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铁血新华夏:龙腾寰宇 > 第5章 西线偏师扰荆楚 东策闽浙断粮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章 西线偏师扰荆楚 东策闽浙断粮援

就在柏凌云亲率主力于湖南高歌猛进、并着力经营新占之地时,帝国的战争机器并未将所有力量集中于一点。根据柏凌云“水陆并举、多方牵制”的总体战略,另外两把利刃——西线的偏师与东线的策动——也悄然出鞘,从侧翼狠狠刺向清廷已然千疮百孔的躯体。

负责西线任务的,是已被擢升为独立旅指挥使的柏凌锐。他年轻,却以冷静、果敢和善于山地奔袭着称。柏凌云交给他的任务并非攻城略地,而是“以精骑锐卒,穿插荆襄之地,广布疑兵,袭扰粮道,牵制鄂北清军,使其不得东顾武昌”。

柏凌锐率领的是一支精心挑选的混成部队:两千名经验丰富、擅长山地丛林作战的老兵,配备了最好的快枪和充足的弹药,外加一支五百人的骑兵队和少量轻型山地炮。他们没有携带沉重的辎重,每人背负十日干粮,轻装简从,如同幽灵般从湘西北的崇山峻岭中悄然潜入湖北境内。

荆襄大地,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四战之地。此时,清廷湖北巡抚官文正焦头烂额,一方面要应对来自湖南正面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又担心帝国军从西侧迂回。柏凌锐的出现,完美地放大了这种恐惧。

他的战术灵活多变:

疑兵之计: 分派小股部队,在多处同时出现,广树旗帜,夜间多点举火,制造出大军压境的假象。吓得各地州县紧闭城门,烽火频传,纷纷向武昌、襄阳告急。

破袭交通: 重点攻击汉水流域的清军运输船队和陆路粮队。一次漂亮的伏击中,他的部队击沉了十余艘满载粮草军械的漕船,焚毁了堆积如山的物资,护送的上千绿营兵一触即溃。

拔点突袭: 瞅准机会,以绝对优势兵力突然包围孤立无援的清军小型营垒或税卡,速战速决,歼灭或俘获守军后,并不占领,而是迅速撤离,继续流动。一座座小堡垒的失陷,不断消耗着清军的兵力和士气。

发动民心: 沿途打击劣迹斑斑的贪官污吏和地主豪强,开仓放粮给贫苦百姓,并宣传帝国新政。虽然只是杯水车薪,却有效破坏了清廷在基层的统治基础,使得帝国军的名声在鄂北民间悄然传播。

官文被这支神出鬼没的偏师搞得晕头转向,根本无法判断其主力所在和真实意图。他既怕这是帝国主力迂回,欲断武昌后路,又担心其北上威胁襄阳重镇。被迫从本就紧张的武昌防线和襄阳守军中,再度分兵前往围堵、弹压,极大地缓解了帝国主力正面进攻武昌的压力。柏凌锐如同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湖北清军的侧翼,让其坐卧不安,血流不止。

相较于西线的刀光剑影,东线的行动则更加隐蔽,却同样致命,主要由沈富安的商务衙门与何三的锦衣卫协同执行。目标是富庶的福建、浙江沿海——清廷重要的财赋来源地和对外通商口岸。

他们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经济扰乱:沈富安利用其庞大的商业网络和帝国海关的影响力,暗中大幅提高经帝国控制区运往闽浙的日用必需品(如洋布、煤油、西药)的价格和运输成本。同时,秘密收购闽浙地区出口的生丝、茶叶、瓷器,囤积居奇,扰乱其正常商业秩序,导致两地商贾怨声载道。

煽动抗捐:锦衣卫密探在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地的码头工人、丝厂工人中秘密活动,散发传单,煽动他们抗捐抗税,抵制官府的苛政。数次成功的抗捐抗税行动,使得港口瘫痪,工厂停产,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制造了社会动荡。

扶持海盗与会党:何三通过复杂的地下渠道,向长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海盗团伙以及“天地会”、“小刀会”等反清会党提供资金、情报甚至少量武器,鼓动他们更加频繁地袭击清廷官船、走私商船,甚至沿海汛塘,让清廷地方官府疲于奔命。

策反与情报战:针对闽浙总督、巡抚等高官,锦衣卫展开了密集的策反工作。威逼利诱之下,虽未有封疆大吏直接倒戈,但不少中下层官员和军官被拉拢,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并在关键时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帝国的扰乱行动得以顺利实施。

舆论攻势: 利用报纸、传单等一切手段,在闽浙士绅商贾中宣扬帝国新政的优越,描绘北伐的光明前景,并刻意夸大清廷的败绩和即将到来的“清算”,加剧了精英阶层的恐慌和离心倾向。

东西两线,一明一暗,一武一文,如同两条毒蛇,死死缠住了清廷的臂膀。西线的柏凌锐让湖北清军首尾难顾,东线的沈富安与何三则狠狠打击着清廷的钱袋子和后勤线,并在其统治腹地埋下无数动荡的种子。

消息传回长沙行在,柏凌云对两线的进展均表示满意。他对文履谦道:“凌锐这小子,越发有独当一面的能耐了。沈富安与何三,亦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如此,武昌之敌,便如瓮中之鳖,外无必救之援,内无足恃之粮。朕倒要看看,那位湖广总督,还能撑到几时!”

帝国的战略布局,远非一路平推那么简单。多方位的打击与牵制,正一点点地将清廷推向绝望的深渊。北伐的大棋局上,每一步都蕴含着深远的杀机。

(第五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