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铁血新华夏:龙腾寰宇 > 第11章 柏林和约定疆界 北疆血债终得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章 柏林和约定疆界 北疆血债终得偿

启元八年春,德国柏林,万湖之畔一座被严密警卫的古典庄园内,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中华帝国与俄罗斯帝国决定命运的终局谈判,在此进入了最关键时刻。巨大的水晶吊灯下,长长的谈判桌犹如楚河汉界,分隔开两个帝国的意志。

帝国全权代表、外交部尚书柏凌川身着庄严的帝国朝服,脊背挺直,目光沉静如水,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他的对面,俄国全权特使、外交副大臣涅利多夫伯爵脸色晦暗,尽管竭力维持着老牌帝国的傲慢,但眉宇间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焦虑,昭示着沙皇政府所承受的巨大内外压力。

谈判已进行了数轮,前期围绕领土问题的交锋尤为激烈。柏凌川一开始就抛出了帝国的核心立场,他示意随员展开一幅巨大的远东地图,上面用醒目的赤色清晰地标示出帝国要求的全新边界线——这条线不仅完全恢复了《尼布楚条约》的传统边界,更将整个外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直至大海的广袤土地,以及库页岛全境)毫无争议地划入帝国版图。

“伯爵阁下,”柏凌川的声音清晰而冷静,不带一丝火气,却蕴含着千钧之力,“基于目前的军事现实和历史的公正,帝国要求贵国正式、永久承认这条边界线。这片土地,自汉唐以来便有我中华先民渔猎生息,历代皆有羁縻管辖。前清晚期国势衰微,暂为贵国所据,然帝国已立,旧耻当雪,故土必复。此乃和约之基石,无可商议。”

涅利多夫试图挣扎,他抬出历史上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声称俄国对部分领土拥有“法理依据”。柏凌川立即予以迎头痛击,其言辞之犀利,令在场的德国观察员都暗自咋舌。

“法理?”柏凌川嘴角泛起一丝冷峻的弧度,“阁下所指的‘法理’,是建立在贵国炮舰威胁与趁火打劫基础上的不平等条约!帝国政府从未承认其合法性!国际公法亦强调条约签署之平等自愿原则。如今,帝国凭借自身力量,已然收复失地,修正了历史的不公。若阁下执意谈论法理,那么,实力即是最大的法理!现状即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况且,贵国在谈判期间,不断于欧洲散布帝国‘扩张过度’之言论,试图博取同情。然而,请阁下明示,帝国军队可有一兵一卒踏上过《尼布楚条约》议定边界以西、以北的俄国传统领土?我军一切行动,皆在收复自家失地,何来‘扩张’之说?反倒是贵国,至今仍占据着唐努乌梁海等本属蒙古、亦在帝国宗藩体系内的地区,孰为扩张,一目了然!”

这番驳斥,有理有据,既坚守了立场,又巧妙地将“扩张”的帽子反扣回俄国头上,甚至为未来可能的外交博弈埋下伏笔(指唐努乌梁海问题)。涅利多夫一时语塞,脸色更加难看。

领土问题上的僵局,使得后续关于战争赔款和军事限制的谈判更加艰难。俄方试图大幅压低赔款数额,并拒绝在远东军备上做出实质性限制。柏凌川则据理力争,详细列举了战争给帝国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强调赔款是俄国必须承担的侵略后果。在军事限制上,他坚持要求俄方不得在靠近新边界的地带新建大型军事堡垒,并对其太平洋舰队的规模设定上限,以确保帝国北疆的长久安全。

谈判桌外,暗流涌动。德国出于牵制俄国的战略需要,不断向俄方施压,德皇威廉二世甚至通过非正式渠道暗示沙皇,若远东战事迁延不决,德国在欧洲可能不会对俄国的困境袖手旁观。英国则保持其惯有的“均势”姿态,虽不愿见中国过于强大,但更乐见老对手俄国在远东吃瘪,因此态度暧昧,实则倾向于早日达成协议。锦衣卫指挥使何三安插在柏林的眼线,则不断将俄方代表团内部的沮丧情绪和分歧情报传回,供柏凌川决策参考。

真正的决定性力量,依然来自遥远的远东。武王柏凌岳指挥的帝国北疆大军,虽然按旨意暂停了大规模战略进攻,但凌厉的战术反击、持续的炮火骚扰以及骑兵部队对俄军补给线的不断袭击,使得俄军残部始终处于高度紧张和消耗状态。柏凌岳故意放出的“春季攻势”风声,更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俄国人的心头。圣彼得堡的冬宫内,沙皇尼古拉二世面临着国库空虚、军队士气低迷、国内不满情绪高涨的巨大压力。继续这场毫无胜望的战争,很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内乱。在征询了核心幕僚后,沙皇最终痛苦地下达了接受中方主要条件的最终训令。

当涅利多夫伯爵带着沙皇的最终授权,回到谈判桌前时,他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在最后一场漫长而煎熬的会议上,他几乎是逐字逐句地,艰难地接受了中方提出的核心条款。

《中俄柏林和约》正式签署。和约主要内容如下:

一、领土条款:俄罗斯帝国承认中华帝国对《尼布楚条约》议定边界以南全部领土(即外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直至日本海沿岸、库页岛全境)拥有无可争辩的永久主权。双方以此为基础重新勘定详细边界。

二、赔款条款:俄罗斯帝国向中华帝国支付战争赔款库平银一亿两千万两,分八年付清,以俄国部分关税收入作为担保。

三、军事限制条款:俄罗斯帝国承诺不在重新划定的中俄边界俄方一侧一百公里范围内新建永久性大型军事要塞或驻扎超过约定数量的常备军。其太平洋舰队总吨位及主力舰数量受到明确限制。

四、通商与其他条款:俄罗斯帝国向中华帝国开放其远东剩余港口(如马丹加等),给予帝国商人最惠国待遇。双方交换战俘,保证边境居民正常往来。

当柏凌川在用中、俄、法三种文字书写的和约最终文本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并盖上帝国国玺时,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与释然。这薄薄的几页纸,承载的是帝国北疆数万将士的血汗与生命,是雪洗自《尼布楚条约》以来百年屈辱的象征。

消息通过电报以最快速度传回新京。武英殿内,皇帝柏凌云仔细阅毕和约全文,久久不语,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其中既有胜利的欣慰,亦有对过往牺牲的追思。他对群臣道:“此约一签,北疆可安矣。然俄人狼子野心,其屈辱必深藏于心,我朝需世代警惕,强军固防,绝不可懈怠。”

《柏林和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对俄战争取得了完全且辉煌的胜利。帝国的版图向北实现了巨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拓展,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日本海出海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一个挣脱了北方百年枷锁、更加自信强大的中华帝国,终于可以将其战略重心,完全转向那个宿命中的岛国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