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铁血新华夏:龙腾寰宇 > 第21章 番外:司马史记——太祖龙潜纪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章 番外:司马史记——太祖龙潜纪略

臣司马谦谨案:太祖武烈皇帝(讳凌云,字屹之),开中华帝国三百年基业。然《太祖本纪》所载多军国大事,于龙潜之年犹有遗珠。今据宫中秘录、故老口传及《柏氏家书》残卷,补缀少年旧事,以彰圣德之源。

伪清光绪十一年冬,柏氏宗祠忽有青烟盘绕三日不散。时太祖年方八岁,随父穆皇帝(讳守仁)祭祖,指祠堂梁柱曰:青蛟潜形,当兴风雨。众皆愕然。穆皇帝私下谓族人:此子目光如电,非池中物也。

越二年,豫南大旱。太祖见佃户孩童掘草根充饥,竟私开自家谷仓,命仆僮以竹管暗通邻舍。事发后,穆皇帝责其败家,太祖昂首答:《礼记》云不闭灾乏,今仓廪陈米生虫,何如活人?时文履谦恰客居柏府,目睹此事,暗叹:岁饥发廪,古之仁政也,岂意见于垂髫童子?

太祖年十六,已遍览经史。然不同于寻常士子,独于书斋夹壁暗藏《海国图志》《火器真诀》等书。适时文履谦已在柏家坐馆,讲授《史记·货殖列传》时,唯太祖能明其深意。课后特留先生深谈,指书房舆图曰:北地旱涝频仍,东南洋舰环伺,学生以为,大变之世将至。

次年春,太祖借巡田之名,密访汉阳铁厂遗匠。归时携铁砧数具,藏于后院熔铸土铳。三叔守谦告发其私冶兵器,穆皇帝令毁其炉。太祖夜跪祠堂,血书铸剑为犁四字,穆皇帝观之动容,始允其研习武备。

光绪二十二年冬,穆皇帝病笃。族中守字辈欲立懦弱庶叔,太祖时年十七,在文履谦辅佐下周旋各方。及至穆皇帝驾崩,太祖以减租赋、设粥棚等策收拢民心,终得承嗣。守谦公晚年尝语人:是夜灵幡无风自动,凌云负手立于阶前,目光所及,凛然生威。乃知昔日幼虎,爪牙已成。

越明年春,太祖初掌宗族,即于笃本堂召见幕宾,与文履谦志趣日笃,常彻夜长谈。《文忠公自述》载:太祖指舆图问策,余对曰:边角虽实,终是小道;中腹虽虚,乃有天地。太祖抚掌大笑,忽掀开舆图,指岭南曰:此即中腹!清廷如白子困守京畿,吾欲为黑子取天下。

光绪二十三年秋,太祖用履谦计,减佃户租赋五成。族老守谦公力谏:祖制不可违!太祖召履谦当堂对策。履谦援引《管子》予之为取之论,曰:今日减租五成,来年可得十倍民心。分级减赋法,视田亩肥瘠而定减免,遂使政令畅通。守谦公晚年尝叹:当日但见凌云纳一寒士,不意得此王佐之才。

至光绪二十五年秋汛,淮水倒灌。官府征丁修堤,胥吏克扣工粮,民夫哗变。太祖率团练驰援,先斩贪吏祭旗,继而散柏家存粮三千石。当是时,太祖立堤上三日不眠,洪峰过境时忽持剑指天:今日以柏氏粮活万人,来日当以天下粮活兆民!堤下灾民皆见太祖衣袂翻飞处,云层竟裂金光。故老相传,此即赤帝临世异象之始。

团练既成,太祖常携舆图登高。某日指广州湾谓诸将:此清廷命门,亦华夏气眼。凌岳王疑曰:岭南瘴疠之地,取之何益?太祖笑而不答,夜召履谦密议,遣心腹十二人扮作商贾南下,实为测绘珠江航道。使者归报粤督德寿昏聩,水师炮舰生锈。太祖抚掌大笑:此天赐南疆于我!遂有后来假道勤王之奇策。

凌宇王晚年回忆:大哥当时已备好三种舆图,一为北上勤王,一为西进入川,最旧那卷岭南图,边角俱已磨破。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天下震动。太祖在笃本堂内倡言举族南下,夺取广东,举族哗然。当是时,文履谦毅然出列,条分缕析南迁之策,曰:家主之志,非为一族之苟安,实为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为我华夏寻一条生路。遂定南下图谋。

臣司马谦赞曰:

观太祖少年行事,仁德藏于雷厉,宏略隐在微末。发廪见圣王心术,铸剑蕴开天气象,纳贤具光武襟怀。昔汉宣帝幼困囹圄而知民情,明太祖早历饥寒而晓世艰,今太祖龙潜豫南,已具囊括四海之志。文忠公以落第书生,得遇明主,终成王佐之业,岂非天意使然?《易》云潜龙勿用,非不用也,待时而动耳!

(本文节选自《帝国秘史·龙潜卷》,存于大内兰台署,永光十七年司马谦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