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多尔衮重生之铁血宫阙录 > 第81章 希福验信探虚实 多尔衮整军待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1章 希福验信探虚实 多尔衮整军待发

崇德二年五月二十日辰时,宁远城门外,两匹快马疾驰而来,尘土飞扬。谢尚政身着明军参将服饰,侧身指着身后的希福,对守城士兵道:“这位是大清来的使者希福大人,奉我家督师之命,前来商议军务,快打开城门!”

守城士兵验过谢尚政的令牌,又打量了希福一番——希福身着蒙古锦袍,腰间挂着绿松石佩饰,一副商人模样,却眼神锐利。士兵不敢耽搁,连忙打开城门,引二人入城。

宁远督师府内,袁崇焕身着绯色督师蟒袍,正与祖大寿、何可纲、赵率教、吴安邦(龙井关守将)、周镇国(大安口守将)商议防务。听闻希福抵达,他对众人道:“希福是皇太极的亲信,此次前来是为验证盟约诚意,你们需按此前商议的,对龙井关、大安口的防务只做表面文章,不可露馅。”

“末将遵令!”众人躬身领命,祖大寿却低声道:“督师,若清军真的绕道来袭,龙井关、大安口兵力空虚,恐难抵挡。”

“放心。”袁崇焕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我已在遵化落马坡设伏,只要清军进入伏击圈,祖将军率主力从侧翼突袭,何将军断其后路,定能一举围歼!”

话音刚落,亲兵来报:“督师,谢参将与希福大人已到府外。”

袁崇焕整理衣袍,道:“有请。”

希福随谢尚政走进大厅,拱手道:“大清内弘文院大学士希福,见过袁督师。久闻督师威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希福大人客气。”袁崇焕起身回礼,引二人入座,“大人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不知大汗对盟约之事,可有定论?”

“大汗对督师的诚意颇为认可。”希福端起茶杯,目光却暗中扫过厅内的防务舆图——舆图上,山海关的防御标注得密密麻麻,驻兵三万,而龙井关、大安口仅各标注“驻兵五千”,且无具体防御工事图。他心中一动,故作随意地问:“督师,山海关防务如此严密,可龙井关、大安口作为边境要隘,为何标注简略?莫非是兵力不足?”

袁崇焕笑道:“希福大人有所不知,山海关是辽东门户,自然需重点布防;龙井关、大安口地处蒙古边境,清军若从正面进攻,绝不会绕道此处,故只需留少量兵力驻守即可。”

吴安邦适时附和:“是啊,希福大人,龙井关现有士兵五千,多是新兵,我这个守将每日饮酒作乐,哪有心思整肃防务?若清军真来攻,怕是一触即溃。”

希福心中暗记,又问:“若我军真从蒙古绕道,突袭龙井关,督师打算如何配合?”

“自然是按盟约行事。”袁崇焕道,“我会令吴守将打开城门,放任清军入城;同时按兵不动,不派援军支援遵化、永平,让清军顺利劫掠。但需言明,清军劫掠后不得进攻京师,否则盟约作废。”

当日午后,谢尚政以“商议内应信号”为由,单独带希福前往宁远城墙上观察。希福指着远处的山海关方向,问:“谢参将,山海关的兵力真有三万?我看城墙上的士兵倒是不少。”

谢尚政压低声音:“希福大人有所不知,山海关的三万兵力中,两万是新兵,战力薄弱。我家督师的心思,是借清军之手削弱明朝廷的势力——崇祯帝猜忌心重,若清军劫掠成功,定会治督师的罪,到时候督师便可顺势归降大清,谋个更高的职位。”

“哦?”希福眼中闪过精光,“那督师对‘除掉毛文龙’一事,可有具体计划?”

“毛文龙归附大清后,多次袭扰宁远沿海,督师早已恨之入骨。”谢尚政道,“只要清军劫掠后撤军,督师便会向崇祯帝奏报‘毛文龙通敌,引清军袭明’,借朝廷之手除掉他。到时候,皮岛水师群龙无首,督师可趁机接管,再归降大清。”

希福不动声色,又问:“若清军突袭龙井关时,明军有援军赶来,怎么办?”

“放心。”谢尚政道,“遵化、永平的守将都是督师的人,定会按兵不动。就算崇祯帝下旨调兵,督师也会以‘需巩固山海关防御’为由拖延,绝不让援军干扰清军。”

傍晚时分,希福以“需向大汗禀报”为由,提出告辞。袁崇焕假意挽留:“希福大人不如多留几日,待我备好礼品,再送大人返回盛京。”

“不必了。”希福起身,“大汗还在等我的消息,我需即刻返回。督师放心,我定会向大汗禀报你的诚意,早日促成盟约。”

离开督师府后,希福快马出城,沿途刻意观察宁远至龙井关的路线——果然如谢尚政所言,沿途明军哨探稀少,且多是老弱士兵,根本无巡查之力。他心中已有定论:袁崇焕确有借清军削弱明朝廷之意,密信可信。

五月二十四日午时,希福快马抵达盛京,直奔崇政殿。皇太极正与代善、济尔哈朗、阿济格、莽古尔泰、多尔衮、多铎等诸王议事,见希福归来,连忙道:“希福,快说说,袁崇焕的诚意如何?边境防务是否真如密信所言空虚?”

希福躬身禀报:“陛下,袁崇焕的诚意可嘉!臣在宁远期间,暗中观察防务——山海关虽驻兵三万,却多为新兵;龙井关、大安口各驻兵五千,且多是老弱,防御工事年久失修,守将吴安邦、周镇国皆为袁崇焕亲信,定会按盟约打开城门。”

他顿了顿,补充道:“臣还听闻,袁崇焕私下对谢尚政说,若清军劫掠后不攻京师,他便暂不追击,且会借朝廷之手除掉毛文龙。看来他确有归降大清之心,只是碍于崇祯帝的监视,不敢公然表态。”

“好!”皇太极拍案而起,“既然袁崇焕可信,那绕道袭明的计划便可实施!多尔衮,朕正式任命你为‘奉命大将军’,统领征明大军,即刻筹备出兵事宜!”

多尔衮躬身领命:“臣遵令!定不负陛下所托!”

皇太极随即宣布兵力部署:“多铎为左翼副帅,率镶白旗一万兵力、科尔沁骑兵五千人,担任先锋,负责突袭龙井关;岳托为右翼副帅,率两红旗五千兵力、喀喇沁骑兵两千人,负责粮道护卫与侧翼防御;图尔格为先锋营统领,率正白旗两千精骑,提前侦查明军动向;觉善为后军监军,率正蓝旗五千兵力、敖汉骑兵一千人,负责殿后与监视大军动向;奥巴、苏布地、班第等蒙古贵族,各率本部骑兵协同作战,听从多尔衮调度。”

“臣等遵令!”多铎、岳托、图尔格、觉善、奥巴等齐声领命。

代善此时道:“八弟,出兵日期定在何时?需提前通知蒙古各部,让他们做好准备。”

“七月初一。”皇太极道,“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足够多尔衮筹备兵力与粮草。阿济格、济尔哈朗,你们需在六月二十日前,将十万石粮米、五万两白银、三万件兵器运至义州,作为大军的军需。”

“臣遵令!”阿济格、济尔哈朗躬身领命。

莽古尔泰却道:“陛下,多尔衮手握五万兵力,又有蒙古盟军相助,若他趁机扩充势力,恐难约束。觉善作为监军,需有权随时向陛下奏报,若多尔衮有擅权之举,可暂掌后军兵权。”

皇太极点头:“准。觉善,你需每日向朕奏报大军动向,若多尔衮擅自更改作战计划、私吞劫掠物资,可即刻禀报,朕许你便宜行事。”

“末将遵令!”觉善躬身领命,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多尔衮,带着几分警惕。

五月二十六日辰时,义州府衙议事厅内,多尔衮身着“奉命大将军”铠甲,端坐主位。两侧依次坐着多铎(左翼副帅)、岳托(右翼副帅)、图尔格(先锋营统领)、觉善(后军监军)、奥巴(科尔沁贝勒)、苏布地(喀喇沁首领)、班第(敖汉贝勒)、范文程(参军)、刚林(参军)、宁完我(参军)、吴拜(正白旗固山额真)、苏拜(镶白旗梅勒额真)、图赖(正白旗梅勒额真)等将领,案几上摊着蒙古草原与明朝边境的详细舆图。

“诸位,此次绕道袭明,成败关键在于‘隐秘’与‘快速’。”多尔衮手指在舆图上的科尔沁草原轻点,“大军将于七月初一从义州出发,沿西拉木伦河进入蒙古草原,经敖汉部、奈曼部,绕开山海关,突袭龙井关。”

他转向奥巴:“奥巴贝勒,你需率科尔沁骑兵三千人,提前十日出发,清理蒙古草原的明军哨探——从科尔沁至奈曼的沿途,所有明军哨探务必清除干净,确保大军行军隐秘。若遇蒙古部落阻拦,可出示朕(皇太极)的旨意,若仍不配合,可就地击溃。”

奥巴躬身领命:“王爷放心,科尔沁部定能完成任务!我已令侄子博罗特率精骑先行,勘察沿途路线,确保大军畅通无阻。”

“很好。”多尔衮又看向多铎,“十五弟,你率镶白旗一万兵力、科尔沁骑兵两千人,作为左翼先锋,七月初五抵达奈曼部与主力汇合后,率先向大安口发起进攻——大安口守将周镇国贪生怕死,你只需佯攻一日,他定会弃城而逃,届时你占领大安口,与龙井关形成呼应,防止明军从蓟州增援。”

多铎兴奋道:“十四哥放心,小弟定拿下大安口,不让一兵一卒逃脱!”

岳托此时皱眉:“十四叔,粮道从义州至蒙古草原,再至龙井关,路途遥远,需派重兵护卫。若明军从锦州袭扰粮道,怎么办?”

“这一点我已有安排。”多尔衮道,“苏布地首领,你率喀喇沁骑兵两千人,与岳托贝勒的两红旗协同,守护粮道——喀喇沁部熟悉锦州至蒙古的路线,可提前设伏,防止明军袭扰。”

苏布地躬身道:“王爷放心,喀喇沁部定保粮道安全!我已令儿子固噜思奇布率精骑侦查锦州明军动向,若有异动,即刻禀报。”

觉善此时开口:“王爷,先锋营何时出发?需提前多久侦查龙井关的敌情?”

“图尔格,你率先锋营两千精骑,六月二十日出发。”多尔衮道,“你乔装成蒙古牧民,混入龙井关附近,重点侦查三件事:其一,吴安邦的兵力部署与防御工事;其二,明军的粮草囤积位置;其三,遵化、永平的援军动向。七月初五前,务必传回详细情报。”

图尔格躬身领命:“末将遵令!定在七月初五前传回情报!”

范文程补充道:“王爷,还需派宁完我前往奈曼部,与衮楚克贝勒商议粮草补给——奈曼部位于蒙古草原中部,可作为大军的临时补给点,储存三万石粮米,确保大军行军途中无需携带过多粮草,加快行军速度。”

“准。”多尔衮道,“宁完我,你即刻前往奈曼部,向衮楚克承诺,若他愿提供粮草,战后将永平附近的牧场赐予奈曼部。”

宁完我躬身领命:“属下遵令!”

议事过半,刚林递上一份名册:“王爷,这是蒙古八旗的兵力名册——察哈尔三旗共一万五千兵力,科尔沁部一万,喀喇沁部五千,敖汉部三千,奈曼部两千,总计三万五千蒙古骑兵,已全部集结完毕,可随时出征。”

多尔衮接过名册,快速浏览后道:“很好。蒙古骑兵多为骑兵,机动性强,可作为突袭主力。吴拜、苏拜,你们需在六月底前,将正白、镶白旗的步兵改编为骑兵,确保大军以骑兵为主,提高行军速度。”

“末将遵令!”吴拜、苏拜躬身领命。

六月初一辰时,义州府衙外传来马蹄声,毛文龙的长子毛承禄身着水师参将服饰,带着两名随从,翻身下马。亲兵引他进入书房,毛承禄躬身道:“十四叔,家父派小侄前来,请示清军袭明期间,皮岛水师的动向。”

多尔衮放下手中的舆图,笑道:“承禄来了,坐。你父亲在皮岛的防务做得不错,前几日袭扰锦州沿海,牵制了洪承畴的兵力,立了大功。”

毛承禄坐下后,道:“家父说,袁崇焕复任蓟辽督师后,多次派人联络皮岛水师,试图拉拢李九成等将领,幸好孔有德、耿仲明及时察觉,才未让他得逞。此次清军袭明,家父担心袁崇焕会从海上调兵支援边境,故派小侄前来请示对策。”

“你父亲顾虑得周全。”多尔衮道,“传我命令,令你父亲率皮岛水师主力两万余人,分三路袭扰明朝登州、莱州沿海:一路由李九成率五千水师,突袭登州港,烧毁明军粮船;一路由孔有德率五千水师,进攻莱州府,牵制明军兵力;你父亲则率剩余水师,在辽东沿海巡逻,防止袁崇焕从海上调兵支援龙井关、大安口。”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另外,博尔晋(皮岛监军)近日是否仍在干预水师事务?”

毛承禄点头:“博尔晋将军多次要求家父交出水师的兵权,由他统领,家父以‘需遵十四叔之命’为由拒绝。前日他还试图拉拢耿仲明,许以‘若能掌控水师,便奏请陛下封其为梅勒额真’。”

“哼,好大的胆子。”多尔衮冷笑,“你回去转告你父亲,若博尔晋再敢干预水师事务,或试图拉拢将领,可先斩后奏!皮岛水师是我一手整合的,绝不能让他染指。待此次袭明成功后,我会向陛下奏请,将博尔晋调回盛京,另派亲信接管监军之职。”

毛承禄躬身领命:“小侄遵令!定将十四叔的命令转告家父。另外,家父还问,若明军从登州、莱州派水师反扑,该如何应对?”

“无需担忧。”多尔衮道,“明军登州、莱州的水师战力薄弱,且无统一指挥,你父亲只需采用‘游击战术’,袭扰后即刻撤退,避免与明军正面交锋。若遇紧急情况,可派快马向义州求援,我会派镶白旗骑兵从陆路支援。”

毛承禄起身道:“小侄明白了!家父定按十四叔的命令行事,确保皮岛水师能牵制明军,为清军袭明提供助力。”

“很好。”多尔衮道,“你即刻返回皮岛,转告你父亲,战后我会向陛下为他请赏,晋封他为‘智顺王’,世袭罔替。”

毛承禄大喜,躬身道:“多谢十四叔!小侄定不负所托!”

送走毛承禄后,刚林走进书房,递上一封密信:“王爷,阿巴亥太妃送来密信,说皇太极近日派罗什(国史院大学士)前往蒙古各部,名为‘慰问’,实则核查蒙古盟军的兵力部署,恐是在监视您的动向。”

多尔衮接过密信,快速浏览后道:“罗什是八哥的亲信,他此行的目的,是想摸清蒙古盟军是否真的听从我的调度。你即刻派人前往科尔沁、喀喇沁部,转告奥巴、苏布地,若罗什询问盟军动向,便说‘一切按陛下旨意,听从奉命大将军调度’,不可透露具体作战计划。”

“属下遵令!”刚林躬身领命。

此时,多铎走进书房,兴奋道:“十四哥,镶白旗的骑兵改编已完成,图赖的先锋营也已整装待发。奥巴贝勒派人来报,科尔沁骑兵已开始清理蒙古草原的明军哨探,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很好。”多尔衮走到舆图前,手指在龙井关、大安口的位置轻点,“只要希福验证无误,蒙古盟军配合,皮岛水师牵制到位,此次绕道袭明定能成功。待拿下龙井关、大安口,我们便可直逼遵化、永平,劫掠足够的粮饷,为日后攻明奠定基础。”

多铎点头:“十四哥,岳托和觉善毕竟是八哥派来的监军,他们若在行军途中故意刁难,怎么办?”

“让他们刁难。”多尔衮冷笑,“岳托要‘稳’,我们便给他‘稳’的表象;觉善要‘监视’,我们便让他看到‘合规’的部署。但实际的行军速度与突袭时机,仍由我们掌控。只要拿下大安口、龙井关,他们就算想发难,也无济于事。”

六月初五,图尔格率先锋营两千精骑从义州出发,乔装成蒙古牧民,向龙井关方向疾驰而去。同日,宁完我抵达奈曼部,与衮楚克贝勒达成协议,衮楚克承诺提供三万石粮米作为补给,条件是战后获得永平附近的牧场。

六月初十,阿济格、济尔哈朗将十万石粮米、五万两白银、三万件兵器运至义州,多尔衮令吴拜、苏拜负责接收与分发,确保大军的军需供应。

六月十五,奥巴派人来报,蒙古草原的明军哨探已全部清理完毕,从科尔沁至奈曼的路线畅通无阻,可确保大军行军隐秘。

义州府衙内,多尔衮看着不断传来的捷报,对范文程道:“范先生,看来此次袭明的准备已基本就绪。只要图尔格传回龙井关的详细情报,我们便可在七月初一准时出兵。”

范文程道:“王爷,还需提防袁崇焕的伏击。皮岛眼线回报,袁崇焕已在遵化落马坡增派兵力,似有设伏之意。我们需提前派奥巴率科尔沁骑兵佯攻,引诱明军暴露伏击位置,再派图赖率精骑从侧翼突袭,打破伏击。”

“准。”多尔衮道,“刚林,你即刻起草作战预案,将‘应对落马坡伏击’纳入计划,明日呈交陛下审阅。”

刚林躬身领命:“属下遵令!”

此时,觉善走进书房,道:“王爷,陛下令我每日奏报大军筹备进度,今日的奏报需详细列明兵力部署、粮草供应、先锋动向,还请王爷告知。”

多尔衮递给他一份清单:“这是今日的筹备进度,你按此奏报即可。另外,图尔格的先锋营已出发,若陛下询问,便说‘先锋营已按计划侦查,进展顺利’。”

觉善接过清单,仔细查看后道:“王爷,清单中未提及蒙古盟军的具体部署,陛下若询问,该如何回答?”

“按实回答即可。”多尔衮道,“蒙古盟军的部署已报陛下批准,无需隐瞒。”

觉善躬身道:“属下明白。”转身离去后,他立刻写下密信,派人送往盛京,详细禀报“多尔衮筹备进度顺利,但对蒙古盟军的部署掌控严密,似有独断专行之嫌”。

多尔衮看着觉善的背影,对刚林道:“觉善的密报,八哥很快便会收到。但此时大军筹备已近完成,他就算想更改部署,也为时已晚。我们只需按计划出兵,拿下龙井关、大安口,便可掌握主动权。”

刚林点头:“王爷所言极是。皮岛水师那边,毛文龙已按命令开始袭扰登州、莱州沿海,袁崇焕的注意力被牵制,短期内不会察觉我军的真实动向。”

六月二十日,图尔格从龙井关附近传回情报:“龙井关守将吴安邦率五千新兵驻守,防御工事年久失修,粮道从遵化运输,每日辰时出发;遵化守将王元雅率两万新兵驻守,战力薄弱;永平守将周文郁已按袁崇焕命令,不做增援准备;落马坡确有明军埋伏,约一万兵力,由祖大寿统领。”

多尔衮收到情报后,对多铎、岳托、觉善等将领道:“图尔格的情报已确认,袁崇焕果然在落马坡设伏。我们按原计划行事:多铎率左翼先锋攻大安口,图尔格攻龙井关,奥巴率科尔沁骑兵佯攻落马坡,引诱祖大寿暴露,再派图赖率精骑突袭,打破伏击。”

“遵令!”众人齐声领命。

七月初一的出征日期日益临近,义州城内的气氛愈发紧张。多尔衮每日亲自校场操练大军,正白、镶白旗的士兵与蒙古骑兵协同训练,阵列严整,士气高涨。

六月二十五日,毛承禄再次从皮岛赶来,禀报:“十四叔,家父率水师袭扰登州、莱州沿海,烧毁明军粮船三艘,牵制明军兵力两万余人,袁崇焕已派何可纲率五千水师驰援,短期内无法从海上调兵支援边境。”

“很好。”多尔衮道,“你父亲做得不错。你即刻返回皮岛,令他继续袭扰,若袁崇焕从陆路调兵支援龙井关、大安口,便从海上袭扰宁远,迫使他回防。”

毛承禄躬身领命:“小侄遵令!另外,家父还问,博尔晋近日安分许多,是否仍需提防?”

“不可放松。”多尔衮道,“博尔晋是八哥的人,就算暂时安分,也需密切关注。若他有任何异动,可按此前的命令,先斩后奏。”

毛承禄点头:“小侄记住了!”

送走毛承禄后,多尔衮站在义州城墙上,望着蒙古草原的方向,心中暗忖——此次绕道袭明,不仅能劫掠明朝的粮饷,削弱其国力,更能借机掌控蒙古八旗的兵权,压制阿济格、莽古尔泰的势力。只要成功,他在大清的威望与权势将再上一个台阶,为日后与皇太极的博弈增加重要筹码。

此时,刚林送来阿巴亥太妃的密信,信中写道:“皇太极已察觉你在蒙古盟军的影响力,可能会在出征后派济尔哈朗率镶蓝旗赴蒙古草原,试图切断你的退路。你需提前派奥巴率科尔沁骑兵回防,防止济尔哈朗异动。”

多尔衮看完密信,对刚林道:“回复额娘,说我已安排奥巴在出征后留下三千科尔沁骑兵驻守蒙古草原,若济尔哈朗敢来,定能牵制。让她无需担忧,我定会顺利完成袭明任务,早日返回盛京。”

刚林躬身应下:“属下遵令!”

七月初一的清晨越来越近,义州城内的大军已整装待发。多尔衮知道,一场决定大清与自己命运的远征即将开始,他已做好准备,迎接这场围绕权力与利益的博弈。

最后,多尔衮对多铎道:“十五弟,明日便是七月初一,你率左翼先锋先行出发,按计划与图尔格汇合,务必在七月初五前拿下大安口、龙井关。”

多铎躬身道:“十四哥放心,小弟定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