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这些列强,欺朕太甚 > 第246章 钢铁的镰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德普士空军和炮兵的毁灭性序曲逐渐平息,真正的主角——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正式登上了舞台。数千辆坦克和装甲车的引擎汇成的轰鸣声,如同滚滚的雷霆,响彻在白洲东南部的丘陵与平原之间。一场教科书式的闪电战,在这片土地上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塞维亚和克尼亚的边境守军,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地狱般炮击和空袭后,早已不成建制。幸存者们蜷缩在被炸得面目全非的工事里,精神恍惚,士气崩溃。就在此时,德普士的坦克出现了。它们碾过被炸断的铁丝网,轻易地越过反坦克壕,三号和四号坦克的75毫米和50毫米火炮,精准地敲掉了一个又一个还在负隅顽抗的机枪火力点。

面对德普士人成熟的“装甲楔队”战术,六小国的线式防御体系显得不堪一击。德普士人并不会在坚固的据点前浪费时间,他们的装甲先锋会像一把锋利的楔子,从防线上最薄弱的结合部猛插进去,撕开一个缺口。紧随其后的,是乘坐半履带装甲车的摩托化步兵和工兵,他们迅速巩固和扩大这个缺口,清理掉两翼残余的抵抗,为后续部队打开通道。一旦突破形成,坦克集群便不再恋战,而是以最高速度向敌军纵深穿插,其目标不是歼灭当面的敌人,而是直捣其后方的指挥部、炮兵阵地和后勤补给中心。

战争开始的第六个小时,古里安的先头部队已经深入克尼亚境内超过五十公里。沿途,他们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组织的抵抗。克尼亚的将军们,还在后方徒劳地试图通过被切断的电话线联系前线,却不知道德普士的坦克已经出现在了他们的司令部窗外。无数的克尼亚部队,因为失去了指挥和补给,被德普士的后续步兵师轻松地分割、包围,然后缴械。

俯冲轰炸机,成为了笼罩在六小国士兵头顶上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些飞机在俯冲时会拉响凄厉的警报,那声音如同女妖的尖啸,对守军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摧残。许多士兵仅仅是听到了这个声音,就抛下武器,四散奔逃。而斯图卡投下的炸弹,精度极高,能够准确地摧毁坦克、火炮和碉堡,为地面部队扫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战争的第二天,古里安的第1装甲师,攻占了克尼亚的首都。几乎没有发生像样的巷战,当德普士的坦克出现在市中心广场时,整个城市的防御就瓦解了。克尼亚政府在逃亡途中被德普士的摩托化部队截获,被迫签署了投降书。

同一天,北方的塞维亚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他们的主力部队被德普士的另一支装甲矛头吸引和牵制在边境地区,而德普士的穿插部队,则通过一条被塞维亚军队认为“坦克无法通行”的山间小路,直接绕到了他们主力的背后,切断了其退路。在腹背受敌和补给断绝的情况下,超过十万塞维亚军队在被围困不到24小时后,选择了投降。第三天上午,德普士军队兵不血刃地进入了塞维亚首都。

北线和中线的闪电般崩溃,让南线的波尼亚陷入了绝境。他们虽然依托崎岖的山地,给德普士的南路步兵集团造成了一些麻烦,但随着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从北方席卷而来,他们的战略后方已经完全暴露。德普士的坦克,沿着河谷高速南下,轻易地切断了波尼亚军队与后方的所有联系。第五天,南北两路德普士大军在波尼亚中部会师,完成了对波尼亚主力部队的合围。失去了一切希望的波尼亚军队,在进行了象征性的抵抗后,全军投降。

至此,内陆的三个主要国家,在短短五天之内,便宣告灭亡。剩下的三个沿海小国——斯洛文、门的内哥和马其尼亚,他们的军队规模更小,士气也早已在邻国的惨败中丧失殆尽。他们目睹了德普士军队摧枯拉朽般的攻势,深知任何抵抗都只是徒劳的自杀。

在德普士装甲部队兵临城下,并且空军的传单像雪片一样从空中撒下,警告城市将面临毁灭性轰炸之后,这三个国家的政府,相继做出了理智而屈辱的选择。他们通过中立国向德普士方面表达了投降的意愿,以换取自己的人民和城市免遭战火的蹂躏。

战争开始后的第六天下午,德普士帝国的先头部队,抵达了亚得里亚海的海滨。士兵们从坦克和装甲车上跳下来,兴奋地冲向蔚蓝的海水。在他们的身后,是一片被彻底征服的土地。同一天,德普士的南方集团军群,与早已等候在边境的意塔王国军队,成功地实现了历史性的会师。德普士和它的盟友,终于通过陆地,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

不到一周,仅仅六天时间,白洲东南部的政治版图就被彻底改写。德普士帝国以微不足道的伤亡(阵亡不到两千人),干净利落地吞并了六个主权国家,俘虏了超过五十万的敌军。这场被后世军事学家反复研究的“六日战争”,如同一场完美的风暴,向全世界展示了“闪电战”的恐怖威力。它证明了,在现代战争中,速度和协同,已经取代了单纯的数量和防御工事,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消息传出,世界为之震动。尤其是在巴黎格勒和伦敦,盟军的指挥官们目瞪口呆,难以置信。他们一方面为德普士军队展现出的惊人效率和力量感到心惊胆战,但另一方面,一种致命的误判,却在他们心中悄然滋生。他们认为,这再次证明了他们的理论——德普士人,只敢在最薄弱的地方下手。

“看吧,”甘末林将军在他的指挥部里,对围绕在他身边的下属们说,脸上甚至带着一丝得意的神情,“德普士人果然不敢进攻我们坚固的法兰防线。他们去欺负那些巴尔干的小国,这恰恰证明了我们的防御是正确的,他们害怕我们!他们害怕一场真正的决战!”

英吉帝国的战争内阁,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认为,德普士此举是为了巩固自己的侧翼,并掠夺巴干地区的资源,以应对长期的海上封锁。这预示着战争将是长期的,而海上封锁,将是最终决定胜负的关键手。于是,他们非但没有从这场“六日战争”中吸取任何教训,调整自己的战略部署,反而更加坚定了固守防线的决心,并催促皇家海军进一步加紧对德普士的海上绞索。

然而,他们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在吞并了东南六国之后,德普士帝国获得了一块新的、极其重要的战略跳板。更重要的是,他们那支刚刚在实战中磨砺得无比锋利的装甲“镰刀”,在短暂的休整之后,它的下一个目标,又会指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