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回1983:东北赶山狩猎年代 > 第119章 山林海韵两相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曹云飞一家归来的热闹劲儿,像屯子里秋日晌午的日头,明晃晃地照了几天,便渐渐沉淀下来,融进了日常的烟火气里。但这次出海带来的变化,却像撒进黑土地里的种子,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

最先体现出不同的,是各家的饭桌子。以往秋冬,主打的是土豆白菜酸菜缸,顶多添点干豆角、蘑菇干。今年可不一样了,家家的锅里、碗里,都多了些咸滋滋、鲜溜溜的“海味儿”。李家炖菜时抓了一把海米提鲜,张家煮汤时放了几片紫菜,王家甚至学着用咸鱼就着苞米茬子粥,吃得有滋有味。婆娘们凑在一起唠嗑,三句话不离“这海带咋泡发才糯”、“那虾皮咋保存不爱生虫”,交流着从曹家媳妇那儿学来的新知识。

曹云飞没闲着,他心里头琢磨的那个“山海通联”的想法,越来越清晰。这天,他蹲在自家院子角落,盯着那洼平时用来饮牲口、接雨水的小水坑出神。水坑不大,底子是黄泥,渗水快。

“瞅啥呢?琢磨着把这坑填上种菜?”管彤彤端着簸箕出来倒糠,见丈夫一动不动,便问道。

曹云飞摇摇头,眼睛发亮:“彤彤,你说,咱要是把这坑底儿用石头水泥抹上,不让它渗水,再从河边引点水过来,能不能当成个小池子,试着养点从海边带回来的活物?”

管彤彤愣了一下:“养海里的东西?咱这离海千八百里,水也不是咸的,能成吗?”

“不养那些娇贵的,”曹云飞显然已经想了很久,“就养点皮实的,像海螺、小螃蟹,或者弄点海蛎子苗试试。不用海水,就用咱这的河水,稍微兑点盐巴,模拟个差不多的环境。成了,咱以后就能时不时尝个鲜;不成,也就费点功夫,没啥大损失。”

说干就干。曹云飞找来了靳从起和栓柱帮忙。三个汉子先是把水坑挖深扩大,清理干净。然后,曹云飞去公社搞来了些水泥和沙子,凭着记忆里在望海坨看渔民修补船体、垒灶台的样子,笨拙但仔细地把池底和四壁抹得光滑平整,防止渗漏。又从屯边的小河沟挖了一条小小的引水渠,用打通竹节的粗竹子接着,让活水能缓缓流进池子。

“云飞哥,你这整得跟真事儿似的,能行吗?”靳从起一边和泥一边问,他觉得这主意有点玄乎。

“事在人为嘛,”曹云飞抹了把汗,“咱山里人,不也是慢慢摸索出咋种人参、咋打猎的?这海里的营生,咱也试试。”

池子弄好了,灌上清凌凌的河水。曹云飞小心翼翼地把从海边带回来的、用湿海草包裹着保持湿润的几只小海螺和几只生命力顽强的“赤甲红”小螃蟹放了进去。又按照王老海信里说的,撒了一点点粗盐进去,不敢多,怕齁死了。他还特意捡了几块表面粗糙的石头放进池底,给海螺螃蟹栖身。

这新鲜事儿很快吸引了屯里的孩子们,每天都有娃扒在池子边看“海怪”。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黑云。这家伙对池子里那几只横着走的螃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先是围着池子转圈,低吼着警告这些入侵它地盘的“铁甲怪”。见对方不理睬,它尝试着用爪子去捞,结果被螃蟹的大钳子吓得一蹦老高,逗得围观的孩子们哈哈大笑。几次三番下来,黑云似乎明白了这东西不好惹,但依旧每天雷打不动地来池边“视察”,时不时对着水里“汪汪”两声,仿佛在行使监管权。

与此同时,另一场悄无声息的“文化交流”也在进行。阿雅娜对曹家后园那一片绿油油的参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她看来,这种深埋在黑土里、需要精心伺候好几年才能收获的“草根”,其神秘和珍贵程度,不亚于鄂伦春人崇拜的山神赐予的宝物。

她常常蹲在参田边,看着曹有才和管彤彤如何问苗、除草、搭棚遮阴,一看就是小半天。

“阿爷,(为什么)要把它旁边的草拔掉?”她用生硬的汉语问曹有才。

曹有才耐心解释:“这东西金贵,抢不过野草。拔了草,它才能长得壮实。”

“这个棚子,(为什么)要搭?”她又问管彤彤。

“怕夏天日头太毒,晒坏了参苗。也怕雨水太大,烂了根。”管彤彤一边示范着如何捆绑参棚的支架,一边说。

阿雅娜学得极其认真。她不再仅仅是被照顾的客人,而是主动拿起小锄头,跟着下地干活。她那双习惯了握猎枪、剥兽皮的手,起初干这种精细活有些笨拙,但她有股子山里人的韧劲儿,很快就掌握了要领,除草间苗的动作变得麻利起来。她还把鄂伦春人对待山珍的敬畏之心带到了参田里,每次下田前,都会默默地用鄂伦春语念叨几句,像是某种祈福。

管彤彤看着这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异族妹妹,眼中满是怜爱和赞赏。她不仅教阿雅娜种参,也跟她学鄂伦春话,学辨认山林里更多的草药和可食用植物。两个不同背景的姑娘,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曹云飞的海水池子,起初并不顺利。几天后,有两只小螃蟹翻了白肚皮,海螺也不太爱动。曹云飞没有气馁,他赶紧给望海坨的王老海写了信,详细描述了情况。王老海回信说,可能是水温太低,或者是盐度没掌握好,建议他试试白天让日头多晒晒池水,盐要少放、勤放。

曹云飞依言调整,又托人去县城买了个温度计,天天盯着水温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剩下的那几只螃蟹和海螺竟然慢慢适应了,开始在水里爬动觅食。虽然离“养殖成功”还差得远,但这微小的进展,却让曹云飞和全家人都欣喜不已。这证明,山海之间,并非不可逾越。

一天傍晚,夕阳给参田和那个小小的海水池都镀上了一层金边。曹云飞和管彤彤并肩站着,看着眼前的景象:一边是传承已久的山林珍宝,在阿雅娜的细心照料下茁壮成长;一边是大胆尝试引入的海洋生机,在黑土地的一隅顽强存活。

“看来,这山和海,还真能往一块儿凑合。”曹云飞握着妻子的手,轻声说。

管彤彤把头靠在他肩上,柔声道:“嗯,只要咱有心,啥事儿都能成。”

炊烟袅袅升起,院子里飘出饭菜的香气,其中夹杂着一丝淡淡的、独特的海鲜味儿,与熟悉的柴火饭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曹家小院前所未有的、融合了山风海韵的崭新气息。黑云似乎也习惯了这味道,不再对着水池狂吠,而是安静地趴在门口,等着开饭。一个新的、充满了探索与希望的未来,正在这片黑土地上,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