍,嘴角勾起一抹淡笑——代善在信中对他此次征朝的功劳大加赞赏,还暗示会在皇太极面前为他美言,支持他获得更多的封赏。多尔衮对崔鸣吉道:“本王需即刻处理盛京的书信,后续事宜便交给你了。三日后,待多铎十五弟撤军,你便护送国王陛下返回汉城王宫,恢复朝鲜的政务。”

“遵令!”崔鸣吉躬身应下。

多尔衮起身,带着吴拜、图尔格、伊尔登等将领离开王宫,前往汉城府衙处理政务。刚走出王宫大门,便见范文程迎面走来,手中捧着一份文书:“王爷,朝鲜汉民治理方案与互市细则已拟定完毕,请王爷过目。”

多尔衮接过文书,边走边看,不时点头:“范先生考虑得很周全。互市的物资交割地点定在义州,由希福与崔鸣吉共同监管;汉民的土地问题,需在三个月内完成清查,归还被强占的土地——这些条款,要尽快纳入和约附件,报给皇上审批。”

“草民遵令。”范文程道,“另外,萨哈廉大人派人来报,正红旗一部已在汉城城外集结,明日便随硕托大人前往盛京护送和约文书。”

“好。”多尔衮道,“刚林,你与范文程先生对接,将所有文书整理完毕后,即刻派人送往盛京;吴拜、图尔格,你们率正白旗精骑驻守府衙外围,确保汉城的安全,防止有人破坏和约。”

“嗻!”众人齐声应下。

与此同时,汉城宗室府内,金尚宪正收拾着简单的行囊。他身着便服,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疲惫与悲愤。昨日听闻和约签订,他在狱中痛哭流涕,直呼“国耻”,今日被释放后,便下定决心弃官隐居。

“大人,您真的要弃官隐居吗?”随从金万基问道,“国王陛下虽已签订和约,但朝鲜仍有不少主战之人,您若留下,或许还能为朝鲜做些什么。”

“留下又能如何?”金尚宪苦笑,“国王已向大清称臣,和约已签,大势已去。我若留下,只会被崔鸣吉等人排挤,与其如此,不如隐居山林,眼不见为净。你不必跟随我,留在汉城,替我关注朝鲜的局势,若有机会复国,定要告知我。”

金万基含泪点头:“大人放心,草民定不负您的嘱托!”

金尚宪背着行囊,走出宗室府,望着汉城的街道,眼中满是不舍。他深深吸了一口气,转身朝着城外的山林走去,背影渐渐消失在人群中。

汉城府衙内,阿济格正召集济尔哈朗、岳托、萨哈廉、莽古尔泰等将领商议撤军事宜。阿济格坐在主位上,语气带着感慨:“此次征朝,虽历经波折,但终究还是成功了。义州、平壤、汉城相继被拿下,江华岛被占,李倧被迫签订和约,朝鲜成为大清的属国——这一切,都离不开十四弟的谋略。”

岳托点头:“十二叔说得对!十四叔突袭江华岛,俘获宗室,是此次征朝成功的关键。若不是他,我们恐怕还在义州与李适死战,更别说拿下汉城,签订和约了。”

萨哈廉附和:“十四叔不仅谋略过人,还懂得‘不扰平民’,赢得了朝鲜百姓的民心,为日后治理朝鲜打下了基础。这种长远的眼光,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济尔哈朗道:“十二哥,此次征朝,十四弟的功劳最大,我们在向皇上复命时,定要如实禀报,让皇上知晓他的功绩。”

阿济格点头:“那是自然。十四弟是我的弟弟,他立了大功,我这个做哥哥的,自然要向皇上如实禀报。待返回盛京后,我便向皇上请旨,为十四弟请功,让他获得应有的封赏。”

莽古尔泰道:“十二哥英明。十四弟此次征朝确实立下大功,封赏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也该尽快撤军返回辽东,等候皇上的旨意。”

阿济格道:“好!明日一早,正红、镶蓝、正蓝旗主力便启程返回义州;多铎十五弟率镶白旗驻守汉城三日,三日后再撤军;硕托侄儿率正红旗一部护送和约文书前往盛京——大家各司其职,不得有误!”

“嗻!”众人齐声应下,各自离去准备撤军事宜。

汉城府衙外,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街道上,清军士兵们正忙着收拾营寨,准备明日撤军。多尔衮站在府衙的院子里,望着远处的王宫,心中暗忖——此次征朝不仅让朝鲜成为大清的属国,还巩固了白旗的势力,提升了自己在朝堂上的威望。接下来,便是返回盛京复命,接受皇上的封赏,同时继续布局,为日后的权力争夺做准备。

范文程走到他身边,躬身道:“王爷,所有文书已整理完毕,明日一早便会派人送往盛京。宁完我、鲍承先已在府衙外等候,他们希望能随王爷一同返回盛京,为大清效力。”

多尔衮点头:“准。宁完我、鲍承先皆是有识之士,留在朝鲜可惜了,让他们随本王返回盛京,日后可为大清的汉民事务与攻明战略出谋划策。”

“草民遵令。”范文程躬身应下。

多尔衮看着院子里忙碌的士兵,对刚林道:“明日一早,你与范文程先生先随硕托侄儿前往盛京,向皇上与额娘(阿巴亥)禀报征朝的情况;本王留在汉城,待多铎十五弟撤军后,再返回义州与阿济格十二哥汇合。”

“遵令!”刚林躬身应下。

夜幕降临,汉城渐渐安静下来,只有清军士兵收拾营寨的声音与偶尔的马蹄声交织。多尔衮站在院子里,望着满天星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此次征朝的成功,只是他宏图霸业的第一步,日后南下攻明,入主中原,他定要成为大清最有权势的人,改变上辈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