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多尔衮重生之铁血宫阙录 > 第159章 锦州粮绝无援应 大寿无奈献城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9章 锦州粮绝无援应 大寿无奈献城降

锦州府衙的大堂里,粮袋堆在角落,袋底朝天,最后一点米糠都被刮得干干净净。祖大寿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攥着半块树皮饼,饼渣簌簌往下掉——这是城里最后一批能吃的东西,再撑不过三天,士兵就要真的人相食了。副将张世安跌跌撞撞跑进来,裤腿上还沾着泥土,声音发颤:“总兵,不好了!西城门的士兵闹起来了,说要开城投降,还把粮官给打了!”

祖大寿猛地站起来,树皮饼掉在地上:“反了他们了!张世安,你带我的亲兵去,把带头闹事的抓起来,杀一儆百!”

“抓不得啊总兵!”张世安急得跺脚,“现在满城士兵都饿疯了,抓了一个,怕不是要全反了!刘振邦从北京回来的路上被清军截了,好不容易逃回来,说……说朝廷根本没派援军,还说洪承畴大人已经降清了!”

“什么?”祖大寿如遭雷击,踉跄着扶住桌角。洪承畴是明廷在辽东的最后指望,他降了,锦州就真成了没人管的孤城。这时,儿子祖泽润掀帘进来,眼眶通红:“爹,您别硬撑了。城里的百姓已经开始吃观音土,士兵们连弓都拉不动了。清军那边派阿尔津来传话,说只要您献城,不仅保咱们全家性命,还让您继续守锦州,待遇不变。”

祖大寿盯着儿子,声音发哑:“你也想让我降?忘了上次咱们诈降,差点被皇太极砍了头?这次再降,他能信咱们吗?”

“爹,上次是没办法,这次不一样!”祖泽润扑通跪下,“明廷已经放弃咱们了!您要是不降,城里几万军民都得饿死、战死!清军说了,多尔衮王爷担保,绝不会算旧账。您就当为了百姓,为了弟兄们,降了吧!”

祖大寿看着儿子,又想起城外饿殍遍地的景象,心里像被刀割。他沉默了很久,终于叹了口气:“罢了,罢了。传我命令,明天一早,开城献降,让士兵们别再抵抗了。”

第二天清晨,锦州的东门缓缓打开。祖大寿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官服,手里捧着锦州的印信,站在城门下。远处,多尔衮率着正白旗的精锐列阵而来,甲胄在晨光下泛着冷光。阿尔津打马上前,翻身下马:“祖总兵,多尔衮王爷说了,只要您真心归降,之前的事一笔勾销。”

祖大寿把印信递过去,声音低沉:“我祖大寿,愿降大清。只求王爷信守承诺,别伤害城里的百姓和士兵。”

多尔衮骑马走过来,看着他,语气平和:“祖总兵放心,本王说过的话,绝不会食言。皇太极陛下已经下旨,让你继续镇守锦州,麾下士兵依旧归你统领,待遇和从前一样。”

祖大寿愣了一下,没想到清军会这么宽容。他躬身道:“谢王爷,谢陛下。”

多尔衮挥挥手:“阿尔津,带祖总兵去清点城防,安抚百姓。刚林,你率部入城,接管城门,不许士兵骚扰百姓。”两人领命而去,祖大寿跟着阿尔津往城里走,看着街上陆续走出的百姓和士兵,心里五味杂陈——他终究还是降了,只是这次,是真的没了回头路。

锦州陷落的消息传到盛京,皇太极正在和庄妃商议辽东的防务。听到消息,他大喜过望,立刻下旨:“赏多尔衮白银两千两,绸缎两百匹;封祖大寿为三等总兵,仍守锦州;所有投降的明军士兵,愿意留营的编入各旗,不愿留的发放路费回家。”

庄妃笑着道:“陛下这招安抚之策好,既收了锦州,又得了人心。以后再打山海关,祖大寿说不定还能帮上大忙。”

“是啊,多亏了多尔衮谋划得当。”皇太极道,“传旨,让多尔衮尽快回盛京,朕要亲自设宴犒劳他。”

而此时的盛京天牢里,莽古尔泰正拍着牢门大喊:“放我出去!皇太极你这个小人!凭什么软禁我?我要见陛下!”牢门外,狱卒王德海端着一碗药,面无表情地站着:“贝勒爷,别喊了,陛下有旨,您安心在这儿养病,别折腾了。”

“养病?我没病!”莽古尔泰一脚踢翻药碗,药汁洒了一地,“这是毒药!是多尔衮让你害我的!我知道,他想吞了我的部众,想独掌大权!”

王德海弯腰收拾碎片,没接话。莽古尔泰坐在稻草堆上,越想越气——他本是太祖之子,却处处被皇太极打压,现在连兵权都被多尔衮夺走,还要被软禁,迟早是个死。可他没力气再闹了,这些天牢里的饭食越来越差,他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咳嗽越来越厉害,有时候咳得连气都喘不上来。

当天晚上,天牢里传来消息——莽古尔泰“病死”了。刚林第一时间把消息报给多尔衮,多尔衮正在书房看锦州的地图,听了只是淡淡点头:“知道了。按宗室规制,草草安葬,别声张。”

多铎走进来,脸上带着一丝轻松:“十四哥,莽古尔泰一死,他那些旧部就彻底安分了,以后再也没人跟咱们作对了。”

“别大意。”多尔衮放下地图,“八哥心里肯定清楚是怎么回事,只是现在需要咱们,才没追究。以后做事更要低调,别让他抓住把柄。”

多铎道:“我知道。对了,祖大寿派人来报,锦州的百姓已经安置好了,士兵也都愿意留营,一切都顺顺利利的。”

“好。”多尔衮道,“让祖大寿好好守锦州,加固城防,准备下一步打山海关。明廷在辽东的防御已经崩了,接下来,就是入关了。”

刚林道:“王爷,陛下让您回盛京赴宴,您什么时候动身?”

“等两天再走。”多尔衮道,“我得去锦州城墙上看看,确认城防没问题。另外,让阿尔津盯着祖大寿,别让他有二心。”

刚林领命退下,书房里只剩下多尔衮和多铎。多铎看着地图,兴奋道:“十四哥,拿下山海关,就能直逼北京了!到时候,明廷肯定挡不住咱们,咱们就能一统天下了!”

多尔衮看着地图上的山海关,眼神深邃:“一统天下没那么容易。明廷虽然腐朽,但还有吴三桂、唐通这些将领,加上农民军作乱,局势复杂得很。咱们得一步一步来,先稳住辽东,再图入关。”

第二天,多尔衮去了锦州城头。祖大寿陪着他,指着远处的山海关方向:“王爷,从锦州到山海关,只有一条大路,清军要是想打,只要突破宁远,就能直抵山海关。吴三桂现在守宁远,他手里还有两万多宁远兵,是明廷在辽东最后的兵力了。”

多尔衮点头:“吴三桂是个聪明人,知道明廷靠不住,迟早会降。你多派些细作去宁远,打探他的动静,要是他有降清的意思,立刻报给我。”

祖大寿躬身:“属下遵令。”

站在城头上,看着脚下的锦州城,多尔衮心里满是感慨——松锦之战打了这么久,终于拿下了,辽东的大局已定。接下来,就是山海关,就是北京,就是他一直想实现的目标。

“王爷,时候不早了,该回营了。”刚林提醒道。

多尔衮点点头,转身往城下走。祖大寿跟在后面,心里清楚,跟着多尔衮,或许真的能有不一样的未来。

回到盛京后,皇太极的宴会如期举行。宴会上,皇太极多次表扬多尔衮,说他“运筹帷幄,平定辽东,功不可没”。多尔衮只是谦虚地说:“都是陛下领导有方,将士们奋勇作战,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代善坐在一旁,看着多尔衮,眼里满是欣慰——这个弟弟越来越有担当,大清的未来有指望了。济尔哈朗则默默喝酒,心里清楚,多尔衮的势力越来越大,以后在朝堂上,怕是要以他为首了。

宴会结束后,多尔衮回到王府,阿巴亥早已在客厅等着。“今天宴会上,陛下对你赞不绝口,看来是真的信任你了。”阿巴亥道。

“八哥不是信任我,是需要我。”多尔衮道,“山海关还没拿下,入关还需要人手,他离不开我。”

“不管怎么样,你现在势力越来越大,这是好事。”阿巴亥道,“莽古尔泰的部众你已经接管了,镶白旗的兵力现在是各旗里最强的,以后没人能跟你抗衡了。”

多尔衮点头:“额娘放心,我心里有数。等拿下山海关,入关之后,咱们就能真正站稳脚跟了。”

阿巴亥看着他,眼里满是期待:“好,娘等着那一天。你要注意身体,别太累了。”

“嗯。”多尔衮道,“额娘也早点休息。”

送走阿巴亥,多尔衮回到书房,刚林送来宁远的消息:“王爷,吴三桂最近和清军的细作有接触,问了不少降清后的待遇,看来是动心了。”

“好。”多尔衮道,“让细作告诉吴三桂,只要他献宁远降清,陛下不仅保他全家安全,还让他继续统领宁远兵,封他为平西王。”

刚林道:“王爷,封王会不会太隆重了?”

“不隆重。”多尔衮道,“吴三桂手里有两万宁远兵,是明廷在辽东最后的兵力,只要他降了,山海关就成了孤城,拿下山海关就容易多了。封他为王,值!”

刚林道:“属下明白了,这就去安排。”

刚林走后,多铎进来:“十四哥,明天要不要去看看莽古尔泰的坟?毕竟是兄弟,走个过场也好。”

“不用。”多尔衮道,“八哥没让咱们去,咱们就别凑这个热闹。他的事已经过去了,以后别再提了。”

多铎点点头:“我知道了。对了,祖大寿派人送来锦州的粮册,说今年锦州的收成不错,足够支撑清军打山海关了。”

“好。”多尔衮道,“让祖大寿多存些粮草,明年春天,咱们就打山海关。”

多铎兴奋道:“太好了!等拿下山海关,就能入关了!到时候,咱们就能让明廷知道,大清的厉害!”

多尔衮看着窗外的夜色,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知道,拿下山海关,入关只是时间问题。属于他的时代,很快就要来了。

第二天一早,多尔衮去了皇宫,向皇太极汇报锦州的情况。皇太极听了很满意,道:“多尔衮,你做得很好。接下来,就看吴三桂了。要是他能降,山海关就好办了。”

“陛下放心,臣已经安排好了,吴三桂迟早会降。”多尔衮道。

皇太极点头:“好。你先回去休息,等吴三桂的消息。”

多尔衮躬身退下,走出皇宫,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他知道,松锦之战的胜利,只是开始,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但他有信心,一步一步走下去,直到实现自己的目标。

回到王府,多铎迎上来:“十四哥,八哥没说什么吧?”

“没有,只是让咱们等吴三桂的消息。”多尔衮道,“走,去书房,咱们再商量商量打山海关的计划。”

两人走进书房,刚林已经把山海关的地图铺好了。多尔衮指着地图,开始讲解作战计划,多铎和刚林认真听着,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书房里的烛火亮了很久,映着三人的身影,也映着大清未来的希望。

而北京的皇宫里,崇祯收到锦州陷落的消息,彻底绝望了。他坐在龙椅上,看着满朝文武,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辽东丢了,明廷的门户大开,清军随时可能入关,而农民军又在中原作乱,大明的江山,真的要完了。

“陛下,该歇息了。”太监轻声提醒。

崇祯摇摇头,只是盯着地图上的辽东,眼里满是悲凉。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也不知道,大明还能撑多久。

而盛京的多尔衮,还在和多铎、刚林商议作战计划。他知道,明廷已经没了抵抗之力,拿下山海关,入关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他看着地图,心里满是信心——属于他的时代,即将到来。

“十四哥,你说咱们明年春天能拿下山海关吗?”多铎问道。

多尔衮点头:“只要吴三桂降了,肯定能拿下。到时候,咱们就能直逼北京,让明廷见识见识大清的实力。”

刚林道:“王爷,属下已经安排好了细作,密切盯着吴三桂的动静,一有消息就立刻禀报。”

“好。”多尔衮道,“咱们就等着吴三桂的消息,准备明年春天打山海关。”

三人继续看着地图,讨论着作战细节,书房里的烛火,亮了一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