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328章 二五计总结大典:农业篇述职 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8章 二五计总结大典:农业篇述职 上

阿房宫的檀香与殿外飘来的麦香交织,教学篇的余韵未散,公子欣手持名录,朗声道:“民以食为天,农为邦之本!

大秦二五计拓土兴邦、启智万民,皆以农业丰饶为根基!

今请主管农业的治粟内史郑国,携农家代表,汇报五年农业兴邦之成效!”

话音落下,治粟内史郑国身着青色官服,手持一卷厚重的《二五计农业总录》,辅以各地农产样本、耕地分布图与仓储账本,缓步出列。

他鬓角沾着些许麦糠,眼神却如饱满的麦穗般明亮,躬身道:“陛下,各位同僚,臣郑国,谨以实打实的数据、鲜活的农桑实例,

汇报五年农业发展全貌——二五计期间,大秦农业以‘拓土增耕、技术革新、种养并举、惠农固本’为纲,实现‘耕地增、亩产提、存栏涨、百姓富’,为大秦万代基业筑牢粮秣根基!”

始皇微微颔首,御座上的龙纹在晨光中流转,透着对农桑之功的期许。

“首言耕地拓展:全域开荒,寸土生金!”

郑国面带微笑,缓缓抬手,一旁的亲兵见状,迅速展开一幅巨大的全国耕地分布图。

这张地图色彩鲜艳,绘制精细,上面的绿色区域代表着耕地。

众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地图上,他们惊讶地发现,与五年前相比,绿色区域有了显着的扩展。

郑国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响起:“五年前,大秦的耕地总面积为三千万亩。

而如今,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耕地面积已经增加到了三千八百二十六万亩,净增八百二十六万亩!”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自豪,接着解释道:“这新增的耕地,有一半来自东西拓疆土,另一半则来自内地荒田的开垦。”

说着,他的指尖轻轻划过地图上的西拓区域。

“西拓三郡二十一县,这里原本是一片荒芜之地,但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依托绿洲和井渠灌溉技术,成功开垦出了四百一十三万亩耕地!”

郑国的声音充满了激情,仿佛能够看到那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变成了肥沃的农田,孕育着希望和丰收。

其中黑石峡以西的大秦西州,开垦绿洲农田一百八十万亩,种植杂交麦、苜蓿;昆仑山北麓开垦坡地六十万亩,推行‘林粮共生’;

康居草原边缘开垦灌溉农田一百七十三万亩,种粟米、养苜蓿,既供军粮,又作饲料!”

“东拓五郡四十二县,因地制宜开垦耕地三百零五万亩!”

郑国指尖转向东南,“岭南珠江三角洲开垦水田一百五十万亩,推广双季稻与稻渔共生;

闽越沿海改良盐碱地八十万亩,种杂交麦与粟米;北部湾沿岸开垦热带作物田七十四万亩,种橡胶、椰子、水稻!”

“内地三十六郡,开垦荒田八十八万亩!”郑国补充道,“关中平原整理坡地三十万亩,巴蜀盆地开垦河谷田二十五万亩,华北平原改良低产田三十三万万亩!

五年间,政务部门牵头‘分田到户’,新增耕地均按‘丁男三亩、丁女两亩’的标准分配,惠及农户二十四万八千余户,其中东西拓异族农户六万三千余户!”

公子欣问道:“东西拓耕地多为绿洲、盐碱地,如何保障耕种成效?”

“臣联动墨家与农科,技术适配地域!”

郑国道,“西拓绿洲缺水,墨家修建井渠四百零一条、蓄水池两百八十座,形成‘井渠+蓄水池’灌溉体系,保障干旱季节用水;

东拓盐碱地,农科研发‘盐碱地改良法’,用草木灰、石膏改良土壤,再种耐盐作物,三年后亩产可达普通耕地八成;内地坡地,墨家设计‘梯田开垦法’,修建田埂、排水渠,防止水土流失,华北平原的梯田亩产较往年提升三成!”

他举例道:“润疆的阿木大叔,五年前只有三亩薄田,如今分到十亩绿洲灌溉田,种杂交麦,亩产达五石一斗,比以前的薄田增产三倍;岭南的百越农夫阿壮,分到五亩改良后的盐碱地,种杂交麦与粟米,如今不仅够全家吃,还能卖余粮赚钱!”

“次言农作物生产:技术革新,亩产倍增!”郑国展开农作物产量账本,数字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五年间,全国农作物总产量达一千二百六十万石,较往年增长六成五!

其中粮食作物一千万石,经济作物二百六十万石,核心得益于农科技术的全面推广!”

“粮食作物方面,”郑国重点汇报,“杂交麦推广面积达一千五百万亩,占全国麦田总面积的七成!

关中杂交麦亩产平均达三石八斗,润疆绿洲杂交麦亩产达五石一斗,东拓改良田杂交麦亩产达三石二斗,较传统麦种平均增产一倍二!

五年间,杂交麦总产量达六百八十万石,占粮食总产量的六成八,成为大秦第一主粮!”

“粟米、水稻等作物同步增产!”

郑国补充道,“粟米推广‘密植技术’,亩产达二石五斗,增产三成;东拓岭南推广‘双季稻’,亩产达四石,一年两熟,总产量达一百八十万石;关中、巴蜀的水稻亩产达三石五斗,增产四成!

五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较往年净增五百零四万石,足够大秦一千九百八十万人口食用一年有余,还能储备三百万石应急粮!”

“经济作物成效显着!”

郑国道,“东拓岭南种植橡胶树八千亩,年产橡胶两万三千斤,供应墨家制作盾牌、车轮;润疆、东拓沿海种植海带、紫菜等水生作物,年产海带十万斤、紫菜三万斤;

关中、巴蜀种植棉花、麻类,年产棉花五十万斤、麻三十万斤,供应纺织业;西域、岭南种植葡萄、荔枝等水果,年产葡萄十万斤、荔枝五万斤,通过商贸馆销往各地,带动农夫增收!”

他举起一包杂交麦种,颗粒饱满,泛着金黄光泽:“这是农科最新培育的‘西拓三号’杂交麦种,耐干旱、抗虫害,在润疆绿洲亩产可达五石五斗,较初代杂交麦增产一成!

五年间,农科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十二种,适配不同地域气候,技术推广覆盖率达九成,多亏了公子扶苏的学堂,农夫们通过学堂学会了选种、施肥、防病虫害,技术落地效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