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朝歌因帝辛亵渎女娲、妖氛渐起而暗流汹涌之际,远在西方,位于岐山脚下的**西岐**,却呈现出一派截然不同的气象。
西伯侯**姬昌**,执掌西岐已有数十载。他秉承先祖后稷、公刘之遗风,仁德布于四方,勤政爱民,礼贤下士。其治下,推行井田,奖励耕织,轻徭薄赋,使得西岐境内仓廪充实,百姓安居乐业。更令人称道的是,姬昌精通伏羲八卦,善演先天之数,能趋吉避凶,明察时务,深得民心。
姬昌亦不忘武备,其子**姬发**(即后来的周武王)年少英武,胸怀大志,与弟**周公旦**、**召公奭**等皆是人中龙凤,更有散宜生、南宫适等贤臣良将辅佐。西岐虽表面臣服于商,实则国力日增,甲兵精良,隐然已成西方诸侯之领袖。
更有一则异象流传:时有凤鸟鸣于岐山,声震九霄,彩云盘旋数日不散。有识之士皆暗喻,此乃“凤鸣岐山,圣主将出”之兆,预示着西岐将承接天命,取代无道的殷商。
姬昌对此心知肚明,却更加谨小慎微,韬光养晦,对外只称臣纳贡,对内则广施仁政,积蓄力量,静待天时。他时常夜观天象,推演卦象,已知成汤气数将尽,杀劫将至,西岐恐将肩负起顺天应人、吊民伐罪的重任。
昆仑山,玉虚宫内。
姜子牙与申公豹已在山中修行四十载。姜子牙虽道心坚定,勤修不辍,奈何仙道资质实属平平,四十年来,虽将兵法韬略、治国安邦、符箓咒术等学问修得滚瓜烂熟,但自身道行修为,却始终卡在炼气化神的门槛,难有质的突破,长生久视更是遥不可及。
反观申公豹,凭借其过人的天资与心计,道法神通进展神速,虽未得传最核心的玉清仙法,但一身左道之术已是非同小可,移山倒海、呼风唤雨不在话下。他见姜子牙修为低下,却因身负“飞熊天命”而颇受元始天尊“关注”,心中妒意与日俱增,时常冷嘲热讽。
这一日,元始天尊于宝座上开讲混元道果,众弟子听得如痴如醉。讲道毕,元始天尊目光落在姜子牙身上,淡然开口:
“姜尚,你上昆仑几载了?”
姜子牙忙出列躬身回答:“弟子三十二岁上山,如今虚度七十二岁,在山上已四十年矣。”
元始天尊道:“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成汤数尽,周室将兴。你与我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也不枉你修行四十年之功。此处亦非你久居之地,可早早收拾下山。”
姜子牙闻言,如遭雷击,顿时懵在原地。他苦苦修行四十载,虽知自身仙道艰难,却也未曾想师尊竟如此直接地让他下山,且言明“仙道难成”!他心中悲苦,磕头哀求道:“弟子乃真心出家,苦熬岁月,亦持斋守戒,并无过失。师尊为何打发弟子下山?情愿在山苦行,必不敢贪恋红尘富贵,望师尊大发慈悲,收录!”
一旁申公豹听得此言,心中暗喜,巴不得姜子牙立刻滚蛋。
元始天尊却道:“你命缘如此,必听乎天,岂得违拗?况天数已定,你难逃躲。此去,自有你一番作为。”
姜子牙知师命难违,且天尊言及“天数”,知不可强留,只得含泪拜谢师尊,又与诸位同门师兄道别。众仙虽有不舍,却也知天命难违。唯有申公豹,面上假意挽留,心中已开始盘算如何利用姜子牙下山之事。
姜子牙收拾了简单行李,无非几卷道书,一柄长剑,并无多少仙家宝物。他拜别玉虚宫,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下了昆仑山。
回首望去,但见昆仑万仞,云雾缭绕,仙家气象依旧,而自己修行四十载,终究是仙道无缘,被遣返红尘,心中无限凄凉与迷茫。
他孑然一身,并无去处。想起朝歌有一结义兄长**宋异人**,多年未见,便决定先去投奔。一路风餐露宿,历经辛苦,方才到了朝歌,找到宋异人家。宋异人倒是个念旧情的,见姜子牙归来,热情接待,安排食宿。
然而,姜子牙在昆仑清修惯了,于凡俗生计一窍不通。编笊篱,卖不出去;磨面,被马惊跑;开酒馆,遇天热酒酸;卖猪羊,遭官家禁屠……诸事不顺,惹得宋异人妻子马氏(后嫁与姜子牙)诸多埋怨,讥讽他百无一用是道士。
姜子牙心中苦闷,又不愿与妇人一般见识,便时常独自一人,来到朝歌城外**渭水之滨**,寻一处幽静之地,以直钩垂钓,并非为鱼,实为排遣心中郁结,静观天下风云,等待那冥冥中的时机。
与此同时,昆仑山上的申公豹,得知姜子牙在朝歌落魄不堪,眼中闪过一丝阴冷与算计。
“姜子牙啊姜子牙,你身负天命又如何?仙道不成,凡俗亦困顿!这封神之功,未必就是你一人独享……”他心中已生异念,开始暗中活动,欲要在这封神大劫中,与姜子牙争个高下,甚至……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