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306章 二五计中期成果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咸阳阿房宫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殿内陈列的展品上,鎏金展台依次排开,最前方的青铜盘里,两束麦穗形成鲜明对比——左侧麦穗干瘪短小,是三年前的普通麦种;

右侧麦穗饱满金黄,颗粒比前者大近一倍,正是二五计推行后农科培育的“润疆杂交麦”。

“诸位大人,请看这新麦!”

农官张大人手持木尺,量着杂交麦的穗长,声音洪亮,“此麦经农科三年改良,在润疆试种,亩产达5石,比旧麦增产2石,今岁润疆推广20万亩,仅此一项,多收粮40万石!”

百官围拢过来,御史大夫伸手捻起一粒杂交麦,麦粒饱满得能映出人影:“张大人,此麦口感如何?

莫不是只增产,却失了麦香?”

“大人放心!”润疆的阿木从殿侧走出,手里捧着一笼刚蒸好的麦饼,“这是俺用杂交麦磨粉蒸的饼,大人尝尝,比旧麦饼更筋道,还带着清甜,俺们润疆百姓现在天天吃,都说比粟米饼还香!”

百官纷纷取饼品尝,丞相嚼着麦饼,连连点头:“好!好!

粮足则民安,这新麦不仅增产,口感还佳,二五计的农科改良,真是立了大功!”

阿木又指着展台角落的陶罐:“丞相大人,这是杂交麦酿的酒,比旧麦酒更醇厚,俺们润疆的商队已经把它卖到西域,一瓶能换三斤乳香呢!”

众人惊叹间,目光移到第二组展台——这里摆满了墨家造的新器具,最显眼的是一座半人高的保温畜棚模型,棚顶有可活动的防风板,墙壁夹层里铺着稻草,旁边放着一把橡胶轮粮车和一台小型纺织机。

“这便是北境普及的保温畜棚!”

墨家工匠首领墨离上前,手指划过模型,“此棚采用双层墙体,地面铺地暖管,零下二十度时棚内仍能保持15度,北境速生猪存活率从六成提至九成,全靠它!”

北境军团的周校尉走上前,拍了拍橡胶轮粮车:“墨大师所言极是!

这粮车的车轮用西域橡胶制成,比木轮减震,去年润疆送100万石军粮,用此车运输,粮食损耗从5%降至1%,省去不少麻烦!”

户部尚书弯腰查看纺织机,机身上的齿轮精巧咬合:“此机有何妙用?”

“这是农科与墨家联合改良的纺织机!”

小张捧着技术手册上前,“旧机一人一日织3尺布,此机可同时织两匹,效率翻四倍,还能织出带花纹的布,岭南的布商说,这种花布在西域能卖翻倍的价钱!”

百官议论纷纷,有人伸手转动齿轮,看着机轴灵活运转,无不赞叹:“墨家巧思,农科助力,此等新器,真是惠及百姓!”

第三组展台前,商官李大人手持一叠淡黄色的纸片,上面印着“大秦互助商票”五个篆字,旁边摆着一个账本,记录着商票的流通明细。

“诸位大人,这便是二五计推行的新商票!”

李大人举起一张商票,“以往商队往来,携带铜钱笨重且不安全,如今凭此商票,在关中、润疆、西域的互助社均可兑换铜钱,或直接用于交易,今岁已流通50万钱,丝路商队用它交易,效率比以往高了三成!”

丝路商队的赵队长上前,指着账本上的记录:“李大人说得是!

俺的商队上个月用商票买了岭南500斤鱼干,不用携带铜钱,还避免了路上被抢的风险,钟离昧军团护商,商票保安全,现在走丝路,比在家门口做买卖还放心!”

御史大夫接过一张商票,只见上面除了篆字,还有防伪的暗纹:“此票如何防伪造?”

“大人请看这暗纹!”

互助社的老李指着商票边角,“这是农科用特殊颜料绘制的‘秦’字暗纹,需用墨家造的透光镜才能看清,伪造难度极大,今岁流通至今,尚无一张伪票出现!”

百官传阅着商票,脸上满是惊讶,丞相感慨道:“昔日商路梗阻,皆因钱币携带不便;如今商票通行,商路活了,物产才能流通,二五计不仅兴农、造器,还通商贸,真是面面俱到!”

殿内另一侧,还陈列着岭南的人工育苗鱼缸、胶东的海带干货、北境的杂交羊毛,每一件展品前都有专人讲解,搭配着详实的数据和百姓的亲历故事。

“这是岭南的人工育苗,存活率达七成,今岁收鱼2000万斤,百姓每月能吃一次鱼!”

“这是胶东的海带干货,10亩地能卖2000钱,渔民们再也不用靠野采为生!”

“这是北境的杂交羊毛,比普通羊毛细三倍,织成的布在安息被抢着买!”

百官边走边看,不时驻足询问,原本严肃的朝堂,此刻竟透着几分热闹。

一位老臣抚摸着保温畜棚的模型,眼眶微红:“老夫为官三十年,从未见过大秦有如此变化——昔日北境缺粮,百姓冻饿;

如今军粮充足,牧民有羊;昔日商路艰险,商贸萧条;如今商队络绎,商票通行,二五计之功,利在千秋啊!”

旁边的年轻官员附和道:“是啊!润疆的育儿坊、北境的医疗助军、流动供销队帮牧民卖羊,各业协同,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都成了真!”

正午时分,始皇帝驾临大殿,看着满殿的成果展品,听着百官的赞叹,面色大悦:“二五计推行三年,中期成果斐然——农有新麦,民食足;

工有新器,效率提;商有新票,商贸活;军有粮饷,边防固。

大秦能有今日之变,皆因百官协力、百姓同心、农科墨家助力!”

张大人上前奏道:“陛下,今岁军粮储备达300万石,百姓人均存粮12石,丝路商队增至150支,二五计虽未收官,已初见成效,待年末,定能实现‘人丁兴旺,物产丰饶’的目标!”

始皇帝抬手示意张大人平身,目光扫过殿内的展品和百官:“朕要将这些成果刻于石鼓,立于咸阳街头,让百姓皆知二五计之利;

还要令农科、墨家继续改良技术,让新麦、新器、新商票惠及更多郡县,让大秦的江山,稳如磐石,盛如朝日!”

百官齐齐跪拜:“陛下圣明!大秦万岁!”

夕阳西下,阿房宫的展品被一一收起,百官走出大殿,仍在热议着殿内的所见所闻。

有人说要在自家封地推广杂交麦,有人说要建议辖区引入新纺织机,还有人说要鼓励商人使用商票,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对大秦未来的期待。

阿木和赵队长、老李走在最后,看着夕阳下的阿房宫,阿木感慨道:

“俺一个普通牧民,能走进阿房宫,给百官送麦饼,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赵队长笑着说:“这就是二五计的力量,让百姓的成果被看见,让大秦的变化被感知,以后这样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老李点点头,手里攥着一张商票:“是啊!

新麦、新器、新商票,改变的不只是物产,更是大秦的根基,以后咱们大秦,定会越来越兴旺!”

暮色渐浓,阿房宫的灯火亮起,照亮了殿外的石鼓,也照亮了大秦二五计铺就的繁荣之路,百官的赞叹声,仿佛还在殿内回荡,诉说着一个王朝的悄然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