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铁血新华夏:龙腾寰宇 > 第9章 血账惊心暂收刃 帝谕固本缓北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章 血账惊心暂收刃 帝谕固本缓北图

武昌城的残垣断壁间,弥漫着一种胜利也难以驱散的沉重气息。帝国军的赤龙旗虽已插遍全城,但付出的代价是如此惨烈,以至于凯旋的号角声都显得有几分沙哑和悲怆。柏凌云行走在尚未清理完毕的街道上,脚下是焦黑的木料和凝固的血污,空气中混杂着尸臭、硝烟和石灰消毒水的刺鼻味道。沿途所见,尽是士兵们疲惫而麻木的脸,以及民房中传来的隐隐哭声。

行辕之内,气氛更是凝重如铁。文履谦捧着初步统计的文书,手指微微颤抖,声音沉痛地向柏凌云汇报:

“陛下,武昌一役,初步清点…我军阵亡将士,逾一万两千人,重伤致残者,近五千…轻伤者无算。弹药消耗,尤其是炮弹和步枪子弹,几乎占战前储备的三成。第一师、第三师伤亡过半,亟需重建…这…这实乃帝国立国以来,未有之重创!”

每一个数字,都像一记重锤,敲在柏凌云和在座所有将领的心上。柏凌岳身上缠着绷带,低着头,往日的神采飞扬被深深的愧疚和后怕取代,他嘶哑道:“大哥…陛下…是臣…指挥不力…”

柏凌云抬手止住了他,目光扫过舆图上那片被标记为“已克复”的、却浸透了鲜血的湖北之地,缓缓道:“非你一人之责。朕,亦有轻敌冒进之过。本以为雷霆之势可摧枯拉朽,却忘了困兽犹斗,亦忘了坚城之险。”他闭上眼,仿佛能看到那些葬身江底、倒在城墙缺口和巷陌之中的年轻面孔。

“陛下,”文履谦趁机再次进言,语气更加恳切,“我军虽胜,然已元气大伤。新得之湖南、湖北,看似广大,实则疮痍满目,百废待兴。清廷在江北仍拥重兵,据探报,袁世凯等正在加紧编练新军,俄国、日本于东北边境亦动作频频。若此刻我大军疲惫北上,一旦受挫于黄河南岸,或后方新附之地生变,则大势去矣!臣…泣血恳请陛下,暂缓北进,全力固本培元!”

帐内一片寂静。先前主战最力的将领们,看着那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也纷纷沉默了。战争的残酷现实,远比雄心壮志更具说服力。

柏凌云沉默良久,再次睁开眼时,眼中的锐气未减,却多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审慎与深沉。他走到巨大的舆图前,手指重重地划过长江。

“文相所言,字字珠玑,皆是老成谋国之言。朕,岂能因一城之胜而忘乎所以,因一念之急而倾覆国本?”

他猛地转身,声音斩钉截铁,做出了关乎帝国命运的重大战略调整:

“传朕旨意:北伐大军,即刻转入战略防御休整期!暂不过江,全力经营长江以南已定之疆土!”

“柏凌岳!”

“臣在!”柏凌岳猛地抬头。

“命你部就地于武昌、汉口地区休整补充,优先重建受损严重的师旅。同时,分兵清剿湖北境内所有残敌、土匪,确保江防绝对稳固!长江,即是我军现阶段之生命线,亦是不可逾越之防线!”

“臣遵旨!”柏凌岳深知责任重大。

“文履谦!”

“臣在!”

“着你总揽湖南、湖北两省政务!选派得力干员,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之新政,即刻在两湖推行!镇压一切敢于反抗之豪强劣绅,但亦要安抚地方,招募流民垦荒,以工代赈,尽快恢复民生。朕要看到两湖之地的钱粮赋税,能尽快反哺大军,而非持续消耗!”

“臣必竭尽全力,不负圣望!”

“柏凌锐!”

“臣在!”

“西路军暂停向四川冒进。着你部巩固鄂西、鄂北防务,对四川方向保持压力,以威慑为主,伺机进行小规模战术行动,牵制川军即可。”

“明白!”

“邓安邦!”

“臣在!”

“水师任务不变,务必牢牢锁死长江!加速整编俘获船只,训练新兵。朕要的是一支能确保帝国随时可渡江北伐的强大水师!”

“是!”

“沈富安、何三!”

“臣在!”

“尔等继续负责东南策动与江北情报。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列强动向,尤其是俄国、日本在北方之野心,有任何异动,立刻报朕!”

“遵旨!”

一条条指令清晰明确,从狂飙突进的北伐战略,转变为深耕南方、巩固根基的稳健策略。帝国的巨轮,在遭遇武昌这块坚硬的礁石后,明智地调整了航向,选择了更为稳妥,却也更具远见的航道。

“诸位,”柏凌云看着麾下文武,语气沉凝,“今日之暂缓,非为怯懦,乃是为了明日更大、更彻底的胜利!朕要的不是一个打烂的中原,而是一个完整的、富强的中华!欲速则不达。将两湖、两广、闽浙连成一片,彻底消化,使其成为帝国取之不竭的粮仓、兵库和财源。待我兵精粮足,内部稳固之时,百万雄师渡江北伐,方可犁庭扫穴,一举成功!”

他目光再次投向北方,仿佛已穿越千山万水:“让清廷再多苟延残喘些时日吧。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

战略转变的谕令迅速传达全军上下。尽管部分渴望立刻建功的将士感到些许失落,但更多的则是经历了血战后的疲惫和对休整的渴望。帝国庞大的战争机器,从进攻模式逐渐转换为防御和建设模式。

武昌,这座用鲜血换来的城池,成为了帝国新一轮战略经营的起点。修复城墙,清理废墟,推行新政,安抚流民…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帝国的根基,在长江南岸,扎得更深、更稳了。

柏凌云知道,下一次北伐的号角吹响之时,必将是以泰山压顶之势,再无任何力量能够阻挡。

(第九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