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298章 人口盘点:大秦人口达3000万,新拓疆土每户有劳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8章 人口盘点:大秦人口达3000万,新拓疆土每户有劳力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咸阳人口署的办公桌上,照亮了那本厚厚的统计册。

张大人早早地来到这里,他迫不及待地翻开册子,目光落在了那个醒目的数字上——“”。

他激动地拿起朱笔,毫不犹豫地在这个数字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仿佛要将这个重要的时刻永远定格。

随着他的动作,朱笔与纸张摩擦发出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回荡,甚至连窗棂都被震得微微作响。

张大人站起身来,声音洪亮地对在场的同僚们说道:“各位同僚!

大秦的人口已经突破了 3000 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相比三年前,我们的人口增加了整整 800 万!”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难以抑制的兴奋和自豪,同僚们也纷纷露出欣喜的笑容,互相交头接耳,议论着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张大人继续说道:“尤其是新开拓的润疆北境和岭南胶东地区,每户都至少有两个壮劳力。

这意味着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没有人去开发这些广袤的疆土了!”

这时,账房先生急忙走过来,将各地的人口明细递给张大人,并指着“润疆”那一栏说道:“张大人,您看这里。

润疆地区去年出生了 5 万个孩子,今年又新增了 3 万个。

像阿木家这样有三个孩子的家庭,竟然占到了总户数的四成!”

张大人仔细看着明细,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他感慨道:“再过十年,这些孩子们都将长大成人,成为我们开拓疆土的中坚力量啊!

现在润疆新开垦的那 20 万亩麦田,可全靠这些新增的劳力来耕种呢!”

话音刚落,润疆的阿木就扛着半袋杂交麦种走进来,粗布衫上还沾着麦糠:“张大人!

俺们润疆新拓的李家庄,去年才10户人,今年添到30户,每户都有壮劳力——俺家老大15岁,能帮着割麦;老二12岁,能喂杂交羊,20万亩麦田今年收了40万石粟米,比去年多了一倍!”

张大人接过麦种,捏了捏颗粒饱满的麦粒:“这杂交麦种是农科新培育的吧?

有劳力才能种这么多,以前润疆拓土,总怕没人手翻地、收割,现在好了,人口多了,地也种得广了,物产自然丰饶!”

北境的老杨裹着羊皮袄进来,手里攥着保温畜棚的图纸,图纸边角都被风刮得卷了边:“张大人,北境新拓的云溪村,25户人家,每户都有两个壮劳力!

俺带着大家搭了15座保温畜棚,养了500头速生猪,年底能卖450头,不仅能自己吃,还能运到西域换乳香,这都是人口多的好处!”

农科技术员小李跟着挤进来,手里的报表上满是红勾:“新拓疆土的劳力都经过农科培训!

润疆的学种杂交麦,北境的学养速生猪,岭南的学搭拦河网——上个月胶东新拓的渔村里,10户劳力只用半个月就架起了海带养殖架,下个月就能收第一茬海带,比预期快了10天!”

岭南的阿海拎着一尾鲜活的草鱼进来,鱼鳃还在轻轻动,水腥气混着晨露的味道飘满屋子:“张大人,岭南新拓的河湾村,18户人家,每户都有劳力管鱼塘!

俺教他们搞人工育苗、搭拦河网,今年收了3万斤鱼,够全村人吃,还能卖去郡市,每户赚了200钱,大家都说‘有劳力就能搞养殖,日子有奔头’!”

张大人让吏员把麦种、图纸、鲜鱼一一摆在案上,指着这些东西对众人说:“这三样,就是人口与拓土的活证明!

有劳力,才能把荒滩变成麦田、把冷棚变成畜棚、把野河变成鱼塘;有新拓的疆土,才能让更多人有地种、有饭吃,这就是‘人丁兴旺,物产丰饶’的道理!”

刚从新拓疆土回来的李大叔也凑进来,手里攥着互助社给的农具清单,纸上还沾着泥点:“俺们河湾村以前是荒滩,草比人高!

现在每户有壮劳力,互助社送了犁、耙、渔网,俺家两个儿子,一个种稻、一个养鱼,今年收了500斤稻、300斤鱼,比在老家时吃得好、赚得多!”

阿木拍着李大叔的肩笑:“俺们润疆也是!

新拓的地头三年不用交赋税,农科给新种子,互助社给工具,只要有劳力,就能种出粮、养出畜!

俺家老三明年也能帮着喂羊了,以后俺们润疆的劳力会越来越多,地会越种越广!”

中午的时候,人口署的院子里摆起了简单的饭菜——杂交麦蒸的馒头、速生猪炖的肉、鲜草鱼熬的汤,众人围着石桌边吃边聊。

老杨说北境要再拓10个村,专门养速生猪;阿海说岭南要挖20个新鱼塘,引进农科的新品种鱼;阿木说润疆要再种10万亩杂交麦,让路过的丝路商队都能带上大秦的粮。

张大人喝了口鲜鱼汤,指着墙上挂的大秦疆域图:“3000万人口,不是冰冷的数字,是大秦的根基!

新拓的疆土有了劳力,就能种粮、养殖、通商;百姓有了奔头,就愿意多生、多干,大秦的土地会越来越广,物产会越来越丰,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夕阳西下时,阿木、老杨、阿海扛着各自的东西往回走——阿木要把杂交麦种带回润疆,老杨要把畜棚图纸捎给云溪村,阿海要把养鱼的新法子教给河湾村的乡亲。

他们要把人口盘点的好消息,传遍大秦的每一片新拓疆土。

张大人站在人口署门口,望着远处渐渐亮起的灯笼,手里的统计册还带着墨香。

他知道,3000万人口只是开始,以后大秦还会有更多娃娃出生,更多荒滩变成良田,更多百姓靠着劳力过上好日子——这就是大秦的底气,是“人丁兴旺,物产丰饶”最踏实的模样。

第二天一早,人口署的吏员们就忙着把人口数据发往各地。

润疆的麦田里,多了帮着除草的半大娃;北境的畜棚外,多了给猪添料的壮劳力;岭南的鱼塘边,多了捞鱼的双手。

整个大秦,都透着生机勃勃的劲儿,朝着更兴旺、更丰饶的日子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