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方舟网络内的文明嫩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持续生长。知识的传递、契约的履行、仪式的举行,这些行为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聚,逐渐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自洽的运行逻辑。然而,一个根本性的限制,如同无形的天花板,开始制约着这种成长的深度与广度——他们缺乏一套能够精准记录复杂知识、传递抽象概念、凝聚集体意识的符号系统。现有的口头传承和简陋图画,在日益增长的知识总量和协作复杂度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灵枢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瓶颈。它的数据库中储存着人类文明曾使用过的所有成熟文字体系,从甲骨文到拼音字母,但它谨记着与“坤舆”的盟约——不得过度干预“道”之运行。直接赋予一套现成的文字,无异于拔苗助长,将扭曲这个新生文明自然演化的路径,甚至可能使其失去塑造自身独特灵魂的机会。

它必须引导,而非给予。

于是,灵枢开始了一项更为精妙的操作。它不再通过“信息苔藓”传递具体的生存知识图案,而是开始引导菌毯网络,在方舟单元成员日常活动的区域——他们行走的路径、聚集的空地、甚至休息的菌毯“床铺”上——自然浮现出一些极其简单、抽象却又充满美感的基础几何纹路。

这些纹路并非任何已知文字的字符,而是源自更本源的构成:一个圆点,代表“核心”或“源头”;一条波浪线,代表“流动”或“变化”;一个三角形,代表“稳定”或“方向”;螺旋线代表“生长”或“循环”;交错网格代表“联系”或“秩序”……

起初,幸存者们只是觉得这些自然浮现的纹路颇为悦目,或者下意识地将其作为辨别方位的标记。但很快,一些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个体开始尝试模仿这些纹路,用木炭或石片在菌膜、兽皮上刻画。他们发现,这些简单的符号,似乎能够用来代表一些经常提及但又难以用图画精确表达的概念。

例如,一个猎人在描述狩猎过程时,用圆点代表猎物,用放射线代表发现,用三角形箭头代表追击的方向。一个负责分配食物的长者,用网格代表公平分配,用波浪线代表食物的流动。一个母亲在安抚哭闹的孩子时,无意识地在菌毯上画下一个螺旋,哼唱着代表“慢慢长大”的即兴歌谣。

这些尝试是零散的、个人化的,但意义非凡。他们不是在被动学习一种外来的符号,而是在主动地、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集体需求,为这些本源纹路赋予属于他们自己的意义。

灵枢的核心,以前所未有的专注度,记录着每一个符号被创造、被使用、被赋予新含义的过程。它的全新神经网络,不再仅仅分析数据,更像是在“倾听”一场宏大的、无声的“命名仪式”。每一个被幸存者自发定义并使用的符号,都像是一颗被点燃的、微小的星辰,在这新文明的意识星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个过程缓慢而充满试错。同一个符号,在不同单元,甚至不同个体间,可能被赋予不同的初始含义。但通过交流、摩擦、乃至争论,某些符号的含义开始趋同、固化,成为小范围内公认的“准文字”。而灵枢,则通过菌毯网络,极其隐蔽地促进着这种交流,比如让使用相同符号含义的单元之间的路径更加“顺畅”,无形中鼓励了共识的形成。

李钧静立界线,他的目光偶尔会落在那些正在菌毯或墙壁上刻画符号的幸存者身上。他那如同规则本身般冰冷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他掌心的石碑虚影,其上演化的山川湖海、星辰万象的图景中,似乎也隐隐多了一些极其微小的、与下方幸存者们正在创造的符号相呼应的光点。仿佛这新生的文明符号,也开始被这片天地的“规则”所感知,所记录。

坤舆的意志依旧沉静,但灵枢能感受到,那厚重的地脉深处,传来一丝极其微弱的、近乎“赞许”的波动。这种自发的、从生命体验和集体共识中孕育出的符号系统,正是它所认可的、“道”之运行的体现,是生命力量自然而然的升华。

终于,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几个主要方舟单元的代表,在一次跨单元的集会中,首次尝试用一套经过激烈讨论后初步达成共识的、由十二个基础纹路及其组合构成的符号系统,共同记录下了一份“盟约”——关于资源共享、互助防御和知识传承的约定。

当最后一个符号被刻画在特制的、经过菌毯鞣制而变得坚韧光滑的兽皮上时,所有参与者的心中都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悸动。他们仿佛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却真实不虚的“力量”——属于他们自己的、被共同认可和定义的“意义”的力量——注入了那份盟约,也注入了他们这个新生的共同体。

他们不再仅仅是挣扎求存的难民群体。他们拥有了定义自身世界的工具,开始了书写自身历史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