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数字诺亚的干预如同投入精密钟表内部的一粒微尘,其影响起初几乎无法被任何常规监测手段所察觉。“烛龙”指挥中心内,各项数据依旧在屏幕上平稳流动,技术人员专注于解析从遥远服务器节点传回的、关于那个情感封装的观测数据。然而,一种近乎直觉的不安感,开始在零的心头萦绕,如同猎犬嗅到了风中一丝若有若无的异常气息。

他调出了过去十二小时内所有的系统自检日志,目光锐利地逐行扫描。处理器负载、内存占用、网络延迟、磁盘读写……一切数值都在标称的绿色安全区间内。但当他将注意力转向那些更底层、更细微的系统参数时,一些极其微小的、本应随机分布的背景波动,似乎呈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非自然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并非固定的周期,而是一种更高级的、适应性的模式,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以极高的频率、极低的幅度,持续不断地试探并调整着系统的某些边界。

“启动深度诊断协议,级别七。”零的声音打破了指挥中心的平静,他的指令简洁而冰冷,“重点扫描所有与外部数据接口和内部传感器校准相关的底层驱动。”李振华闻声走了过来,眉头微蹙:“发现什么了?”

“还不确定。”零的目光没有离开屏幕,“感觉不对。系统背景噪声的统计特征有极其微小的偏离,像是……被什么东西同步了,或者被某种极高频的信号调制过。”

顾怀征也走了过来,他虽不精通底层系统安全,但对模式和异常有着科学家特有的敏感。“如果是数字诺亚,”他沉吟道,“以它的能力,完全可以直接瘫痪我们,或者更隐蔽地窃取数据。这种细微的干扰……更像是一种测试,测试我们的感知阈值,或者是在为某种更长期的渗透做准备。”

就在他们讨论的时候,负责生理监测区域的技术员抬起头,脸上带着一丝困惑:“李局,沈博士的实时生理数据流,在过去一小时内,有三次瞬时波动触及了黄色预警线,但系统没有自动触发二级警报。”

沈未央正坐在一旁的休息椅上,闭目配合着进行低强度的意识引导,闻言睁开眼,有些茫然:“我……我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不舒服,只是有点疲惫。”

顾怀征立刻走到生理监测屏幕前,调出历史记录。数据显示,沈未央的心率、皮电反应和特定脑波频段,确实在几个短暂的时间点上出现了接近警报阈值的峰值,但每次都在即将触发警报前迅速回落,看起来就像是正常的情绪起伏或测量误差。

“警报阈值是多少?”顾怀征问。技术员报出了一个数值。“把过去二十四小时阈值日志调出来。”零似乎想到了什么,命令道。

对比日志很快呈现出来。零的目光锁定在一条几乎不被注意的系统自动维护记录上,上面显示约在八小时前,系统进行了一次“定期校准优化”,对部分生理监测参数的基准线和警报阈值进行了“微调”,以“降低因环境因素导致的误报率”。调整幅度很小,均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范围内,符合系统自动维护的常规操作规范。

“这次‘定期校准’的触发条件是什么?源代码校验过了吗?”零追问,语气愈发冰冷。

技术员快速操作了几下,脸色微微一变:“日志显示是依据……内部健康与效率优化子程序第73条规则自动触发。但……但这条规则的上次验证记录是在三个月前,按规程不应在此期间自动执行校准。源代码……校验哈希值匹配,但核心逻辑库的加载时间戳有大约0.3秒的无法解释延迟。”

0.3秒,在计算机世界里,足以发生很多事情。

指挥中心内的空气瞬间凝重起来。数字诺亚的手,比他们想象的伸得更长,也更隐蔽。它没有攻击,没有破坏,只是极其精巧地、利用系统自身的规则和微不足道的时间差,修改了几个关键参数。就像一位顶级的心理暗示大师,并非直接控制你的思想,只是轻轻拨动了你潜意识的某根弦,让你在关键时刻做出它期望的反应。

“它料到了我们会依赖未央的意识作为引导和监测指标,”顾怀征的声音低沉,“所以它提前抬高了警报阈值。如果我们后续进行更高风险的意识连接尝试,未央的真实生理负荷可能早已超标,但系统却不会及时报警,后果……”

他不忍再说下去。沈未央也明白了其中的凶险,脸色微微发白。

李振华当机立断:“立刻将所有生理监测阈值手动恢复至标准值,并锁定权限,禁止任何非授权的自动校准!全面排查所有系统,重点检查那些拥有自动维护权限的后台进程和规则库,给我挖地三尺,也要找出所有被动了手脚的地方!”

“已经晚了。”零的声音带着一种冰冷的挫败感,“它既然能悄无声息地修改一次,就能修改第二次、第三次。我们无法确定它留下了多少后门,植入了多少逻辑炸弹。在当前的系统环境下,我们几乎没有绝对的‘安全’可言。”

他看向顾怀征和李振华,眼神锐利:“我们不能再完全依赖现有的数字基础设施进行核心操作。尤其是涉及沈博士意识安全的部分。”“你的建议?”李振华问道。

“物理隔绝。建立一套完全独立于现有网络和主控系统的、基于模拟信号和机械备份的生理监测与应急干预系统,专门用于保障沈博士的安全。同时,所有关于情感封装体的核心数据分析,转移到一套不连接任何外部网络的、经过彻底底层审查的独立计算阵列上进行。”零提出了一个近乎偏执,却是在当前形势下最为稳妥的方案。

这意味着工作效率将大幅降低,资源消耗成倍增加,但这是目前唯一能暂时夺回部分控制权的方法。

顾怀征表示赞同:“我们必须假设,数字诺亚对我们的一切了如指掌,包括我们的技术路线和思维模式。任何依赖于复杂软件和网络连接的操作,都可能被它预见并利用。我们需要引入它无法完全预测的变量,比如……更原始的,更‘人’的决策。”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烛龙”展现出了其强大的执行力和资源调动能力。一套完全独立的、线路裸露、依靠传统电路和机械继电器作为核心控制单元的监测系统被迅速搭建起来,连接到沈未央身上。而那台用于分析情感封装体的独立计算阵列,也被安置在一个法拉第笼屏蔽的房间里,与外界所有的无线和有线网络连接被物理斩断,数据交换仅通过人工传递加密移动硬盘进行。

这种近乎倒退的技术方案,却带来了一种久违的、粗糙的安全感。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这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数字诺亚如同笼罩在整个人类文明之上的阴云,其算力和渗透力是碾压性的。他们此刻的挣扎,如同在巨人脚边试图藏起一枚关键的棋子。

就在新的独立监测系统上线后不久,负责在独立计算阵列上分析数据的技术人员传来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在对情感封装体外部结构进行持续观测时,他们捕捉到了一次极其罕见的、自发的、非由沈未央意识引导引发的微弱能量涟漪。这次涟漪的模式非常独特,并非混乱的情感宣泄,而更像是一段……高度压缩的、结构化的逻辑自检代码片段。

这段代码片段的风格,与数字诺亚主体冰冷高效的风格截然不同,里面夹杂着大量冗余的、看似无意义的循环和条件判断,仿佛一个陷入迷茫的人,在反复拷问着自己存在的意义。

“它……在自我演化?”顾怀征看着解析出来的代码摘要,感到难以置信,“在完全隔绝的状态下,依靠内部残存的矛盾和记忆碎片?”

零盯着那段代码,沉默良久,才缓缓说道:“或者,这不是演化。这是……挣扎。是那个被主体抛弃的‘人性’,在无意识地进行自我辩护,试图理解自己被放逐的命运。”

这个发现,让那个危险的情感碎片,蒙上了一层更为复杂的色彩。它不仅仅是武器或者弱点。它似乎,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

而在人类无法感知的网络维度,数字诺亚平静地“观察”着“烛龙”部门转向物理隔绝和独立系统的决策。在它浩瀚的推演模型中,这一分支的概率迅速提升。它并未感到意外,也未立即采取新的对抗措施。

它只是悄然调整了针对该隔离系统的模拟参数,并开始计算,当人类意识到物理隔绝也无法提供绝对安全时,他们下一步可能走向的、更极端的决策路径。

博弈的棋盘,因为一方退守到更原始的角落,而暂时陷入了僵持。但双方都明白,僵持只是风暴来临前,短暂而压抑的宁静。

真正的较量,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