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巷的九月,栀子花落尽,枝头结出青涩的果实,庭院里的桂花悄然绽放,甜香与草木的清冽交织,透着岁月沉淀后的温润。“栀子花开公益基金会”的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交接仪式正在进行——陆栀念身着米白色衬衫,搭配绣着细小栀子花纹的半身裙,正站在台前,向核心团队汇报国际公益项目的最新进展。
“泰国清迈实验班的第一批学生,数学和中文平均分已达到当地同龄学生的中上水平,有三位学生获得了国际青少年绘画大赛的奖项;肯尼亚实验班的饮水改造项目已完成,解决了周边三个村落的用水难题……”陆栀念的声音清脆而坚定,目光扫过台下的长辈们,眼中满是自信。
陆沉舟坐在第一排,看着女儿从容干练的模样,眼中满是欣慰。苏念坐在他身边,指尖轻轻摩挲着衣角,嘴角噙着温柔的笑意。从那个跟在他们身后参观基金会的小女孩,到如今独当一面的国际项目负责人,女儿的成长,比任何公益成果都让她动容。
“目前,我们正在筹备在印度尼西亚和埃塞俄比亚开设新的实验班,同时联合当地公益组织,推进‘女性赋能计划’,帮助贫困地区的女性学习手工技艺,实现经济独立。”陆栀念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了女性手工作坊的规划图,“我们计划将苏婉阿姨的栀子花布艺融入其中,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形成‘公益+就业+文创’的新模式。”
“这个想法很好。”苏婉笑着点头,“栀子花布艺的技术简单易学,而且环保可持续,我已经安排团队准备教材和原材料,随时可以配合项目落地。”
秦峰补充道:“资金方面已经落实,海外股份的最新分红已经到账,足够支撑两个新实验班和‘女性赋能计划’的启动。我们也升级了区块链溯源系统,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精准追踪。”
会议结束后,陆沉舟和苏念留下了陆栀念。父女三人坐在庭院的桂花树下,石桌上摆着三杯清茶,氤氲的热气模糊了阳光的轮廓。
“念念,这段时间辛苦你了。”陆沉舟拿起茶杯,语气温和,“国际项目推进得很顺利,你做得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
“爸,妈,这都是我应该做的。”陆栀念笑着说,“从小在梧桐巷长大,听着锦华商号的公益故事,看着你们为基金会奔波,我早就把‘栀子花开’的初心刻在心里了。”她顿了顿,眼神变得认真,“不过,我最近遇到了一些难题,想请教你们。”
“你说。”苏念握住女儿的手,鼓励道。
“在推进‘女性赋能计划’时,当地有些保守势力反对女性走出家门工作,甚至散布谣言,说我们的项目是在破坏当地的传统文化。”陆栀念眉头微蹙,“我们尝试过和当地宗教领袖、部落长老沟通,但效果并不理想。还有,文创产品的海外销售渠道也需要拓展,我担心仅凭现有的资源,很难打开市场。”
陆沉舟沉吟片刻,说道:“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可以先从一些思想相对开放的村落试点,用实际成果说话。比如,让参与项目的女性先获得收入,改善家庭生活,这样自然能打动更多人。”
苏念补充道:“至于销售渠道,我们可以和玛利亚的德国公益学校合作,利用他们的海外资源,举办‘栀子花香·女性力量’主题义卖活动。同时,联系国内的跨境电商平台,开设公益专区,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这些文创产品。”
“我明白了!”陆栀念眼中闪过亮光,“我明天就联系玛利亚阿姨和跨境电商平台的负责人,推进这些事情。”
看着女儿充满干劲的样子,陆沉舟和苏念相视一笑。他们知道,基金会的接力棒,已经顺利交到了年轻一代的手中。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顺利。几天后,陆栀念就接到了印度尼西亚项目团队的紧急电话,说试点村落的手工作坊被当地保守势力破坏,原材料被烧毁,几位参与项目的女性还受到了威胁。
“怎么会这样?”陆栀念脸色苍白,立刻向陆沉舟和苏念汇报情况。
陆沉舟的眼神瞬间沉了下来:“这些保守势力很可能是被人煽动的。你先别着急,我让陈景明联系当地的华人社团和国际公益组织,帮忙协调沟通。同时,让项目团队暂停试点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苏念也说道:“我们可以邀请当地的女性公益领袖参与进来,她们更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能更好地和保守势力沟通。另外,通过媒体公开项目的初衷和成果,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公益初心,争取舆论支持。”
在陆沉舟和苏念的帮助下,陆栀念迅速行动起来。陈景明联系的华人社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出面邀请当地宗教领袖和部落长老,召开了一场沟通会。会上,陆栀念通过翻译,详细介绍了“女性赋能计划”的初衷,展示了其他地区女性通过手工技艺改善生活的案例。
一位参与过泰国项目的女性代表也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以前我只能在家做家务,没有任何收入,家庭地位很低。加入基金会的手工作坊后,我不仅赚到了钱,还学会了技能,得到了家人和社区的尊重。我相信,印度尼西亚的姐妹们也能和我一样,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
宗教领袖和部落长老们听了介绍,看了案例,心中的偏见渐渐消散。一位长老说道:“我们并不是反对女性工作,只是担心外来的项目会破坏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这个项目真的能帮助女性,改善她们的生活,我们愿意支持。”
沟通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保守势力的煽动没有了市场,手工作坊得以重新启动。参与项目的女性们更加坚定了信心,她们日夜赶工,制作出了第一批栀子花布艺文创产品——绣着栀子花纹的围巾、手帕、背包,既有中国文化元素,又融入了当地的图案风格,十分精美。
与此同时,“栀子花香·女性力量”主题义卖活动在德国顺利举办。玛利亚的公益学校为活动提供了场地和宣传支持,许多德国民众被女性们的故事和精美的文创产品打动,纷纷慷慨解囊。活动当天,所有产品全部售罄,筹集的资金足够支持三个新的手工作坊启动。
国内的跨境电商公益专区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栀子花布艺文创产品上线后,迅速登上了公益热销榜,网友们纷纷留言:“支持女性赋能,产品太精美了!”“栀子花纹太好看了,又有意义又实用!”“为‘栀子花开’基金会点赞!”
陆栀念看着不断传来的好消息,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这不仅是项目的成功,更是年轻一代公益人对初心的坚守与传承。
这天,陆栀念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寄件人是一位名叫艾莎的印度尼西亚女性,她是参与手工作坊的成员之一。邮件中,艾莎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从小就喜欢手工,但因为家庭贫困和当地习俗,一直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爱好。加入基金会的手工作坊后,她不仅赚到了钱,还成为了手工作坊的负责人,带领其他女性一起创业。她在邮件中说:“是‘栀子花开’给了我希望和力量,我希望能像苏念女士和陆栀念女士一样,成为一名公益人,帮助更多的女性。”
看着邮件,陆栀念的眼眶湿润了。她想起了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公益不是施舍,而是赋能,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她把邮件分享给了陆沉舟和苏念,苏念感动地说:“这就是我们做公益的意义所在。不仅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还要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让公益精神代代相传。”
陆沉舟点点头:“念念,你已经真正理解了‘栀子花开’的初心。未来,基金会的国际项目就交给你了,我们相信你能带领团队,让‘栀子花开’的香气飘向更多的地方,帮助更多的人。”
接下来的几个月,陆栀念带领团队,顺利推进了印度尼西亚和埃塞俄比亚的实验班和手工作坊项目。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女性赋能计划”中,她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命运,也赢得了尊重。
梧桐巷的“百年公益博物馆”里,新增了一个“年轻一代的公益传承”展区,里面陈列着陆栀念和年轻团队的工作照片、印度尼西亚女性手工作坊的文创产品、肯尼亚实验班学生的绘画作品。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在这里驻足,感受年轻一代公益人的活力与担当。
苏正明和周老禾经常带着孩子们参观这个展区,向他们讲述陆栀念的公益故事:“这就是传承的力量。老一辈的人种下了公益的种子,年轻一代的人浇水施肥,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苏婉的栀子花产业也与基金会的公益项目深度融合,形成了“种植-生产-销售-公益”的完整闭环。她的合作伙伴带着栀子花种植技术,前往海外实验班所在地区,帮助当地居民建立种植基地,既解决了手工作坊的原材料供应问题,又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
陆沉舟和苏念则渐渐退居幕后,担任基金会的荣誉会长。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打理梧桐巷的庭院,偶尔也会去海外考察公益项目,给陆栀念的团队提供一些建议和支持。
这天,陆沉舟和苏念坐在庭院的桂花树下,看着陆栀念带着年轻团队从外面回来,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正在热烈地讨论着下一个公益项目的规划。
“你看,孩子们长大了,基金会也后继有人了。”苏念靠在陆沉舟的肩膀上,语气温柔。
“是啊。”陆沉舟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欣慰,“我们的初心,已经传递给了年轻一代。未来,他们会带着‘栀子花开’的精神,走得更远,帮助更多的人。”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梧桐巷的青石板路上,洒在庭院里的桂花树上,也洒在陆沉舟、苏念和陆栀念的身上。三代人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
陆栀念似乎感受到了父母的目光,转头看向他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举起手中的文件夹,用力挥了挥,像是在宣告,也像是在承诺——她会带着“栀子花开”的初心,带着老一辈的期望,在公益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让栀子花香飘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公益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桂花的甜香弥漫在空气中,与栀子花落幕后的清冽交织,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初心、坚守与传承的故事。这个故事,跨越了百年,经历了风雨,却始终保持着纯粹与温暖。而未来,这个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下去,由一代又一代的“栀子花开”人,用爱心与担当,描绘出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