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 > 第19章 文明的远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元七年的秋分,“人类联盟星际探索中心”在青山峡谷东侧奠基。林野挥起铁锹,将第一抔黑土洒在奠基石上——石碑上除了三枚交错的圆环,还刻着一行新的文字:“从烬土到星海,人类的征途是无垠宇宙”。远处的天空中,联盟自主研发的“方舟一号”探测器正掠过大气层,朝着北斗七星的方向飞去,开启了人类文明的首次星际探索。

“野哥,探测器传回了首张近地轨道生态图!”阿凯捧着终端跑来,屏幕上的蓝色星球清晰可见,绿色的植被覆盖着大陆,白色的云层在海洋上空流动,“顾明说,这张图足以证明,我们不仅修复了家园,更让它比旧时代更适合人类居住。”

林野接过终端,指尖轻轻划过屏幕上的蓝色海洋。他想起新海岸城市的港口,那里如今停泊着数十艘“生态考察船”,正沿着旧时代的航线探索全球;想起冰原部落的地热科研中心,他们研发的“地热发电技术”已为半数避难所提供稳定电力;想起阳光平原的农业基地,“固氮树种”形成的防护林早已挡住沙漠的侵袭,连片的农田里,收割机正在收割金黄的小麦。这一切,都从当年那块锈迹斑斑的金属板开始,如今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

当天下午,林野带领团队前往“旧都遗址公园”。经过七年的修复,这里早已不是当年的“坟场”,而是变成了纪念与教育基地。曾经嵌着金属板的混凝土碎块被保护起来,旁边立着一块石碑,刻着老陈临终前的那句话:“方舟不在天上,在人心”。一群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围着石碑,听讲解员讲述林野当年的搜寻历程,眼中满是敬佩与向往。

“我们在遗址深处发现了旧时代的‘地下档案馆’。”遗址负责人递过一份清单,上面记录着数万份保存完好的文献,“其中有一套‘全球地质数据库’,详细记录了各个板块的资源分布,对我们开发新的居住点有极大帮助。”林野翻阅着数据库,突然看到父亲的名字——原来父亲当年参与方舟计划时,曾参与过这份数据库的整理,扉页上的签名,与笔记上的字迹一模一样。

从遗址公园出来,林野前往“新元大学”。这是联盟建立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校园里绿树成荫,教学楼的玻璃幕墙上倒映着蓝天白云。乐乐正站在“文明传承学院”的讲台上,给学生们讲解《方舟计划史》,她的身边,摆放着父亲的笔记和那枚麦秆编织的圆环。“真正的文明传承,不是记住过去,而是带着过去的信念,走向未来。”乐乐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教室,台下的学生们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当晚,人类联盟召开“星际探索战略会议”。各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讨论着探测器的后续任务、空间站的修复计划,以及未来星际移民的可能性。老郑站在台上,展示着空间站的修复蓝图:“我们计划在五年内完成旧时代空间站的修复,十年内建立月球基地,为人类的星际移民打下基础。”顾潮则补充道:“我们的‘深海资源勘探船’已经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新型能源,这种能源清洁且高效,足以支撑星际飞船的研发。”

林野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从当年在旧都坟场的独自搜寻,到如今带领人类联盟迈向星际,这段旅程充满了艰辛,却也满是希望。他掏出父亲的笔记,翻开最后一页,在之前的文字后面,写下了新的内容:“新元七年,人类文明从重建家园走向探索星海。我们带着烬土中的信念,带着星图的指引,踏上了新的远征。星图无垠,文明永续,这是我们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写完后,林野将笔记合上,抬头望向窗外。“方舟一号”探测器传回的信号正通过卫星传遍全球,每个避难所的屏幕上,都能看到那颗蓝色的星球在宇宙中闪耀。广场上,人们聚集在一起,仰望星空,欢呼雀跃,庆祝人类文明的又一个里程碑。

新元七年的深夜,林野独自来到文明博物馆。月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金属板上,与屏幕上探测器传回的宇宙影像交相辉映。他想起父亲、老陈、老郑,想起所有为了人类未来而奋斗的人——他们的精神没有随着时间消失,而是化作了星空中的点点光芒,指引着人类前行的方向。

林野知道,星际探索的征途会充满未知与挑战,但只要人类联盟团结一心,心怀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从烬土到星海,从一块金属板到一艘星际探测器,人类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止。而那颗蓝色的星球,这座从废墟中崛起的家园,将永远是人类最坚实的后盾,见证着文明的每一次飞跃。

月光下,文明博物馆的灯火如同星星般闪烁,映照着展柜中那枚象征着希望与团结的金属板。星图无垠,征途不止,在这片无垠的宇宙中,人类文明的远征,才刚刚开始。