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多尔衮重生之铁血宫阙录 > 第152章 崇祯闻警调兵将 承畴受命困监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2章 崇祯闻警调兵将 承畴受命困监军

崇德四年八月十三,锦州城外的夜色里,孙文举带着几个亲兵悄悄跟在硕托和阿达礼的队伍后面,眼看他们往大凌河方向去了,心里暗自嘀咕:这俩草包,怕是真要中明军的埋伏。而此时的北京紫禁城,乾清宫的烛火从凌晨亮到了晌午,崇祯皇帝手里捏着一封加急塘报,指节都泛了白。

“祖大寿的折子,你们都看看!”崇祯把塘报往御案上一扔,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旁边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化连忙捡起,递给站在最前面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殿里跪着一圈大臣,户部尚书毕自严、刑部尚书刘之凤、工部尚书范景文,还有左都御史刘宗周、翰林院学士倪元璐,个个低着头,不敢吭声。

陈新甲快速扫完塘报,脸色凝重:“陛下,祖大寿奏报,锦州、松锦一线发现大量清军活动,多尔衮、莽古尔泰等人已率军抵达锦州城外,看架势是要大举进攻。锦州城内兵力不足三万,祖大寿请求朝廷速派援兵。”

“援兵?朕倒是想派!”崇祯来回踱步,龙袍的下摆扫过御案,“去年宁远之战,损兵折将,国库早就空了!毕自严,你来说说,户部能凑出多少粮草和军饷?”

毕自严连忙磕头:“陛下,去年陕西旱灾,今年河南又闹蝗灾,各地的赋税都收不上来。户部库房里的存粮,撑死了够京城守军三个月,军饷更是欠了半年。要给锦州调兵,粮草和军饷……实在难办啊!”

“难办?难道就让锦州落在清军手里?”崇祯停下脚步,指着毕自严,“朕养着你们这些大臣,不是让你们来跟朕说‘难办’的!范景文,工部能不能赶制一批攻城器械,支援锦州?”

范景文道:“陛下,工部的铁料和木材都优先供应山海关了,要赶制器械,至少需要一个月。而且工匠不够,很多都被征去修皇陵了……”

“修皇陵!修皇陵!”崇祯气得发抖,“现在清军都快打到锦州了,还管什么皇陵!传旨,暂停皇陵工程,所有工匠都调去工部,日夜赶工,半个月内,必须拿出五百架云梯和一百门红衣大炮!”

“臣遵旨!”范景文连忙应道。

刘宗周这时开口:“陛下,臣有本奏。锦州是山海关的屏障,绝不能丢。但派兵支援,人选很重要。去年宁远之战,总兵吴三桂畏敌不前,总兵刘肇基损兵折将,这些人都不堪大用。臣以为,洪承畴可担此任。”

“洪承畴?”崇祯眼睛一亮。洪承畴之前在陕西镇压农民军,打了不少胜仗,确实是个能打的将领。但他又有些犹豫,“洪承畴现在在陕西,要是把他调走,陕西的农民军怎么办?”

陈新甲道:“陛下,陕西的农民军已经被打散了,李自成逃到了商洛山,张献忠躲进了四川,暂时翻不起大浪。不如让洪承畴率陕西的兵马,驰援锦州,既能解锦州之围,又能震慑清军。”

倪元璐道:“陛下,洪承畴虽然会打仗,但他手握重兵,要是在前线拥兵自重,怎么办?当年袁崇焕就是例子啊!”

提到袁崇焕,崇祯的脸色更沉了。袁崇焕当年也是他信任的将领,最后却以“通敌叛国”的罪名被凌迟,这件事一直是他心里的刺。“你说得有道理,”崇祯道,“洪承畴不能放权太多。这样,让他率陕西总兵王朴、杨国柱、唐通,还有宣府总兵白广恩、大同总兵姜镶,共八镇兵马,驰援锦州。但军饷和粮草由户部直接供应,不经他手。另外,派一个监军去,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凡事都要向朕禀报,不得擅自做主。”

陈新甲愣了一下:“陛下,派监军恐怕不妥。监军不懂军务,要是乱指挥,会误了大事啊!”

“朕让他去,不是让他指挥军务,是让他盯着洪承畴!”崇祯道,“王德化,你推荐一个可靠的太监去当监军。”

王德化想了想,道:“陛下,高起潜之前在宣府当过监军,熟悉边务,为人也谨慎,让他去最合适。”

“高起潜?”崇祯点头,“行,就他了。传旨,封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率八镇兵马驰援锦州;高起潜为监军太监,随军前往,凡事需与洪承畴商议后再行,但若有重大决策,必须奏请朕批准。”

“陛下,”陈新甲还想劝,“八镇兵马各有归属,洪承畴要是没有全权,恐怕指挥不动啊!比如王朴和杨国柱,两人素来不和,要是没人压着,肯定会闹矛盾。”

“指挥不动?那就让他想办法!”崇祯不耐烦地挥挥手,“朕已经给了他总督的头衔,要是连几个人都管不住,他洪承畴也不配当这个总督!好了,这事就这么定了,你们都下去准备吧。陈新甲,你亲自去陕西,传朕的旨意,让洪承畴尽快启程。”

“臣遵旨!”陈新甲无奈,只好磕头领旨。

大臣们陆续退出乾清宫,只有王德化还留在里面。崇祯坐在龙椅上,揉着太阳穴:“王德化,你说,洪承畴能守住锦州吗?”

王德化道:“陛下放心,洪大人是能征善战的将领,高公公又能帮陛下盯着,肯定没问题。只是……粮草和军饷的事,还得让毕大人想想办法,总不能让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啊。”

“朕知道。”崇祯叹了口气,“你去告诉毕自严,让他不管用什么办法,都要凑出粮草和军饷。实在不行,就向宗室和大臣们募捐,谁要是敢不捐,朕饶不了他!”

“奴才遵旨!”王德化躬身退下。

乾清宫里只剩下崇祯一人,他看着窗外的天空,心里满是焦虑。内有农民军作乱,外有清军入侵,这大明的江山,就像一艘在风浪里飘摇的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翻。他只能寄希望于洪承畴,希望他能守住锦州,为大明争取一点时间。

三天后,陈新甲抵达陕西西安的总督府。洪承畴正在和部下商议镇压农民军的事,见陈新甲来了,连忙迎上去:“陈大人,您怎么来了?是不是朝廷有什么旨意?”

陈新甲道:“洪大人,陛下有旨,召你即刻前往锦州,驰援祖大寿。”

洪承畴愣了一下:“锦州?清军又打锦州了?那陕西的农民军怎么办?”

“陛下说了,陕西的农民军暂时翻不起大浪,让你率八镇兵马驰援锦州,封你为蓟辽总督。”陈新甲把圣旨递给洪承畴,“你看看吧。”

洪承畴接过圣旨,仔细看完,脸色沉了下来:“陛下让我率八镇兵马去锦州,却让高起潜当监军,凡事都要奏请陛下批准?这不是捆住我的手脚吗?没有全权,我怎么指挥将士们打仗?”

陈新甲叹了口气:“洪大人,陛下也是担心你拥兵自重。你就忍忍吧,只要能守住锦州,陛下肯定会信任你的。”

“忍?”洪承畴冷笑,“当年袁崇焕就是因为陛下的猜忌,才落得个凌迟的下场。我要是事事都奏请陛下,等陛下的旨意下来,锦州早就丢了!”

旁边的总兵王朴道:“总督大人,要不我们抗旨不遵?陕西的农民军还没彻底平定,我们不能走!”

“抗旨不遵?那是死罪!”洪承畴道,“陛下的旨意,我们不能违抗。只是这监军……高起潜是什么人?他懂军务吗?要是在前线乱指挥,我们就麻烦了。”

杨国柱道:“大人,不如我们先启程,路上再想办法。实在不行,就把高起潜晾在一边,我们自己指挥打仗。”

“不行。”洪承畴道,“高起潜是陛下的人,要是得罪了他,他在陛下面前说我们几句坏话,我们就完了。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陈大人,陛下给的粮草和军饷什么时候能到?”

陈新甲道:“户部正在凑,估计还要半个月。陛下让你先率兵马启程,粮草和军饷随后就到。”

“半个月?”洪承畴皱眉,“将士们饿着肚子怎么启程?这样,你先回北京,催催毕自严,让他尽快把粮草和军饷送来。我在这里准备一下,等粮草和军饷到了,就立刻启程。”

“好。”陈新甲道,“那我就先回去了,你尽快准备,锦州那边可等不起。”

陈新甲走后,洪承畴召集八镇总兵开会。除了王朴和杨国柱,还有宣府总兵白广恩、大同总兵姜镶、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马科、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宁远总兵刘肇基。八个人坐在总督府的大堂里,气氛凝重。

洪承畴道:“陛下有旨,让我们率八镇兵马驰援锦州。但陛下派了高起潜当监军,凡事都要奏请陛下批准,军饷和粮草由户部直接供应。你们怎么看?”

白广恩道:“大人,这监军就是个麻烦!上次我在宣府,高起潜当监军,什么都不懂,还乱指挥,差点让我们打了败仗!”

姜镶道:“是啊大人,没有全权,我们怎么打仗?要是事事都等陛下的旨意,肯定会误事!”

吴三桂道:“大人,要不我们向陛下上书,请求撤销监军?就说前线军情紧急,需要总督全权指挥。”

“上书?陛下要是能听进去,就不会派监军了。”洪承畴道,“现在只能先启程,到了锦州再说。你们回去准备一下,三天后出发。粮草和军饷的事,我已经让陈新甲催户部了,应该很快就能到。”

“大人,要是粮草和军饷没到,我们怎么出发?”刘肇基道,“将士们已经欠了三个月军饷了,要是再没有粮草,恐怕会哗变。”

洪承畴道:“我已经让西安的知府周文举和知县马德顺,先从地方上凑一些粮草和军饷,先应付一下。等户部的粮草和军饷到了,再补给将士们。”

“也只能这样了。”唐通道,“大人,我们听你的,你说什么时候出发,我们就什么时候出发。”

散会后,总兵们陆续离开。洪承畴留在大堂里,心里满是无奈。他知道,这趟锦州之行,肯定不会顺利。高起潜的监军,八镇总兵的不和,粮草和军饷的短缺,还有清军的虎视眈眈,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让他万劫不复。但他没有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上。

三天后,高起潜带着几个亲信太监,来到了西安。洪承畴在总督府门口迎接他,脸上没什么表情:“高公公,一路辛苦了。”

高起潜皮笑肉不笑:“洪大人客气了。陛下让咱家来给你当监军,以后还请洪大人多多关照。”

“高公公是陛下的人,应该是洪某请公公多多关照才对。”洪承畴道,“兵马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粮草和军饷到了,我们就启程。”

“粮草和军饷?咱家已经收到毕自严的信了,说半个月内就能到。”高起潜道,“洪大人,陛下让咱家跟你说,到了锦州,凡事都要跟咱家商量,重大决策一定要奏请陛下批准,可不能擅自做主啊。”

“洪某知道了。”洪承畴道,“公公一路劳累,先去休息吧。等粮草和军饷到了,我们就出发。”

高起潜点头,跟着太监去休息了。洪承畴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冷笑——这个高起潜,肯定是来监视他的。到了锦州,他要是敢乱指挥,自己可不会给他好脸色。

接下来的几天,洪承畴一边等着粮草和军饷,一边训练兵马。王朴和杨国柱还是老样子,天天吵架,洪承畴只能从中调解。白广恩和姜镶则在偷偷囤积粮草,生怕到了前线饿着肚子。吴三桂和刘肇基倒是还算安分,只是偶尔会抱怨军饷没到。

半个月后,粮草和军饷终于到了。洪承畴立刻下令启程,八镇兵马浩浩荡荡地向锦州方向出发。高起潜坐在轿子里,一路上都在向洪承畴打听军情,洪承畴只是敷衍着回答,不肯多说。

路上,王朴找到洪承畴:“大人,高起潜这几天一直在打听我们的兵力部署,肯定是想向陛下打小报告。我们要不要做点什么?”

洪承畴道:“不用。他想打听就让他打听,反正我们的兵力部署,陛下早晚都会知道。只要我们能打胜仗,他说什么都没用。”

杨国柱道:“大人,我听说清军在锦州城外部署了很多兵力,多尔衮和莽古尔泰都在,我们这次怕是不好打啊。”

“不好打也得打。”洪承畴道,“锦州是山海关的屏障,丢了锦州,清军就能长驱直入,到时候大明就危险了。我们只能背水一战,没有退路。”

走了一个月,终于快到锦州了。这天傍晚,队伍在一个叫杏山的地方扎营。高起潜让人把洪承畴叫到他的营帐里:“洪大人,我们快到锦州了,你打算怎么打?”

洪承畴道:“我打算先派人去锦州和祖大寿联系,了解清军的情况,然后再制定作战计划。”

“联系祖大寿?”高起潜道,“不行!陛下说了,凡事都要奏请他批准。你要联系祖大寿,得先写奏折,派人送到北京,等陛下批准了才能去。”

洪承畴愣住了:“高公公,现在军情紧急,等奏折送到北京,再等陛下的旨意下来,至少需要半个月。到时候,清军可能已经攻下锦州了!”

“那也不行!”高起潜道,“陛下的旨意,不能违抗。你要是敢擅自联系祖大寿,咱家就向陛下参你一本!”

洪承畴气得浑身发抖:“高公公,你这是在误国!锦州要是丢了,你负得起责任吗?”

“负不负责任,是陛下说了算,不是你说了算!”高起潜道,“反正你不能擅自行动,必须等陛下的旨意。”

洪承畴看着高起潜,心里满是愤怒和无奈。他知道,和这个太监讲道理是没用的。他只能转身离开营帐,回到自己的营帐里。

王朴和杨国柱正在等着他,见他脸色难看,连忙问道:“大人,怎么了?高起潜又为难你了?”

洪承畴把事情说了一遍,王朴骂道:“这个死太监!懂个屁的军情!要是等陛下的旨意,锦州早就没了!”

杨国柱道:“大人,要不我们不管他,偷偷派人去联系祖大寿?”

“不行。”洪承畴道,“高起潜肯定会派人盯着我们,要是被他发现了,他肯定会向陛下告状。到时候,我们不仅会被治罪,还会影响军心。”

“那怎么办?”王朴道,“总不能就这么等着吧?”

洪承畴坐在椅子上,沉默了很久,道:“只能等了。我现在就写奏折,派人快马送到北京。希望陛下能快点批复,别耽误了大事。”

他拿起笔,开始写奏折。烛光下,他的脸色凝重,心里充满了绝望。他知道,这封奏折送出去,可能会耽误最佳的战机,但他没有选择。在这个多疑的皇帝手下当差,他只能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第二天一早,洪承畴派了一个亲信,带着奏折快马前往北京。高起潜知道后,满意地点点头:“洪大人,这就对了。凡事都要听陛下的,这样才能打胜仗。”

洪承畴没有理他,只是让人加强戒备,防止清军偷袭。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他只能在等待中度过,不知道锦州的情况会变成什么样,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如何。

几天后,祖大寿派人送来一封密信,说清军已经开始攻城了,锦州城内的粮草只够支撑一个月,请求洪承畴尽快出兵。洪承畴拿着密信,心里焦急万分,但他只能把密信藏起来,不敢让高起潜知道。

他召集总兵们开会,道:“祖大寿派人来报,清军已经开始攻城了,锦州城内的粮草只够支撑一个月。但高起潜不让我们擅自行动,必须等陛下的旨意。你们说,我们该怎么办?”

白广恩道:“大人,不能再等了!就算抗旨,我们也要出兵!不然,锦州就真的丢了!”

姜镶道:“是啊大人,我们率八镇兵马,未必打不过清军。只要我们能解锦州之围,陛下肯定不会怪罪我们的。”

洪承畴犹豫了——抗旨是死罪,但要是眼睁睁看着锦州丢了,他也难逃罪责。他看着总兵们,心里做着艰难的决定。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亲兵的声音:“大人,北京传来消息,陛下批准您联系祖大寿了,还让您尽快出兵,解锦州之围!”

洪承畴猛地站起来:“真的?快把旨意拿来!”

亲兵拿着旨意走进来,洪承畴接过一看,上面写着:“准洪承畴联系祖大寿,相机行事,尽快解锦州之围。高起潜仍为监军,需监督洪承畴,事事禀报。”

“相机行事?”洪承畴松了口气,“太好了!陛下终于同意我们出兵了!”

总兵们也很高兴,王朴道:“大人,那我们现在就出发,去解锦州之围!”

洪承畴点头:“好!传我命令,全军启程,向锦州进发!”

队伍浩浩荡荡地向锦州出发,洪承畴骑在马上,看着前面的队伍,心里终于有了一丝希望。他知道,接下来的战斗会很艰难,但至少他有了行动的自由。他一定要解锦州之围,守住这大明的屏障。

高起潜坐在轿子里,心里也很高兴。他觉得,是自己的坚持,让洪承畴遵守了陛下的旨意。他决定,到了锦州,一定要好好表现,向陛下证明自己的能力。

队伍走了两天,离锦州越来越近。洪承畴让人去联系祖大寿,告诉他们援兵快到了。祖大寿收到消息后,心里也松了口气,连忙组织将士们加强防守,等待援兵。

这天晚上,队伍在一个叫松山的地方扎营。洪承畴和高起潜坐在营帐里,商量着明天的作战计划。

“洪大人,明天我们怎么打?”高起潜问道。

洪承畴道:“我打算兵分两路,一路由王朴和杨国柱率领,从正面进攻清军大营;另一路由白广恩和姜镶率领,从侧面偷袭,打乱清军的部署。我和你率领中军,在后面接应。”

高起潜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但你要记住,凡事都要向我禀报,不能擅自做主。”

洪承畴道:“我知道了。高公公,明天打仗的时候,还请你在中军待着,不要去前线。前线危险,要是你出了什么事,我没法向陛下交代。”

高起潜心里很高兴,觉得洪承畴终于尊重他了:“好,洪大人有心了。明天就看你的了,一定要打个大胜仗,让陛下高兴高兴。”

洪承畴点头,心里却在想——明天的战斗,一定要赢。只有赢了,才能保住锦州,保住大明的江山,也保住自己的性命。他看着帐外的月亮,心里充满了决心。

这时,帐外传来亲兵的声音:“大人,祖大寿派人来了,说清军今晚可能会偷袭我们的大营。”

洪承畴猛地站起来:“什么?清军要偷袭?快,传我命令,全军戒备,准备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