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248章 流动学堂车出发:马拖教室进西域,牧民娃村口上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8章 流动学堂车出发:马拖教室进西域,牧民娃村口上学

润疆的晨雾还没散,

流沙农站外就响起了马蹄声。

三辆奇特的马车首尾相连,

车轮裹着防沙铁圈,

车厢像个小巧的木屋,

侧面能折叠展开,

露出里面的木桌木凳,

车顶上插着“大秦流动学堂”的旗帜,

随风猎猎作响。

“这就是墨家造的学堂车?”

学官李墨摸着车厢的木板,

质地坚硬,

还刻着浅淡的防滑纹。

他身后跟着两位教书先生,

手里抱着捆扎整齐的简体字课本,

封面上印着“秦字入门”,

旁边画着一粒饱满的波斯麦。

墨家工匠曹平拍了拍车轮,

声音洪亮:

“李学官放心!

这车厢用大兴安岭红松做的,

耐摔耐晒;

折叠桌凳是榫卯结构,

不用一颗钉子;

车底还藏着储水罐,

走半个月不用找水,

保准能开到最远的西域部落。”

陈农官牵着马走过来,

马背上驮着两箱农书,

里面夹着张小三画的农具图:

“识字得跟种地结合,

这些书里有‘麦’‘犁’‘肥’的写法,

还有波斯麦种植的图解,

牧民娃学了能用上,

才愿意学。”

正说着,

阿木领着几个西域牧民跑来,

他们手里牵着骆驼,

骆驼背上绑着毡毯:

“李学官,

俺们部落的娃都等着呢!

律蒙首领特意让俺来引路,

说要让娃们跟大秦的娃一样认字。”

李墨点点头,

对车夫道:

“出发!

第一站先去黑沙岭部落,

那里的牧民刚种上波斯麦,

正需要懂字的人看农书。”

马车缓缓启动,

两匹杂交马稳稳地拉着车厢,

防沙铁圈碾过沙路,

留下两道清晰的车辙。

车厢里,

教书先生王砚打开课本,

指尖划过“人”字:

“到了部落,

先教最简单的字,

再结合他们熟悉的东西讲,

比如‘人’,

就是种地、养羊的我们。”

一、黑沙岭村口:毡毯当垫,娃们围车

走了三天,

流动学堂车终于抵达黑沙岭部落。

村口的老榆树下,

早已围满了人。

牧民们抱着孩子,

手里攥着刚烤好的麦饼,

眼神里满是好奇,

还有些拘谨。

“这马车能当学堂?”

部落长老哈力克摸着胡须,

打量着展开的车厢,

“俺们部落的娃,

以前只会放羊、挖草,

认字有啥用?”

阿木赶紧上前,

举起手里的农具图:

“哈力克长老,

认字能看农书啊!

去年俺不懂‘堆肥’的‘肥’字,

把生粪直接撒进田里,

烧了半亩苗;

现在认识字,

照着书做,

亩产多了两石!”

这时,

一个扎着小辫的女孩挤进来,

是哈力克的孙女古丽,

她指着车厢上的“麦”字,

小声问:

“先生,

这是波斯麦的‘麦’吗?”

王砚蹲下身,

笑着点头,

从怀里掏出根木炭,

在木板上画了个麦穗,

旁边写着“麦”字:

“对呀!

你看这字,

多像麦子的穗子,

学会了,

就能在农书上找到种麦子的法子。”

古丽眼睛亮了,

伸手要摸木炭:

“俺想学!

俺爹说要是能种好麦子,

冬天就不用饿肚子了。”

其他孩子也跟着围过来,

七嘴八舌地喊:

“俺也学!”

“俺想认‘羊’字!”

“先生,能教俺写自己的名字吗?”

哈力克看着孩子们急切的样子,

叹了口气,

让牧民们把毡毯铺在地上:

“那就试试!

娃们坐着毡毯学,

俺们在旁边听着,

要是没用,

下次就不让你们来了。”

李墨笑着应下,

让先生们展开课本。

王砚教“麦”“羊”“人”,

另一位先生赵书教数数,

从“一”到“十”,

还结合着羊群数量讲:

“你家有五只羊,

就写‘五’,

卖了三只,

还剩‘二’,

是不是很简单?”

孩子们学得认真,

小手指在沙地上比划着,

虽然写得歪歪扭扭,

却格外专注。

古丽学会写“麦”字后,

跑到阿木面前,

指着沙地上的字:

“阿木哥,

你看!

这是麦子的‘麦’!”

阿木笑着点头,

心里满是感慨:

去年自己还不认识几个字,

现在部落的娃能在村口上学,

这要是在以前,

想都不敢想。

二、课堂互动:字连农作,牧民开窍

中午歇脚时,

牧民们把麦饼和羊奶送到学堂车旁。

哈力克拿着课本,

指着“犁”字问:

“先生,

这是曲辕犁的‘犁’吗?

俺们刚领了犁,

说明书上的字一个都不认识。”

赵书赶紧解释,

在地上画了个曲辕犁的样子:

“对!

这‘犁’字,

左边是‘牛’,

右边是‘利’,

牛拉着犁,

种地就省力,

所以叫‘犁’。”

他还翻开课本后面的图解,

“你看这张图,

调深销往上拨,

耕得浅;

往下拨,

能破冻土,

跟说明书上写的一样。”

哈力克眼睛一亮,

立刻让儿子拿来曲辕犁的说明书,

赵书指着上面的字逐字讲解,

从犁铧保养到犁架维修,

说得清清楚楚。

哈力克拍着大腿:

“原来说明书上写着这么多门道!

以前俺们瞎用,

犁铧卷刃了都不知道咋修,

现在认字了,

真是省大事!”

消息很快传开,

下午来上学的人更多了,

不仅有孩子,

还有不少年轻牧民。

王砚干脆把课堂搬到了麦田边,

指着长势正好的波斯麦:

“大家看这麦子,

长得壮不壮?

农书上说‘施堆肥,

麦饱满’,

‘堆肥’这两个字,

左边是‘土’,

右边是‘隹’和‘巴’,

意思是把粪和土拌在一起,

发酵后变成好肥料。”

他边说边在麦秆上写“堆肥”二字,

牧民们凑过来,

用手指跟着描。

有个牧民问:

“先生,

‘浇水’的‘浇’咋写?

俺们总不知道浇多少合适。”

“问得好!”

陈农官正好赶来看进度,

接过话头,

“‘浇’字左边是‘氵’,

代表水,

右边是‘尧’,

意思是慢慢浇,

农书上说‘波斯麦耐旱,

三天浇一次即可’,

学会这几个字,

就不会浇多或浇少了。”

孩子们在旁边跟着喊:

“三天浇一次!

俺记下来了!”

古丽还在沙地上写“浇”字,

虽然笔画歪扭,

却把“氵”写得很清楚。

哈力克看着这一幕,

悄悄对李墨说:

“学官,

这学堂车得常来!

娃们学认字,

俺们学农书,

比啥都管用。

下次来,

俺给你们杀羊吃!”

三、夜宿部落:毡房讲学,字暖人心

傍晚,

学堂车停在部落中央,

牧民们点燃篝火,

烤着羊肉,

邀请李墨和先生们一起吃饭。

古丽捧着自己写的字,

挨个给人看:

“这是‘麦’,

这是‘羊’,

这是‘家’!”

李墨看着她手里的木板,

上面歪歪扭扭写了十几个字,

笑着夸道:

“古丽真聪明,

明天教你写‘大秦’,

咱们都是大秦人,

要认大秦字。”

“大秦人?”

古丽歪着头问,

“俺是西域人,

也是大秦人吗?”

“当然是!”

阿木蹲下来,

指着远处的粮仓,

“你看那粮仓里的麦子,

是大秦的种子;

你家的曲辕犁,

是大秦的工匠造的;

现在学的字,

是大秦的字,

咱们都是一家人。”

哈力克也点头,

喝了口马奶酒:

“以前总觉得大秦人是外人,

现在才知道,

他们送种子、送农具、送学堂,

是真把俺们当家人。

以后俺们的娃,

也要学大秦字,

跟大秦的娃一样有出息。”

夜里,

不少牧民带着问题来找先生。

有问“盐”字咋写的,

想知道商队换盐的价格;

有问“病”字的,

想看懂医官的药方;

还有问“田”字的,

想在自己的地边插个木牌,

写上名字。

赵书干脆在毡房里开了“夜课”,

借着篝火的光,

一笔一划地教。

牧民们学得认真,

连哈力克都跟着写“哈力克”三个字,

虽然写得慢,

却格外郑重:

“俺活了六十岁,

终于能写自己的名字了!

以后去农站领种子,

就能自己签字,

不用按手印了。”

王砚看着满屋子的人,

对李墨道:

“以前总担心牧民不愿学,

现在才知道,

只要跟他们的日子有关,

他们比谁都上心。

这流动学堂车,

真是选对了路子。”

李墨点头,

望着窗外的星空:

“陛下说‘全民识字,

无分彼此’,

就是要让每个大秦人,

不管是老秦户还是西域牧民,

都能认字、能明理,

这样西域才能真的稳。”

四、启程续途:字传千里,希望萌芽

第二天清晨,

流动学堂车要前往下一个部落。

古丽和孩子们早早等在村口,

手里捧着自己写的字,

还有晒干的野花。

“先生,

你们还来吗?”

古丽拉着王砚的袖子,

眼里含着泪。

“来!

等你们学会一百个字,

俺们就来送新课本!”

王砚摸了摸她的头,

把一支用芦苇做的笔送给她,

“用这个写字,

比木炭更清楚。”

哈力克牵着两匹骆驼走过来,

骆驼背上驮着水和干粮:

“李学官,

这是俺们的一点心意,

路上用。

俺已经跟周边三个部落说了,

他们都等着你们去开课呢!”

李墨接过干粮,

感动道:

“多谢哈力克长老!

俺们一定把学堂车开到每个部落,

让所有娃都能上学。”

马车启动时,

孩子们跟着跑了很远,

嘴里喊着:

“先生再见!”

“俺会好好认字的!”

古丽举着写有“大秦”二字的木板,

高高挥舞着。

阿木站在村口,

望着学堂车远去的背影,

对身边的牧民说:

“等下次学堂车来,

俺也跟着学,

以后要教更多人认字,

让西域的每个部落,

都有会写秦字的人。”

车厢里,

王砚翻开笔记本,

写下:

“黑沙岭部落,

三十名孩童入学,

二十名牧民学字,

已会写‘麦’‘羊’‘人’等十五字,

下一站:孔雀河部落。”

曹平赶着车,

笑着说:

“这学堂车比连弩车管用!

连弩车能守疆,

这学堂车能融心,

等所有牧民都认字了,

西域就是真的大秦疆土了。”

李墨望着窗外掠过的波斯麦田,

田里的牧民正用曲辕犁耕地,

远处的粮仓隐约可见,

心里满是踏实。

他知道,

这流动的学堂车,

载着的不仅是课本和先生,

更是知识,

是希望,

是“全民识字,无分彼此”的初心。

风掠过戈壁,

带着麦香和墨香,

吹向远方的部落。

那里,

有等着认字的孩子,

有盼着学农书的牧民,

有即将展开的课本,

还有正在萌芽的,

属于大秦的,

融合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