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多尔衮重生之铁血宫阙录 > 第57章 阿巴亥问及征朝事 多尔衮禀报战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7章 阿巴亥问及征朝事 多尔衮禀报战略

崇德元年腊月初五夜,睿亲王府的庆功宴已近尾声,宾客们陆续散去。多尔衮送走最后一批客人——硕托与萨哈廉后,便径直走向王府后院的“静思堂”——那是阿巴亥在王府中的居所,自她未殉葬后,皇太极虽未允许她入宫居住,却也默许多尔衮将她安置在王府后院,只叮嘱“不得干预朝政”。

静思堂内,烛火摇曳,阿巴亥身着暗红色旗装,正坐在窗边的软榻上,手中拿着一本《孙子兵法》,身旁的侍女穆克什正为她添着热茶。见多尔衮进来,阿巴亥立刻放下书卷,起身道:“十四爷,宴散了?今日累坏了吧,快坐下歇歇。”

多尔衮躬身行礼:“额娘,儿臣不累。只是让额娘久等了。”他在软榻旁的椅子上坐下,穆克什为他端来一杯热茶,便识趣地退了出去,顺手关上了房门。

阿巴亥看着儿子眉宇间的倦意,眼中满是心疼:“征朝这两个多月,你日夜操劳,如今虽平安归来,却也瘦了不少。额娘问你,此次征朝是否顺利?你十二哥(阿济格)在军中,有无为难你?”

她深知阿济格性情急躁,又因是白旗兄长,对多尔衮的才华既依赖又忌惮,征朝期间难免会有摩擦,故而最担心此事。

多尔衮端着热茶,语气平和地禀报:“额娘放心,此次征朝还算顺利。儿臣与十二哥虽在战术上偶有分歧,却也都是为了大清的利益,并无真正的为难。”

他顿了顿,详细说起征朝的过程:“当初在盛京议事时,皇上提出‘征朝以断明臂’,十二哥主动请缨为主帅,儿臣则提出‘正面牵制义州,奇兵突袭江华岛’的战术——朝鲜主力聚于义州,由李适驻守,城防坚固,若强攻恐延误时日,而江华岛是朝鲜王室避难所,拿下江华岛,俘获宗室,便能迫使朝鲜议和。”

“十二哥起初对这战术颇有微词,觉得儿臣是抢功,”多尔衮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后来在二哥(代善)的调和下,皇上准了儿臣的提议,让儿率正白旗精骑五千执行突袭任务,十二哥则率主力攻义州。”

“攻义州时,十二哥起初想强行攻城,伤亡不小,后来济尔哈朗提议用红衣大炮轰城,才拿下义州。只是十二哥为立威,下令屠城三日,儿臣得知后,便在突袭江华岛时严令‘不扰平民,只取粮草’——一来是怕激起朝鲜民愤,二来也能与十二哥的做法形成对比,为日后治理朝鲜收拢民心。”

阿巴亥点头:“你做得对。你父亲(努尔哈赤)当年征叶赫时,便常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你比你父亲更懂‘以柔克刚’。那突袭江华岛的过程,可还顺利?”

“还算顺利。”多尔衮道,“儿臣让吴拜征集朝鲜渔船,让士兵伪装成渔民,趁涨潮时登陆。图赖率死士先夺滩头,斩杀守将金万春;后来具宏率军来援,吴拜身中一刀仍死战不退,索尼率援军赶到,夹击之下生擒了具宏。拿下滩头后,儿臣率主力直奔江华岛王宫,李倧本想自缢,被崔鸣吉拦下,最终被俘,昭显世子与凤林大君也未能逃脱。”

“议和时,儿臣提出‘朝鲜称臣、送世子为质、互市补给、义州驻军’的条款,崔鸣吉讨价还价,将‘进贡’改为‘互市’,驻军也只许在义州一地,儿臣便顺了他的意——毕竟逼得太紧,恐李倧破罐破摔,反而不利于议和。”

阿巴亥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考虑得周全。皇上虽看重战功,却也怕朝鲜反复,你这般留有余地,正是长远之计。只是……”她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你皇上如今虽封你为‘墨尔根戴青’,却也在提防你吧?额娘听说,他将征朝俘获的三千朝鲜降兵,编入了正黄旗与镶黄旗,并未给你正白旗增兵。”

多尔衮放下茶杯,神色平静:“额娘消息灵通。皇上此举,是为了八旗平衡——正白旗在征朝期间威望大增,若再增兵,恐正黄旗与正蓝旗不满。儿臣明白他的心思,只要兵权仍在手中,兵力多少倒也无妨。”

“你明白就好。”阿巴亥轻叹一声,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递给多尔衮,“这是你在朝鲜安插的眼线金万基送来的——他如今在黄州府衙当差,昨日传来消息,说朝鲜虽与大清签订了《江都和约》,却仍在暗中与明朝往来,李倧派崔鸣吉的亲信偷偷前往宁远,与袁崇焕联络,似在寻求明朝的援助。”

多尔衮接过密信,快速浏览一遍,眉头微蹙——金万基是他在黄州时收服的朝鲜乡绅,为人可靠,消息定然属实。他将密信放在桌上,语气冷淡:“我早料到会如此。朝鲜事明二百余年,怎会因一纸和约便真心归顺?此次称臣,不过是暂时屈服于大清的兵力,心中仍向着明朝。”

阿巴亥忧心忡忡:“那可如何是好?若朝鲜与明朝暗中勾结,日后我们南下攻明时,恐会腹背受敌。”

“额娘放心,儿臣已有应对之策。”多尔衮道,“日后需派人参驻汉城,名为‘协助朝鲜处理互市事宜’,实则监视李倧与朝鲜大臣的动向。儿臣打算让范文程与宁完我前往——范文程熟悉朝鲜汉民事务,宁完我曾在明朝为官,知晓明朝的官场运作,二人一同前往,既能监视朝鲜,又能收集明朝的情报。”

他顿了顿,继续道:“另外,儿臣会让吴拜率五百正白旗精骑,驻守义州——义州是朝鲜与辽东的门户,守住义州,既能确保互市物资的交割,又能及时拦截朝鲜与明朝的联络使者。十二哥虽率主力返回盛京,却留下了萨哈廉率正红旗一部驻守汉城外围,儿臣可与萨哈廉互通消息,形成夹击之势,让李倧不敢轻举妄动。”

阿巴亥闻言,心中稍安:“你想得这般周全,额娘便放心了。只是你要记住,你皇上心思深沉,二哥虽支持你,却也看重八旗平衡,十二哥对你仍有芥蒂,你在朝堂上需步步为营,不可急于求成。”

“儿臣明白。”多尔衮点头,目光落在密信上,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朝鲜只是暂时屈服,明朝也只是强弩之末。待儿臣稳住朝鲜,收集好明朝的情报,日后南下攻明时,定能一举成功——到那时,大清的江山,便不会再是皇上一人说了算。”

阿巴亥心中一震,却未多言——她深知儿子的野心,也明白他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她只是拿起茶杯,为多尔衮添满茶水:“你有这份心,额娘支持你。只是凡事需以自身安全为重,不可冒进。”

多尔衮接过茶杯,轻声道:“多谢额娘。儿臣省得。”

此时,门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穆克什的声音响起:“太妃,豫亲王来了,说有要事找睿王爷。”

阿巴亥道:“让他进来吧。”

门被推开,多铎身着宝蓝色蟒袍,快步走进来,脸上带着几分急切:“十四哥,额娘,刚收到刚林的消息,说鳌拜在皇上面前进言,说正白旗在朝鲜‘私藏粮草’,想借此削弱我们的势力!”

多尔衮眉头一挑,却并未惊慌:“鳌拜倒是消息灵通。不过他没有证据,皇上也不会轻易相信。你先回去,明日一早,儿臣与刚林一同入宫,向皇上禀明粮草的去向——我们在朝鲜所取粮草,一部分已押运回盛京,一部分留给了驻守义州的士兵,还有一部分用于安抚朝鲜汉民,账目清晰,不怕他查。”

多铎点头:“好,那十四哥明日小心。额娘,儿臣先回去了。”他躬身行礼后,便转身离去。

阿巴亥看着多尔衮,语气带着担忧:“鳌拜是皇上的亲信,此次进言,怕是受人指使,你明日入宫需多加留意。”

“额娘放心,儿臣有分寸。”多尔衮拿起桌上的密信,仔细折好放入袖中,“这封密信,儿臣明日会交给刚林,让他安排金万基继续监视朝鲜的动向。至于驻汉城的人选,儿臣也会尽快与范文程、宁完我商议,确保万无一失。”

他站起身,对阿巴亥躬身道:“额娘,时辰不早了,您早些歇息。儿臣明日还要入宫,也先回去了。”

阿巴亥点头:“好,你也早些歇息。记住,无论何时,额娘都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多尔衮应了一声,转身走出静思堂。夜色渐深,王府内的灯火渐渐熄灭,唯有静思堂与多尔衮的书房仍亮着烛火——阿巴亥在为儿子的未来忧心,而多尔衮则在盘算着如何应对明日的朝堂风波,以及如何长远布局,让白旗的势力在八旗中愈发稳固。

走到书房门口,刚林正等候在那里,手中拿着一本账目:“王爷,这是征朝粮草的明细账目,明日入宫时可呈给陛下看,以证清白。另外,范文程、宁完我、鲍承先已在书房内等候,他们想与王爷商议驻汉城监视朝鲜的事宜。”

多尔衮点头:“好,我们进去谈。对了,刚林,金万基送来密信,说朝鲜与明朝暗中往来,此事你需严加保密,只让范先生、宁先生、鲍先生知晓即可。”

刚林躬身应下:“王爷放心,属下明白。”

多尔衮推开书房门,范文程、宁完我、鲍承先立刻起身行礼。他走到书案后坐下,将密信递给三人传阅,沉声道:“我早料到——朝鲜只是暂时屈服,日后需派人参驻汉城,监视其动向。范先生、宁先生,你们二人熟悉汉民事务与明朝官场,此事便交给你们了,具体的安排,我们今日好好商议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