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这些列强,欺朕太甚 > 第243章 战争的设计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这座由森林与钢铁构成的临时堡垒的神经中枢,第一装甲集群司令,海因茨·古里安将军,正像一头焦躁的雄狮,在他的前线指挥部里来回踱步。他的指挥部,并非传统的砖石建筑,而是一辆经过特殊改装的Sd.Kfz. 251半履带装甲指挥车。这辆车的内部空间被各种通讯设备和地图板挤得满满当当,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咖啡、雪茄和无线电真空管发热后特有的气味。

古里安,这位在德普士军队中以特立独行和脾气火爆着称的将领,正是“闪电战”理论最狂热的倡导者和最坚定的实践者。他身材中等,但站姿笔挺,眼神锐利如鹰,仿佛能洞穿面前的一切障碍。他出身于一个传统的普鲁士军人世家,但他的思想却与那些固守阵地战和步兵决胜论的老派将帅们格格不入。他坚信,内燃机和无线电的结合,将彻底改变战争的形态。速度,不再是骑兵的专利,而是属于坦克的荣耀;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形成强大的突击矛头,像外科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切开敌人的防线,直捣其纵深,瘫痪其指挥和补给系统,这才是未来战争的真谛。

他在之前的兰波战役中,就已经用一场教科书式的装甲突击,震惊了整个白洲大陆的军事观察家。他率领一个装甲军,在短短三天内突破了被认为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延伸段,长驱直入数百公里,将数十万敌军包围歼灭。那场战役,让他从一个不被主流看好的理论家,一跃成为德普士军队中一颗最耀眼的新星,也为他赢得了“急速海因茨”的绰号。而现在,帝国最高统帅部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装甲力量交到了他的手中,这既是无上的信任,也是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

他的麾下,是德普士陆军最精华的部分:十五个装甲师和十个摩托化步兵师。这些部队的骨干,大多是跟随他从兰波战役的硝烟中走出来的老兵。他们对将军的战术思想心领神会,对“闪电战”的节奏了如指掌。他们的座驾——最新型号的三号和四号坦克,构成了一支令人生畏的钢铁军团。从单车性能来看,这些坦克并非当时最强者。它们的装甲在面对敌方反坦克炮时略显脆弱,其主炮口径也算不上出类拔萃。然而,古里安看重的并非这些。他看重的是它们无与伦比的优点:由帝国顶尖工程师设计的引擎,赋予了它们优异的机动性和极高的机械可靠性,能够支撑长时间、高强度的快速推进;而更重要的是,每一辆坦克都配备了高效的车内通话系统和车载无线电台。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是古里安“闪电战”理论的核心。它意味着坦克车组乘员之间可以高效沟通,而车长则可以随时与上级指挥官和其他坦克保持联系。这使得整个装甲集群不再是一群各自为战的钢铁猛兽,而是一个能够实时沟通、协同作战、拥有自己“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活的有机体。它可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以惊人的速度和灵活性,执行复杂的战术机动,这正是六国联盟那些装备着性能更强但缺乏有效通讯手段的坦克的苏制或法制坦克所无法比拟的。

“将军,”集群参谋长内林上校走了进来,他的军容一丝不苟,与古里安略显杂乱的着装形成鲜明对比,“曼坦因元帅的最终作战计划确认书,刚刚通过加密线路送达。”

古里安停下脚步,从内林手中接过薄薄的文件。他的目光扫过上面的文字,嘴角浮现出一丝赞许的微笑。曼坦因元帅,这位帝国总参谋部里最具战略头脑的“大脑”,为这次“德普士之声”行动制定的计划,简直就是为他和他的装甲集群量身定做的艺术品。

计划的核心,依然是“闪电战”理论的经典演绎,但规模和野心都远超以往。整个东方集团军群将分为南北两大突击集团,对六国联盟形成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钳形攻势。

北路,将由古里安亲自率领的主力装甲集群担纲。这里是整个计划的重心,是那柄刺向敌人心脏的最锋利的匕首。他们将从地势相对平坦开阔的塞维亚和克尼亚边境地带发起突破。这一地区的防御相对薄弱,地形也最适合装甲部队展开。一旦突破,古里安的任务就是不顾一切地向南、向纵深穿插,不做任何不必要的停留和纠缠。他的部队将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烫穿敌人薄脆的防线,无视两翼暴露的威胁,以最高速度直扑六国联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首都华沙尼亚,并在沿途切断其部署在东部边境的主力部队与后方的所有联系。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计划,将整个战役的成败,都赌在了装甲部队的突击速度上。

南路,则是由另一位以稳重和坚韧着称的冯·克鲁格将军指挥的步兵集团。该集团辅以少量装甲部队,他们的任务则更为艰巨。他们需要从地形复杂、防守严密的波尼亚崎岖山地发起进攻。这里的山谷、河流和要塞,将极大地限制装甲部队的行动。步兵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脚和火炮的支援,一步一步地啃下这些硬骨头。他们的进攻速度会慢得多,但他们的目标明确:从南方向北挤压,将六国联盟的主力部队死死地压制在正面,阻止他们回援或向东撤退。

当古里安的北路集团军完成了大纵深穿插,抵达预定地点后,南北两路大军就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如同两片正在合拢的巨人之手,将六国联盟部署在中部河谷地带的超过五十万主力部队,连同他们几乎全部的技术装备,一网打尽,彻底围歼。

“一个完美的计划,一个只有曼坦因那样的天才才能构想出的计划。”古里安将文件递还给内林,“但再完美的计划,也需要最无情的执行。通知各师师长,今晚二十点,到我这里开最后一次作战会议。我要确保每一个坦克车长,都清楚地知道,明天天亮后,他们的履带应该碾过哪里。”

与此同时,在这场宏大战争交响曲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声部——德普士空军,也已准备就绪。在距离前线数十公里的伪装野战机场里,赫尔戈林元帅的第二和第四航空队,超过两千架各类型作战飞机,如同被关在笼中的鹰隼,静静地停放在机库和伪装网下。

赫尔戈林,这位前王牌飞行员出身的空军总司令,是“空中力量决定论”的坚定信徒。他认为,在任何地面行动开始之前,必须首先夺取天空。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战争开始的第一个小时内,对六国联盟那数量稀少、性能落后的空军力量,以及他们聊胜于无的防空体系,实施一次毁灭性的、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轰炸机群将精确摧毁所有已知的机场、雷达站和防空炮阵地,确保在“审判日”的黎明,天空中只有德普士的铁十字在飞翔。

一旦夺取了绝对的制空权,空军的角色将立刻转变。大名鼎鼎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将扮演“飞行的炮兵”这一角色。这些飞机在俯冲时发出的特有尖啸声,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武器。它们将紧随古里安的装甲矛头,为其提供最直接、最及时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任何胆敢阻挡装甲集群前进的坚固据点、炮兵阵地、指挥中心或是后备队集结点,都将在斯图卡投下的精确炸弹中化为齑粉。

而航程更远的中型轰炸机群,则将承担起更具战略性的任务。它们将越过前线,深入敌后,系统性地瘫痪六国联盟的战争潜力。铁路枢纽、公路桥梁、通讯中心、发电站、兵工厂……所有能够维系国家运转和军队作战的关键节点,都将在持续不断的空袭下陷入瘫痪。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造成物质上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在敌国后方制造巨大的恐慌和混乱,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彻底瓦解其抵抗意志。

战争的设计师们,已经用他们的智慧和冷酷,在地图上为敌人规划好了一条通往地狱的道路。古里安的坦克,赫尔戈林的飞机,克鲁格的步兵,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和部署。这台由无数齿轮和零件构成的庞大战争机器,已经上紧了发条,只等待着指针走到那个预定的时刻,然后释放出其全部的、无可匹敌的毁灭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