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祖殿秘境,伏羲并未施展神通直接挪移,而是选择了徒步而行。他行走于人族广袤的疆域之上,跨过奔腾的江河,翻越苍茫的山岭,途经一座座或大或小、生机勃勃的部落与城池。他用自己的双眼,亲眼观察着族人的生活,聆听他们的交谈,感受他们的喜悦与忧愁。
他看到戍卫战士在边境巡逻的坚毅,看到百工院匠人打造器械的专注,看到农夫在田间辛勤耕作,看到传武阁教习教导孩童练武的认真,也看到了部落间因资源、习俗而产生的细微摩擦,看到了偏远村落应对天灾时的无助。
这一切,都与他记忆中那个相对单纯的风兖部落不同,也与祖殿秘境中纯粹的悟道不同。这是真实、鲜活、复杂的人间烟火。他心中那由八卦推演出的种种治理构想,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印证、调整、完善。
终于,他回到了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风兖部落**。
如今的伏羲,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需要被保护的孩童。他身形挺拔,面容俊朗,眼神深邃睿智,周身虽无迫人气势,却自然流露出一股令人心折的沉稳与威严。尤其是那份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灵慧气质,让部落中的长者见之,都不由自主地心生敬意。
他的回归,在部落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华胥氏喜极而泣,部落首领与诸位长老更是郑重相迎。他们皆知伏羲被武祖带走修行,如今学成归来,必是非同小可。
初始,伏羲并未急于插手部落事务。他谦逊地居于家中,陪伴母亲,与旧时伙伴交谈,深入了解部落这数十年来的变化与面临的困境。他很快发现,部落虽然因他降生的祥瑞和与人族核心的联系而发展不错,但也面临着许多普遍性问题:渔猎收获不稳定,对天时变化的预测不准,部落内部决策往往依赖经验而非明确的规则,与周边部落的交流也存在障碍。
机会很快到来。一次大规模的雷暴天气即将来临,部落依循古老经验做出的准备不足,眼看大量晾晒的肉干、皮草和刚收获的谷物就要遭受损失,族人焦急万分。
伏羲站了出来。他登上部落高处,仰观天象,指掐推算,周身隐隐有八卦虚影流转。片刻后,他精准地预言了雷暴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最猛烈的方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护和转移方案。
起初有人将信将疑,但首领和华胥氏选择相信他。结果,伏羲的预言分毫不差!按照他的方案,部落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这一次,让所有族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此后,伏羲开始逐步展现他的才能。
他观察河流走向、鱼群习性,改进了渔网结构和捕鱼方法,使得渔获量大增。
他依据星象变化和物候规律,整理出了一套更为精准的**历法**,指导族人农耕、渔猎,不再完全靠天吃饭。
他运用初步的八卦推演,帮助部落规避了几次山洪和兽群的袭击。
他还开始调解部落内部的一些纠纷,他并非单纯地和稀泥,而是通过清晰的条理和公正的判断,让双方信服。
他的每一项举措,都切实地改善了族人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的威望与日俱增,逐渐超越了年迈的首领,成为了部落实际上的主心骨。老首领也自知才能不及,心甘情愿地开始将事务交由伏羲决断。
伏羲并未因此而独断专行。他设立了简单的议事制度,邀请有经验的猎人、农夫、工匠和长者共同商议大事,他只是负责汇总意见、分析利弊,最终做出最有利于部落的决策。这种民主集中雏形,让族人更加归心。
同时,他开始有意识地将一些简单的符号(八卦的雏形)和历法知识传授给部落中的聪慧子弟,开启了最原始的教化。
数年后,老首领在一次狩猎中受伤,自觉年事已高,便在全族大会上,正式将首领之位禅让给了伏羲。
伏羲没有推辞,在族人的欢呼声中,接过了象征部落权柄的骨杖。他立于高处,目光扫过所有信任他的族人,声音沉稳而有力:
“自今日起,伏羲必竭尽所能,引领我风兖部落,走向更富足、更强大的未来!吾之智慧,愿与族人共享!吾之力量,愿为族人屏障!”
他不仅仅是一个部落首领,更是一位带着先天灵慧与武祖传承的开拓者。他知道,治理好风兖部落,只是他践行大道、履行对师尊承诺的第一步。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方,那些在开拓中相遇、或友好或敌对的其他部落。
统一人族各部,制定通行规则,确立人伦秩序……那幅在悟道园中推演过的宏伟蓝图,开始从他手中,一点点变为现实。风兖部落,将成为他皇道伟业的起点与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