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程立秋渔猎东北1983 > 第152章 财富惊四座,首富隐然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2章 财富惊四座,首富隐然成

起参的工作持续了整整三天。这三天里,黑瞎子沟上空弥漫的那股独特而浓郁的参香,几乎从未散去,反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园参破土而出,变得愈发醇厚,仿佛给整个屯子都浸染上了一层金贵的味道。

程立秋家那座扩建了数次、如今已显得颇为气派的院落,此刻俨然成了临时的“参库”和指挥中心。院子里,一排排新编的柳条筐和衬着软布的松木箱子整齐摆放,里面分门别类地盛放着刚刚经过初步清理、还带着湿润泥土气息的园参。按照芦头(根部)、艼(不定根)、体(主根)、纹(横纹)、须(须根)的“五形”和皮色、重量,这些园参被仔细地分成了“特级”、“一级”、“二级”几个档次。即便是最低的“二级”,其品相也远超市面上流通的普通园参,而“特级”参中,更有数十棵堪与野生“趴货”媲美的珍品,那棵作为象征的“参王”则被单独供奉在正屋堂前的八仙桌上,用红布衬着,接受着往来人等的惊叹目光。

李胜利带着几个识文断字、手脚麻利的年轻人,负责登记造册,核对数目。他神情严肃,一丝不苟,手中的钢笔在账本上划出沙沙的声响,每一个数字都关系重大。王栓柱和韩老栓则带着参帮的老兄弟们,日夜轮班守在院子里,眼睛瞪得像铜铃,防备着任何可能的意外。整个程家大院,笼罩在一种既兴奋又紧张的忙碌氛围中。

消息是封不住的。或者说,程立秋也没打算封。

早在起参前,通过赵主任的关系网和这几年建立起来的销售渠道,关于黑瞎子沟产出极品园参的消息,就已经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了省内外各大药材集散地和知名的中药堂。此刻,屯子里那家唯一的、由程立秋出资翻修的招待所,早已人满为患。从天南海北赶来的药材商们,操着各种口音,穿着或体面或朴素的衣裳,眼睛里却闪烁着同一种光芒——对财富的渴望。

他们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围着程立秋的家和那片已经空了大半的参田打转,试图通过各种关系递上话,哪怕只是提前看一眼货色,探探底价。负责对外联络和安保的王铁山,这几天压力巨大,他带着几名退伍兵,礼貌而坚决地构筑起一道无形防线,将所有试图无序接近核心区域的人都拦在了外面,只允许持有正式邀请函的、实力雄厚的大客商在指定时间进入程家院落看货。

第四天,晴空万里。程家大院门户大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品鉴会”兼“拍卖会”在此举行。

院子里临时摆上了几十把从屯里各家凑来的长条凳,来的客商们按照事先排定的次序落座。前排是几家实力最雄厚的,有来自安国、亳州这样传统药材集散地的大字号代表,也有省城和南方几个大城市着名中药堂(如同仁堂、胡庆余堂等分号)的采购经理,甚至还有一两位气度不凡、据说是来自港岛的商人。他们彼此之间互相打量着,眼神交流间带着审视与竞争的火花。

程立秋没有刻意打扮,依旧是一身干净的劳动布衣服,但他往院中一站,那份历经六年沉淀下来的沉稳气度,以及眼神中不经意流露出的、属于山林猎人与成功企业家的自信与锐利,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全场的焦点。魏红没有出现在前台,她和王栓柱媳妇等女眷在里屋,透过窗户纸的缝隙,紧张又好奇地观察着外面的情形。

“各位老板,各位朋友,远道而来,辛苦了。”程立秋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东北汉子特有的爽朗与干脆,“我程立秋是个粗人,不会讲那些弯弯绕。咱们开门见山,货,大家这几天想必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一些,就在这儿,真金不怕火炼。规矩,就一条,价高者得。”

他没有请拍卖师,亲自主持。首先抬上来的,是十筐“二级”参。这些参虽然品相稍逊,但胜在数量大,规格统一,是作为大宗药材交易的硬通货。

“这一筐,净重五十斤,底价一千块。”程立秋言简意赅。

话音刚落,下面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应价声。

“一千一!”

“一千二!”

“安国老号,出一千三!”

“亳州万顺,一千五!”

价格如同坐了火箭般往上窜。这些精明的商人太清楚了,程立秋这批园参的质量,远超市场平均水平,尤其是其形态和有效成分含量,经过他们私下请来的老师傅掌眼,几乎接近野生林下参的标准,一旦拿下,无论是自家药堂使用还是转手批发,利润空间都极大。

最终,这十筐“二级”参,分别以每筐一千八到两千二百元不等的价格被抢购一空。仅仅是这一批,收入就接近两万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二三十年的工资!院子里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不少小客商暗暗咂舌,知道自己恐怕只能看看热闹了。

接着是“一级”参。这些参的品相更好,个头更匀称,须根完整,珍珠疙瘩明显。底价直接提到了每斤六十元(按筐估算总价)。竞争更加激烈,几位大客商开始频频举牌,价格一路飙升到每斤八十五元以上才逐渐落槌。

当最后一批、数量最稀少也最珍贵的“特级”参被抬上来时,院子里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这些参每一棵都堪称艺术品,芦碗紧密,紧皮细纹,须根飘逸,灵气十足。程立秋没有按筐卖,而是从中挑选了二十棵品相最佳的,单独拍卖!

“第一棵,重三两二钱,底价五百!”程立秋拿起一棵品相极佳的特级参。

“六百!”

“七百!”

“八百!我们同仁堂要了!”

“九百!港岛陈记出九百!”

“一千!”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来自前排那位一直没怎么开口的安国最大药材商行的代表。

一千块!买一棵三两多重的园参!这个价格,已经逼近了一些中小体型的野生山参!院子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个价格震住了。

程立秋面色平静,目光扫过众人:“一千,还有没有更高的?”

沉默了几秒钟。

“一千,成交!”程立秋手中的小木槌(临时找的)轻轻落在桌面上。

接下来的拍卖,彻底进入了白热化。这些特级参每一棵都拍出了惊人的高价,最低的也没有低于八百元,最高的那棵重达四两的,甚至拍出了一千五百元的天价!那棵作为镇场之宝的“参王”,程立秋却没有卖,他只让众人观赏,言明此参不售,将作为黑瞎子沟参田的象征和未来的种参之一。

拍卖会持续了大半天。当最后一棵参也名花有主后,院子里算盘珠子的噼啪声此起彼伏。李胜利带着人,与各位中标客商紧张地核对数目,计算总价。

程立秋站在院中,看着那些客商们或兴奋、或肉痛、或志得意满地围着各自的“战利品”,看着王铁山带人维持秩序,看着王栓柱等人脸上那几乎要溢出来的狂喜,他的内心,却奇异地平静。

他早就通过前世的经验和今世的测算,对这批参的价值有一个大致的预估。但当最终的数字,由李胜利用微微颤抖的手,写在一张红纸上,呈到他面前时,他的瞳孔还是忍不住微微收缩了一下。

扣除所有成本(包括六年来的土地租金、人工、肥料、工具损耗、贷款利息以及这次起参、招待等所有费用),这批首次收获的园参,纯利润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六十八万七千五百元!

六十八万!在八十年代末,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人疯狂的的天文数字!要知道,此时一个“万元户”就足以在十里八乡引以为傲,而程立秋,一次性就赚了近七十个“万元户”!

尽管程立秋极力保持低调,但这个惊人的数字,还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滔天巨浪。消息先是就在黑瞎子沟和附近的屯子炸开,然后以更快的速度向公社、县城、市里乃至省城蔓延。

“听说了吗?程立秋卖参,卖了六七十万!”

“我的老天爷!六七十万?那得用麻袋装钱吧?”

“全省首富了吧?肯定是了!”

“了不得啊!真是了不得!当初谁能想到……”

羡慕、惊叹、嫉妒、难以置信……各种议论充斥了每一个角落。“程立秋”这个名字,第一次如此清晰、如此强硬地与“全省首富”这个称号联系在了一起。以前人们提起他,是猎王,是船主,是能人,而现在,在这些头衔之上,又加上了一个金光闪闪、也沉重无比的光环——首富。

程立秋没有时间去理会外界的喧嚣。他看着院子里、屋里那堆积如山的、用麻袋和木箱装着的现金(大部分是现金,也有部分汇票),眉头微微皱起。巨额财富带来的不仅仅是喜悦,更有巨大的安全压力和随之而来的、可以预见的各种麻烦。

他叫来王铁山和李胜利,沉声吩咐:“铁山,增派人手,昼夜不停,看好这些钱。胜利,你立刻联系县信用社和市里的银行,预约大额存款,尽快把这些现金存进去,留在手里太扎眼。”

“是,立秋哥(程总)!”两人凛然应命,他们也感受到了这巨大财富背后潜藏的风暴。

程立秋转身走进里屋,魏红迎了上来,她的脸上还带着未褪的红晕和激动,但眼中也有一丝不安:“立秋,外面……外面传的都是真的?那么多钱?”

程立秋握住她的手,感受到她掌心的微湿和轻颤,用力握了握,语气沉稳:“嗯,是真的。别怕,红,钱是咱们踏踏实实挣来的。不过,往后的日子,恐怕得更小心了。”

魏红看着丈夫冷静而坚定的眼神,心中的不安渐渐平复下来,她用力点了点头:“嗯,我听你的。”

程立秋走到窗前,看着窗外渐沉的夕阳和远处暮色笼罩的群山。财富的惊涛骇浪已经扑面而来,他这艘刚刚起航的巨轮,能否稳稳驶过这片充满机遇与暗礁的海域?首富之名,是光环,也是枷锁。他知道,真正的考验,从现在起,才算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