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铁血新华夏:龙腾寰宇 > 第11章 整军经武砺锋芒 北廷惊惶议苟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章 整军经武砺锋芒 北廷惊惶议苟安

长江以南的广袤土地,在帝国铁腕与怀柔并施的策略下,逐渐褪去战火的灼热,开始显露出一丝新秩序下的平静与生机。然而,这份平静之下,是帝国机器更加高效、更加疯狂的运转。柏凌云深知,与清廷的最终决战只是时间问题,而这段时间的“休整期”,恰恰是决定未来胜负的关键。

帝国的整军计划以空前力度推行。武昌战役中伤亡最重的几个师被撤回二线,以受过系统训练的新京武备学堂毕业生和老兵为骨干,补充新兵,进行重组和强化训练。操练场上,喊杀声日夜不息,战术演练、射击精度、工事构筑、体能极限训练…一切都在为未来的平原决战和可能发生的更残酷攻城战做准备。

对于数量庞大的降军,帝国采取了更为精细化的处理。不再简单打散补充或遣散。柏凌云下令成立陆军整训部门,由经验丰富的军官和政治教员负责,对所有降军进行为期数月的集中整训。内容不仅包括军事技能更新、纪律灌输,更着重于“帝国忠君爱国思想”的教育,阐述新政好处,批判清廷腐朽。经过筛选和整训后,合格者方才能补充进帝国军序列,且通常被部署在次要方向或作为守备部队。此举极大消化了降军可能带来的隐患,并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力量。

军工生产更是开足马力。新京、武昌、广州等地的兵工厂日夜炉火通红,“启元式”步枪、子弹、炮弹、手榴弹以及仿制的马克沁机枪、迫击炮被源源不断生产出来,送入新建的大型军火库囤积。鲁秉忠甚至开始尝试根据缴获的克虏伯重炮图纸进行仿制试验。帝国的战争潜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累积。

在地方治理上,文履谦展现出了卓越的统筹能力。“摊丁入亩”在两湖地区强力推开,虽然遭遇地主乡绅的激烈反抗,但在帝国军队和锦衣卫的坚决镇压下(数个煽动暴乱、杀害税吏的豪强被满门抄斩),新政得以迅猛推行。大量无地贫农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帝国的税基也变得更加广泛和稳固。新式学堂、简易医院开始在主要城镇设立,虽然简陋,却象征着一种全新的气象。

与南方如火如荼的整军经武相比,江北的清廷则沉浸在一片末日将至的恐慌与混乱之中。

武昌失陷、长江防线洞开、东南财赋之地尽失…这一连串的打击终于让紫禁城里的慈禧太后和满朝文武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朝堂之上,不再是过去那种虚伪的礼仪和勾心斗角,而是充满了真实的恐惧和绝望的争吵。

以醇亲王载沣为首的部分年轻皇族和满臣,声嘶力竭地主张“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要求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以进一步出卖东北、蒙古利权为条件,换取俄国、日本的直接军事干预。“请洋兵剿匪”的呼声甚嚣尘上。

而以袁世凯、张之洞等为首的汉族督抚实力派,则相对清醒。他们深知引狼入室之后患无穷,更倾向于“借师助剿”,即大量聘请外国军官顾问、购买先进军火,加速编练完全由自己掌控的新式陆军(如北洋新军、湖北新军),企图凭借这支力量一方面抵御帝国北上,另一方面也能在朝廷中获取更大话语权,甚至作为未来的政治资本。袁世凯在保定、小站等地加紧扩军,其狼子野心,已渐显露。

慈禧太后此刻已是风烛残年,心力交瘁。她既害怕帝国军打过长江,又担心袁世凯等汉臣尾大不掉,更恐惧列强趁机瓜分中国使她成为亡国之君。在几番摇摆之后,她最终采取了一种极其愚蠢而又典型的绥靖策略:双管齐下,并行不悖。一方面默许载沣等人与俄、日秘密接触,商讨“援助”条件;另一方面又大力支持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编练新军,并从捉襟见肘的国库中挤出巨额资金(大部分来自向英法的新借款)用于向德国、美国购买军火。

同时,清廷再次派出了求和使团,携带慈禧太后的亲笔信和更加“优厚”的条件秘密南下:愿承认中华帝国对长江以南的实际控制,两国以长江为界,永结盟好,甚至可以尊柏凌云为“江南皇帝”,只求保住黄河以北的“大清”国祚。

清廷的求和使团刚过黄河,其详细成员名单、携带条件副本就已通过何三的锦衣卫网络,摆在了柏凌云的案头。

柏凌云看罢那屈辱得可笑的“和议”条件,只是冷冷一笑,对文履谦道:“告诉来使,朕乃中华天子,非偏安一隅之诸侯。中国之统一,不容谈判。若要议和,唯有清帝退位,还政于民,朕可保其宗庙祭祀,优待皇室。否则,王师北指之日,勿谓言之不预!”

强硬的态度彻底堵死了和谈之路。清廷使团灰溜溜北返。

另一方面,帝国与列强的暗中较量也更加激烈。俄国、日本加紧向东北边境调兵,其小股部队甚至多次越境挑衅。英国军舰以“保护商贸”为名,更加频繁地在长江口游弋。帝国军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水师加强巡逻,沿江炮台时刻处于战备状态。何三的锦衣卫与列强的间谍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展开了激烈而隐蔽的较量,刺杀、策反、情报战层出不穷。

柏凌云站在武昌行辕的楼台上,北望烽烟隐约的江北。他知道,清廷的混乱和挣扎,恰恰说明了其内部的腐朽与虚弱。暂时的宁静,只是暴风雨前最后的酝酿。

“陛下,袁世凯的新军,装备了大量德制武器,聘请了德国教官,已成气候。”文履谦在一旁忧心道。

“无妨。”柏凌云目光深邃,“一支没有灵魂、只为军阀私利而战的军队,装备再好,也不过是纸老虎。传令下去,休整期结束。各部队开始向前线集结,储备物资向江北运输。下一个目标——”

他的手指点向舆图上中原的心脏地带。

“河南。”

(第十一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