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反清复华,成为日不落帝国 > 第95章 铸大炮是门学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经过一刻多钟的商讨,卢大铁、吴八斗、赵铁柱三人,也推算出了能达到的数据。

卢大铁把数据统计了下,重新合计比较一番后,向杨正拱了拱手:“让大帅久等了,这大概数据俺们仨推算了出来。”

杨正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好,辛苦三老了,那卢老你说说这预估情况。”

“嗯......大帅,是这样的,咱们不是有部分手炮和地雷是要卖的么!

所以,俺有个问题问下,大帅对于步枪、手炮、地雷,是先需要哪个比较多,哪个优先呢?”

“这个的话......”

杨正皱着眉头思索了起来,默默在心中算了算回道,“目前的话,保证售卖的量以外,优先生产手炮、步枪、地雷。

产量的话,比之前高就行。

具体产线工人调整,您们决定。”

“嗯,好,俺们明白。”

卢大铁点了点头,看了下手中笔记本上推算的方案。

“大帅,俺们刚才推算了下,若是按照优先生产手炮、步枪、地雷来说的话。

在保证冷兵器生产效率,不降低三成的情况下,同时加大马力生产,可以提高火器日产量如下。

二十支铁柱步枪,一千五百发子弹。

摩擦式手炮一百五,摩擦式地雷二十。

点火式手炮二百,点火式地雷六十。”

“这样的产量,大帅您看如何?”

杨正闻言,嗯了一声,算了下后说道:“整体看起来,提高了四五成,还是不错的。

但是这个产量提升了,也要注意工人的安全,以及产品的良率。

这一点,不能忽视,非常关键。”

“是,俺们一定看好。”

“嗯......”

杨正微微点了点头,又继续问道,“后面需要提高火力,您们最近火炮研制情况咋样?

这模型铸造方式,材料选用,您们确定好没?

有没有说,哪方面比较难,需要帮助?”

三人闻言,互相对视了一眼后,卢大铁回道:“回大帅,最近这铜多了起来后,俺们测试了几次。

目前研制阶段,还是处于炮体制造这块。

关于砂模铸造和泥模铸造,俺们对比过,也根据从鞑子那了解的情况合计了。

用泥膜铸造,造出来的炮体不光滑,比较粗糙。

且干燥制造时间也比较长,造一个膜只能用一次,整体生产效率不高。

而大帅你之前说的砂膜制造,俺们测试过,但经验不足,还没有看出来会比泥膜好多少。

可就砂膜散热快,炮体成型时间短,模型能反复用来看,应该会是不错铸造方法。

材料这块的话,是用黄铜,还是青铜,因为俺们还没专门造过成型的炮,也不知道哪个会更合适。

但根据制造出的黄铜、青铜,对比一下,发现黄铜的硬度、韧性不比青铜差。

而且所用锌的价钱,也比锡便宜不少。

这现在市面上用黄铜造的铜板也多,锌开采也会多不少。

所以,根据俺们的计划,后续是使用砂膜铸造黄铜大炮。

然后,对于大炮的结构设计,火药配比,俺们也还在研究中。

短时间内,是制造不出成品的大炮了。

火炮研制主要情况就是这样了,大帅您看这后续,俺们有啥需要改正的?”

“嗯......”

听完卢大铁关于火炮研制情况的介绍,杨正还是很满意的,只是对于建议,倒是一时没有头绪。

但如今正是关键时期,火炮研制一事,还是要琢磨琢磨。

还是老样子,他习惯性的闭上眼睛,揉着双眼思索了下问道。

“目前这市面上是黄铜做的铜钱多对吧?”

“没错。”

“锌的价钱,也比锡便宜不少对吧?”

“是的。”

“您们测的黄铜硬度、韧性,不比青铜差对吧?”

“是。”

“好。”

杨正缓缓睁开眼,对三人笑了笑,“关于材料选择,现在也不用考虑那么多了。

后面造大炮所用的材料会不少,如今锌的价钱,是比锡便宜不少,但后面说不准。

既然铜钱用黄铜多,那咱们大炮就直接选择青铜,黄铜就暂时先不考虑了。

用砂膜铸造青铜大炮,也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后面量产、成本、耐用,都会是一个考量标准。

三老您们先用砂膜铸青铜炮做个过渡,等以后技术成熟,再试试研究钢炮。”

“嗯......”

说到这,杨正又皱了皱眉头,看了看远处的车间,想了下又继续问道。

“卢老、吴老、赵老,您们说如果有一帮懂数学和机械构造,但没做过工匠的人,加入兵工厂,协助您们研发制造火器,会不会说有更大的变化?”

这话一问,三人顿时也皱起了眉头。

因为也不确定,这没做过木匠、石匠、泥匠、铁匠,只是懂些数学和机械构造的人,真正能发挥多大的实力。

但实际上,杨正问这话,其实是知道培养这样有理论基础的机械技工人才,对军工发展是有很大帮助。

而为何要询问三人,是想让三人根据现有工匠情况,看一看需要哪些提升改变。

是否能成体系的,建设起技工人才培养。

这思考了一会后,卢大铁直接问道:“大帅,您是想建学堂,培养一批懂算术和机械构造的人?”

杨正闻言,点了点头:“没错,俺是想建一所学堂,培养一批懂技术理论的工匠。

对于这样一批懂技术理论的工匠,俺把他们称为理工科学生。

为什么说是理工科学生,而不是咱们平时说的技术工匠。

这就跟所学的内容,以及定位的工作岗位有关。

您们应该也知道,这历朝历代的科举,都是考经史子集。

学这些的人,也被世人称为儒学生。

这些儒学生,对治国安民会有心得。

可对冶炼、纺织、水利、建造等行业,他们就不见得懂了。

当然,这术业有专攻,也是事实,不可能说一个人什么都会。

所以,不同的工作,就要有专门的人负责。

三老您们也知道俺杨正,对于工匠是非常看重的。

而这看重,不是单单嘴上说说就行。

这些时日,有三老您们带着众多工匠,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出一位位技术工匠和工人,俺是很认同也很感激的。

但这样的做法,对于您们来说,其实并不能在身份地位上带来更大的改变。

对于世人来说,工匠还是工匠,只是经验丰富和不丰富的区别。

而这要改变世人对工匠的看法,就要让人看到工匠到底有多伟大。

既然文人中有大儒,那工匠中也有大匠。

文官中学士、大学士,那工匠中,也不单单是只有工部尚书、侍郎这些。

也应该有对应代表学识和技术的职位。

而这个职位,或者说身份,俺称之为院士。

院士,国之重器也!”

“院院.....院士?”

卢大铁、吴八斗、赵铁柱三人,听到杨正最后一句话,顿时激动了起来。

看着三人的样子,杨正郑重点了点头:“院士,终身荣誉,位比三公九卿。”

“啥?”

“三公九卿?”

“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